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63期 >2022-03-04编印

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专章安排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任务
刊发日期:2022-03-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近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明确,“十三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主框架基本形成,并专章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涉及交通、生态、能源保障等多项任务。

“十三五”时期 副中心基础设施主框架基本形成

《规划》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本市基础设施承载力显著提高。

其中,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含西延)、怀密线、通密线开通运营;广渠路快速公交系统加快建设,公交专用道里程超过1000公里;城市道路网不断完善,广渠路二期、长安街西延、西三旗南路等城市干道建成通车,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里程达到1396公里。

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也实现率先突破。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设,市域内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51公里,京津冀城市群轨道快速联系进一步加强。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逐步扩大,京台高速、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通州—大兴段)等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173公里。

水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通州支线建成通水。第十水厂、通州水厂等4座水厂建成投用,新建及改造供水管网约1300公里,全市供水能力达到920万立方米/日。河道综合治理迈出新步伐,永定河、北运河等河道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启动实施。

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主框架基本形成。地铁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建成通车,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正式运营,广渠路二期、壁富路等对外交通干道建成通车,内外交通更加便捷;市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建成13座变电站,供电保障能力提升30%以上,南水北调通州水厂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9%,优质能源使用比例基本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品质大幅提升,5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完成,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累计实施绿化建设25.1万亩,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2%。

2025年 基本建成“通州堰”分洪体系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要高水平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

建设便捷畅达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步构建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实现京唐城际通车运行,整体提升市郊铁路通密线,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平谷线、6号线南延、M101线等线路建设。加强与中心城区、各新城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建成京哈高速拓宽改造、九德路、春明路等工程。有效织补城市副中心空间,完成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完善北京城市副中心内部路网,建成运河东大街东延、万盛南街等工程。沿河、沿绿、沿路建设连续贯通的慢行网络,实现路网密、节点通、环境佳的慢行交通系统。

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门户作用,建成城市副中心站、东夏园、通马路、环球影城北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完善城市副中心线网,形成放射性廊道,辐射周边区域。

建设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生态城市。形成“一带、一轴、两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依托大运河打造蓝绿交织、凸显公共空间魅力的生态文明带,依托六环路建设六环高线公园等5处公园,打造清新明亮的创新发展轴。建成张家湾公园等13处公园,闭合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到2025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

持续完善副中心“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城市水系格局,加强北运河、潮白河等滨水生态带建设,实施玉带河、萧太后河等河道综合治理。

基本建成“通州堰”分洪体系,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标准由50年一遇提升为100年一遇,同时实施温潮减河工程,完成宋庄蓄滞洪区(二期)、温榆河、北运河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北运河重点河段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Ⅳ类标准。

全面提升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副中心供水保障,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调水干线工程,建成南水北调通州水厂工程二期,新建、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通过清单式管理推进自备井置换,供水安全系数保持在1.3以上。

完善“四站、五线、三联通”的区域天然气供应格局,推动实现城区及张家湾、台湖、宋庄3个特色小镇燃气管网全覆盖。优化供热网络布局,创新绿色能源应用示范,建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多能耦合能源系统和城市绿心可再生能源综合供热系统。在行政办公区、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等重点区域构建综合管廊骨架体系,支撑市政能源安全供给。

此外,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快推进沿线航道、船闸、码头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恢复历史漕运河道景观,实现北运河全段等水域游船通航。

2025年 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

《规划》中指出,到2035年,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率先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具体目标来看,到2025年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达到16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规划》中提到,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领域。要推动京津冀机场建设成为世界级机场群。持续拓展国际航权航线网络资源,优化航线网络,强化多式联程联运,初步构建枢纽航班波。实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与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一站式服务”,与周边城市2小时通达。建设丽泽城市航站楼,推广应用东直门枢纽“一次值机、一次安检、一次托运”等经验,合理布局市内微型值机点,推进航空服务向城市端延伸。

“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要持续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建设,加快构建圈层式、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扩大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加强区域城际铁路建设,实施京唐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等工程,完善京津冀城际铁路网络。发挥市郊铁路的区域连通功能,逐步推动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等向重点环京地区延伸服务,提高北京与环京地区快速轨道交通联系能力。

推进国家级铁路客运枢纽建设,建成城市副中心站,进一步提升城市对外交通联络水平。同步开展火车站配套城市交通枢纽建设,逐步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在重要枢纽节点的同站换乘。

公路网方面要完成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实现六环路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加快实现厂通路、通宝路等北京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道路连接,推进通清路、西太路等跨界道路建设,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公路互联互通水平。到2025年,全市公路网总里程达到225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加强京津冀能源一体化发展方面,将进一步推进区域能源设施建设,构建华北地区“四横三纵”特高压网架,形成环北京特高压双环网。增强区域天然气应急储气能力,优化京津冀上下游天然气资源设施配置,投运唐山LNG应急调峰保障工程、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推进大港、华北等周边地下储气库群达容扩容,构建形成多源多向、互联互通、能力充足的区域天然气储气调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