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65期 >2022-03-06编印

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
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京津冀产业协同桥头堡
刊发日期:2022-03-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武红利

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成效,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领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建议,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京津冀产业协同桥头堡,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三地产业协同提供新空间。

“三地产业协同成绩有目共睹。”连玉明说,近年来,面对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京津冀地区紧抓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契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同心同向同力发展的工作格局,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协同创新发展成效逐渐显现,区域协作水平持续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应在三个‘新’上求突破,把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成京津冀产业协同桥头堡。”连玉明说,一是加快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京津冀产业协同提供新空间。进一步放大北三县区位优势,加快织密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无缝连接的综合交通体系,在形成高密度通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商务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交互,使两地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更为重要的是,着力构建流程相同、要求一样、标准一致的营商环境,加快政务信息系统改造对接、建立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和数据资源共享清单,协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和“互联网+市场监管”,尽快实现营商环境一体化。

二是推动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为京津冀产业协同提供新引擎。连玉明建议,城市副中心以“推动北京绿色交易所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为抓手,强化碳交易中心功能,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及技术研发。并以此撬动京津冀地区绿色资金相互流动、绿色标准深度融合、绿色能源产业统筹布局,探索“双碳”协同共治。一方面,以降碳为战略方向,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性推进,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另一方面,发挥冀蒙绿色能源富集优势,通过一体化布局做强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替代力度,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是推动三地自贸区联动创新,为京津冀产业协同提供新平台。“自贸区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试验田。”连玉明说,推动北京、天津、河北三大自贸区联动创新,至少应发挥两大作用。首先是通过建立“政策共享、创新共推、平台共建”的自贸区联动创新机制,形成京津冀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平台,以制度集成创新推动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三个自贸区政策互通互鉴,强化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交流,共同推出一批创新型、引领型自贸区改革成果。其次是把三个自贸区的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到京津冀腹地区域,充分发挥腹地和市场广阔优势,推进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国际化,在京津冀地区形成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全国政协委员武义青:

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河北日报记者 米彦泽

“京津冀地区的首要定位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而世界级城市群需要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别是制造业集群的支撑。”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副主委、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认为,积极培育京津冀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延续制造业发展优势、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河北与京津两地的制造业已逐步实现融合,三地在生物医药、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合作日渐紧密。北京产业人才优势突出,服务平台资源优势明显;天津科技支撑实力突出,生产研发机构数量众多;河北制造基础力量雄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层出不穷。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也是重要支撑。武义青委员建议,要从京津冀区域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出发,着眼未来,打造四个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先进铁基材料、金属制品、装备制造(重型)等产业链集群;新能源汽车(智联、专用)、轨道、航空交通运输装备及零部件产业链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数字技术产业链集群;生物医药、现代食品、健康养老等产业链集群。

河北作为制造业大省,尽管产业链条较为完整、配套比较完备,但仍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北京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创新优势。”武义青委员建议,京津冀要建设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龙头的多层次创新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共性关键问题,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若干京津冀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的高水平产业集群。

武义青委员认为,京津冀要充分发挥中关村、自贸试验区和雄安新区“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功能,建立跨区域产业总部—生产基地、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元化产业对接合作模式,增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过程中的创新驱动效果。此外,大力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面连接的新型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孙太利:

加快高端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步伐

天津日报记者 韩雯 刘平 孟若冰

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影响着区域发展的质量和成效。“近年来,面对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京津冀地区紧抓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契机,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地协同创新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副主委、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董事长孙太利说,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有些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在高端制造产业方面,要加快协同发展的步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调查,孙太利发现,目前三地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产业发展梯度仍然较大;津冀产业创新体系支撑不足,高端产业研发、技术、人才等有待赋能;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尚待强化,产业园区资源配置效用有待提升,产业良性互动亟需加强。

“产业协同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领域,而高端制造产业又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一环。加强京津冀高端制造产业协同,将促进三地更大限度发展集绿色、创新于一体的生态价值体系,为京津冀全面高质量发展赋值赋能。”孙太利建议,优化深化融合产业环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重点培育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协同发展环境;打通网络化、数智化、平台化、安全化等高端制造协同平台,落实政策链、资本链、资金链、研发链、人才链、供应链等大融合闭环运作,实现产品高端智能化、企业效益生态价值化、服务全场景化、发展能力平台化;大力提升天津与河北的综合承载力,进一步赋能津城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加速构建世界级高端制造产业标杆集群,合力构筑北方经济中心。

激活“一盘棋”,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孙太利表示,要强化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政府可根据高端产业应用场景的环节变化,加大技术协同开发与应用、产业生态价值化融合、高端行业人才共享共用等专项基金投入,对企业均衡化协同投资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等平台和项目给予更大资金支持。除此之外,还要持续加大金融扶持,充分发挥基于融合性高端制造产业的供应链金融作用,以资本力量助推三地在产业均衡发展中关键资源要素的引进、创新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