04版:热点总第375期 >2022-03-16编印

“建”证奇迹
刊发日期:2022-03-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国家速滑馆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屋面体育馆。

4-2.jpg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4-4.jpg“水立方”变“冰立方”

4-3.jpg北京市五棵松篮球馆

北京建院供图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北京是第一个举办了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这是在书写历史。中国在夏奥会和冬奥会都出现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这样盛赞“双奥之城”。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一座座奥运场馆不但成为城市新地标,也成为“双奥之城”北京乃至中国发展的缩影,见证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从夏季奥运会到冬季奥运会,中国科技有了长足发展。场馆建设中,一大批中国自主科技创新成果支持着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冬奥理念变为现实。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北京建院)参与了9个冬奥场馆的新建与改扩建设计任务。北京建院副总经理郑实认为,“冬奥场馆不同于其他建筑,作为承载着国际最高级别体育竞赛的奥运场馆,本身就是‘明星建筑’,社会关注度高,具有示范性意义。它所践行的文化艺术导向、智慧科技水准、绿色低碳理念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个范式标准,同时向全世界展示了未来建筑的设计方向。”

奥运场馆曾经记录历史,融入城市,它们还将见证未来。


首创  

多个“世界第一”彰显中国智慧

赛事期间,一批全新亮相的竞赛场馆为运动员和观众带来了巨大惊喜。这些场馆创下多个“世界之最”与“世界第一”。

随着范苏圆最后一球击打成功,中国队取得冰壶混双比赛开门红。北京冬奥会的第一场比赛,让实现“水冰转换”的“水立方”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从曾经的游泳场地转为冰壶场地,国家游泳中心是全球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双奥场馆。

稳定、承重、可转换结构、可拆装制冰系统……在泳池里“搭架子”铺冰场可没听上去简单,“水立方”变“冰立方”涉及诸多问题。支撑冰面的可转换钢结构就很有讲究。国家游泳中心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由2600根3米高、2米长的薄壁H型钢搭建而成的钢结构,每根梁柱都装有柱脚,每个连接点装有可拆卸高强度螺丝,坚固结实。“冰立方”里,可转换结构体系、可拆装制冰系统以及场馆除湿系统、室内外空气隔离系统等技术创新逐一应用。气密性改造后的比赛大厅还能分区实时控温,保证比赛用冰不融化,观赛群众不寒冷。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与“冰立方”遥相呼应,是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竞技场馆。2020年5月,它以年度最高分荣获国内钢结构行业的最高奖项——“2019年度中国钢结构金奖年度杰出工程”大奖,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屋面体育馆。

“弯曲的马鞍形屋顶既满足节能需要,也让容积更紧凑,刚好使观众席合理分布,又是钢索结构受力最有效的形状。我们选择的这种单层双向正交索网结构,非常轻薄,大大节省钢材用量。”郑实告诉记者,“冰丝带”碗状看台顶部周圈环桁架上的钢索网结构,最大跨度达到长198米、宽124米,但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四分之一。实际建造中,屋顶上每一平方米使用的钢索只有27公斤左右。

此外,新型金属单元柔性屋面体系还进行了大量技术和材料创新,解决了与索网结构配套使用的围护系统柔性变形技术难题,填补了装配式模块化屋面系统的空白。 

北京冬奥赛场上的“世界第一”还有很多。

在张家口崇礼赛区,云顶滑雪公园、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四座新建场馆拔地而起,其中的建筑科技成果引人瞩目。

运动员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比赛时,完成一跳后要尽快再次回到出发区。这时候,他们就要乘坐世界上运行长度最大的大载重变角度斜行电梯。这也是国内首个变角度斜行电梯,专门为“雪如意”的比赛需求量身定制。电梯轨道依山体走势而建,总长259米。要在相差近20度的变坡角度上平稳快速运行,斜行电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设备改进和技术调试,其速度可达每秒25米,是目前常见变坡斜行电梯速度的5倍,而且能够在陡坡和缓坡段保持匀速水平运行。

作为张家口赛区的标志性工程,“雪如意”还拥有多项世界纪录——首次采用全钢筋混凝土超长框架结构、首个在顶部出发区设置大型悬挑建筑物的跳台滑雪场馆,世界上最具设计感的跳台滑雪场馆,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跳台滑雪赛道等。

   


绿色

“绿色低碳”生动展示中国实践

对于冬奥场馆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注重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严格落实节能环保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展示中国风格。”可持续发展的申奥理念和“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令世界瞩目。 

冬奥会大量场馆由夏季奥运会的体育项目功能转化而来。“不重复建设,节约用地和材料,不产生建筑废弃物,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绿色和共享。”郑实介绍,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共使用39个场馆,其中10个利用了既有场馆。

同一场馆中举行夏、冬奥运会的比赛,北京的这一规划设计理念,成为世界奥运史上的新亮点,也创造了奥运场馆建设的新理念,开创了场馆使用的新模式。“冬奥会建筑的设计变化,隐藏着一个核心理念,引领了建筑设计未来的方向。”郑实表示,这个核心理念就是:越是重大工程,设计就越要注重综合利用和低碳使用,突出科技、智慧、绿色、节俭。广义上看,绿色不仅是某项技术的应用,场馆建设的可持续再利用就是最大的绿色,甚至带动了区域的活力复兴,其传递出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普适性,对以后的建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在场馆新建和改扩建过程中,也突出绿色低碳理念。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所有改造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北京市制定出台了《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首次对动植物保护、种植土利用、土石方减量等方面设置评价指标,“冰丝带”“雪如意”“雪游龙”等7个雪上场馆全部通过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全球冬奥场馆建设提供了“绿色标杆”和“北京方案”。

《标准》实施后,绿色雪上运动场馆在奥运历史上首次实现了所有场馆100%由绿电供应。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白色冰面光洁如镜,两辆红色制冰车缓缓驶过,加拿大国际制冰师马克认真检查跑道细微状况。这里的全冰面设计达到1.2万平方米,亚洲最大。其采用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更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节能的制冰技术,首次应用于大型体育场馆建筑。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冰表面温差不超过0.5摄氏度,制冷均匀,非常适用于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赛事。更为重要的是,其系统碳排放量接近于零,制冷产生的余热还可回收再利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电约200万千万时,较传统方式效能提升30%。

除“冰丝带”外,首都体育馆、五棵松冰球训练馆等场馆的15块冰场中有7块采用了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相当于减少了近3900辆汽车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国际奥委会制冰工程顾问阿·吉·萨瑟兰说,他衷心希望北京冬奥会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传遍全世界。

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在冬奥场馆中几乎随处可见。

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这里采用了被动式建筑幕墙,并在地下室、外部墙体等安装隔气膜、气密性胶带等,减少室内外空间换气次数,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热取暖,夏季则减少因太阳辐射及室内设备散热造成的热量,实现超低能耗。此外,冰场采用了先进的溶液除湿系统,利用化学方式将空气中的水分吸收、干燥,降低50%的能耗。

冰上运动中心也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场馆上方安装了直径13米的玻璃幕墙,地面铺设19根导光管,巧借自然光,每年可节电约2.6万千瓦时,相当于一个家庭至少10年的用电量。 

国家体育场“鸟巢”也进行了景观照明系统的节能改造。用高标准LED灯具替换原有传统已衰减光源,不仅提升屋顶、立面钢架、看台红墙部位的亮度、均匀度等,还通过运行模式控制,达到30%的节能效果。

主媒体中心(国家会议中心二期)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安装了600平方米太阳能光热系统集热器,满足每天17.5吨生活热水需求;空调系统在过渡季节可调新风比达70%,年节省约31%电耗。据测算,这里的年节电量可供一辆新能源汽车行驶54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363圈。

郑实表示,此次冬奥会“绿色”是一个突出概念,“绿色低碳”成为冬奥会的主旋律。这不仅体现在场馆建设上,更体现在方方面面,成为了本届冬奥会最核心的办奥理念之一。

 

共享  

为场馆赛后利用提供“中国经验”

举办一届成功的奥运会,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由于体量大、维护成本高等原因, 奥运场馆赛后合理规划利用成为公认的世界性难题。

2008年,国家体育场“鸟巢”见证了一个民族的辉煌瞬间。彼时的“鸟巢”,烟花绚烂,中国长卷缓缓打开,奥林匹克圣火激情点燃。高光时刻之后,进入后奥运时代的“鸟巢”如何面对赛后运营的世界性难题,始终为公众所关注。  

14年过去了,人们惊喜地发现,“鸟巢”并没有像国外一些奥运主场馆一样“门前冷落车马稀”,它仍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亿万人的关注。经过不断探索,如今的“鸟巢”已经华丽转型,走出一条集大型体育赛事、大众体育运动、高端文化活动、旅游服务、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后奥运主场馆。

国家体育场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自开放运营至今,“鸟巢”共接待中外游客及观众超过3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万人以上大型赛演活动320余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3.2亿元,完全覆盖固定资产折旧、运营维护费等成本支出,连续多年实现自主盈利,保持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良好态势。

“鸟巢”运营的成功经验,彰显了体育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经验。国际奥委会两任主席罗格和巴赫均对“鸟巢”的赛后利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一个典范。

从“鸟巢”往西看,五棵松体育中心也已成为北京西部一处时尚消费集合地。

碧昂斯、莎拉·布莱曼、刘德华、张学友等著名歌手先后在这里举办演唱会,NBA中国赛、CBA系列赛事悉数登场……五棵松体育中心已经变身为适合举办各类大型体育及娱乐活动的综合性场馆。华熙集团五棵松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五棵松体育中心占据着北京市大型室内演出80%的市场份额,综合场地使用率高达70%,位列世界一流水平。

冬奥会期间,女子冰球金牌在这里诞生。以冬奥筹办为契机,五棵松体育中心东南侧新建了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冰菱花”,作为冰球训练场馆。北京冬奥会后,包括五棵松体育中心在内的各场馆和设施集群将共同打造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综合体,成为激活京西区域体育文化活力的重要引擎。

“2008年奥运会后,对场馆的赛后利用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很多赛后功能是在后期经营中不断变化更新的。”郑实介绍,2022年冬奥会举办时,设计之初就将赛后利用纳入场馆规划,并贯穿建设始终。

他举例道,北京冬奥村在赛时是运动员公寓,赛后将作为北京人才公寓永久保留。“这个项目在建设策划的最初阶段就叫‘北京人才公租房’而非‘冬奥村’,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一开始就确定了。”郑实说。

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是北京冬奥会规模最大的新建项目。冬奥会期间,这里承担北京赛区主媒体中心(MMC)功能,为1.2万余名注册媒体和转播商提供24小时支持和服务保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将继续施工,预计2023年底竣工。建成后,其主体建筑及其配套酒店、写字楼和商业,将与其紧邻的国家会议中心一期形成总规模超过130万平方米的会展综合体,满足高端政务活动、大型国际交往活动、商务会展服务需求。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业内人士认为,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运营与可持续利用,树立了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和区域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典范。延续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奥运特大型场馆可持续发展之路,双奥场馆将向世界展示更多中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