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69期 >2022-03-10编印

冬残奥会颁奖花束出自150多位残疾人朋友之手,在他们的创意下
“绒耀之花”中多了一朵蓝色波斯菊
刊发日期:2022-03-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1.jpg

团队成员们正认真编织颁奖花束。

本报记者 任珊

北京冬残奥会开赛以来,各国运动员数次登上延庆、张家口颁奖广场。除了收获沉甸甸的奖牌,还获得了一捧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钩编而成的花束。冬残奥会涉及的500束颁奖花束,其实都来自北京150多位残疾人朋友之手。

唐占鑫正是这个编织团队的负责人。与北京冬奥会相比,颁奖花束中还特别多了一朵蓝色波斯菊,这个创意也源于她和团队。

“去年8月,市残联找到我们,问我们的文创工作室能不能接绒线编织的活儿,等照片发过来,我才知道这是为北京冬残奥会制作的颁奖用花。”唐占鑫是北京市脊髓损伤者希望之家创始人。因车祸坐上轮椅的她,想让和自己一样的伤友尽快走出悲伤情绪,参与正常社会生活,于是成立了这个公益组织,专门服务脊髓损伤残疾人。

能够参与这样的盛事,对所有残疾人朋友而言都是一个宝贵的机会,唐占鑫一口接下,但焦虑和担心随之而来,“时间紧、任务重,大家可以做到吗?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组织培训?”

其实,在最初的设计方案中,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颁奖花束都由6种花型组成,包括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和橄榄,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你们有没有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唐占鑫当时想,“能不能增加一种花卉,来体现残疾人的坚强品质?波斯菊在任何艰苦环境下都能顽强生长,和残疾人朋友自强不息的精神非常相近!”最后,唐占鑫和团队的建议被采纳,每束花中,都多了一朵蓝色的波斯菊。

大家立马投入行动。当时还是创意保密阶段,知道是为冬残奥准备花束的团队核心人员不到10人。在技术总监刘晓云的带领下,有的负责快速打样,有的负责送稿、定稿,在花束动作分解工作完成后,刘晓云估算出整体工作量,确定需要的工作时长和编织工人数,再寻找其他能参与的残疾人团队。最终,500束花束编织的工作分派到北京10个区的150多名残疾人朋友手中。

一束绒线花需要钩织1万多针,最快的也要耗时35个小时。“但其实团队中有这样熟练手艺的老师只有一个人,她能独立完成一个花束,而其他大部分人主要承担一个花片,我们再找团队组装成花枝,最后形成花束。”唐占鑫举例,比如月桂,一片叶子就要好几种针法,而且要钩好几层才能出来,最后一层还要带着铜丝去钩;手柄上还不能用任何会刺破皮肤的东西,因为上肢残疾的运动员接花的时候是用脖子来夹住的。

正是在残疾人朋友的不懈坚持和完美配合下,从去年11月4日开始动工,今年1月15日完工,150多人仅用两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600多万针钩织任务,500朵花束一次性交工。

虽然残疾人朋友没有预想的学得快,但没有一位中途退出。唐占鑫说,保密阶段她只能告诉残疾人朋友这是为了解决大家就业,而大家倍加珍惜每一次机会。“很多残疾人朋友都是脊髓损伤者,不能久坐,为了防止长久不动造成压疮,大家干脆趴在床上编织。针织还是一个耗时的活儿,因为身体不便,大家上厕所也比健全人要久两三倍,为了加快进度,他们每天仅保证基本饮水饮食,从而减少去厕所的时间。”

唐占鑫和团队一直在关注着冬残奥会比赛,看到残奥运动员们登上领奖台手捧绒线花是他们最激动自豪的时刻。这束“绒耀之花”不仅仅是冬残奥会上的颁奖之礼,也是对所有残疾人朋友的最好嘉奖。“大家用实力证明了残疾人朋友不比别人差,也有能力把每件事做好。我们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去展示自己,也希望所有人多关注北京残疾人朋友背后的努力、能力和实力。”唐占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