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363期 >2022-03-04编印

中关村通州园去年收入1063亿元
150家“高精尖”企业将落地副中心
刊发日期:2022-03-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步入2022年,中关村通州园加大了在科技板块的发力程度。记者日前获悉,去年通州园的中关村高新企业总收入初步统计达1063亿元,今年园区将引进1至2家“准独角兽”企业,以及150家“高精尖”企业,加快推进高科技产业集聚,构建起相对完善的主导产业生态。

研究试验经费投入强度居首

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影响,2021年,中关村通州园在保持千亿级收入规模的基础上,其同比增长5.7%;工业总产值达到303亿元,同比增长6.7%;实缴税费实现39亿元,同比增长6.5%;研发费用支出达到62亿元,同比增长6%,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展现良好开端。

以高科技为代表的各大产业正在通州园集聚。2021年通州园引进企业161家,其中设计小镇101家、网安园30家、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30家,全年吸引的总投资额已超过100亿元。

一笔笔“真金白银”在中关村通州园管委会协调下陆续落地,给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支持。去年57个园区企业项目获批“2020年度高精尖产业发展重点支撑项目”,获得了2350万元资金支持;9家载体获得特色载体项目资金支持1200万元;建立上市、拟上市企业台账,为企业协调上市补贴300万元;60家企业纳入中关村科技型小微企业研发费用资金拟支持名单,支持资金约258万元;为14家企业引进了一批紧缺型人才;协助4家企业申报博士后工作站。

在城市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不再是少数大企业的专享,更多发展中的基层中小企业也相继获得认定,并享受到相关优惠待遇。“去年我们大力加强了对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使得副中心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潜力显著提升。”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家湾设计小镇专班组长余龙说。2021年,通州园管委会共认定中关村高新企业290家,同比大幅增长54.5%。截至去年底,通州园有效期内中关村高新企业已达471家,其中106家入选瞪羚企业;全年60家企业获批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国家级“小巨人”4家,市级“小巨人”4家,极大加快了相关企业成材速度。

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得通州园企业纷纷放开手脚大力增加研发投入,在科技研发领域不断加码。数据显示,2021年园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约为5%,在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中排名第五;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2.6%,连续两年在中关村一区十六园排名第一;当年园区企业专利申请数有1528件,在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中排名第八。

今年有望实现收入增长6%

“今年我们将承接‘三城一区’科技创新资源外溢,聚焦四个重点产业功能区,围绕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园区产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产业集聚优势更加明显,力争到年底实现总收入增长6%、税收增长5%。”余龙表示。

园区发展无疑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这才能实现规划建设先行。为落实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决策部署,一季度前,园区将完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州园绿色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编制工作,6月底前完成设计小镇绿色示范区试点方案的研究工作,9月底前完成设计小镇新能源建设实施方案编制。

今年园区相关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提速。今年6月底前,园区有望取得张家湾设计小镇云杉路、梁各庄南街、广通南街工程规划许可证、开工证等前期手续办理工作,8月份实现开工建设,年内完成市政管线敷设。

与此同时,6月底前北泡地块公共绿地及广通街改造项目设计方案编制及报批流程有望完成,预计7月份开工建设,12月底完成建设工作。网安园也将力争年底实现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研究院、网络安全领军人才培育基地和启动区办公及服务配套项目开工建设。

同时,高端商业配套建设的力度也在加大。园区将促进创新中心华住诺富特酒店和智汇园希尔顿惠庭酒店建设,3月底完成前期手续办理,同步启动酒店的装修改造工作,今年12月份可望实现当年改造当年运营。

随着园区阔步发展,城市副中心的消费新亮点正在逐渐形成。今年管委会聚焦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依托五大地块空间资源,将抓住大运河文化带、文化旅游区、张家湾古镇资源外溢效应,促进时尚设计与商业品牌相结合,推动文、旅、商融合发展。“今年底前我们将导入一批品牌商业首店入驻,发展具有品牌吸引力的夜经济,推出‘深夜食堂’系列餐厅,鼓励书店、咖啡店等24小时营业,助力副中心消费产业快速发展。”余龙充满期待地说。

待引进“高精尖”科技企业最多

服务效能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州园已成为城市副中心发展的产业高地,不断吸引优质项目在此落地生根开花。

今年园区将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研究制定五大产业发展图谱,强化政策清单、空间资源清单和目标企业清单管理,发挥蓝色宇宙、甘李药业、春立正达、先正达集团等头部企业的牵引作用,同时利用“两区”产业政策,瞄准从市内溢出的知名“准独角兽”企业开展精准靶向招商,年内有望再引进1至2家“准独角兽”企业。

“今年我们计划引进‘高精尖’企业150家,其中设计类占20%、城市科技类55%、网安类15%、医药健康类5%、种业科技类5%,加快推进高科技产业集聚,在副中心构建相对完善的主导产业生态。”余龙称。

企业“服务包”机制也在显效,今年更多政务服务会走进园区。对接区政务服务局,管委会年内将助推张家湾设计小镇先行设立部分智能服务终端,并协调这些智能终端也落地漷县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及国际种业科技园区。

科技企业是中关村园区实现发展壮大的根本,今年管委会将指导科技型企业通过设计革新、工艺改进、成果导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市场占有率,申报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等,全年在园区新增1至2家市级科技研究开发机构;发挥科技部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加快推进北京未来产业园、一方健康谷等载体认定孵化资质、配置专业团队,打造科技型创新孵化平台。

为了加强技术支撑服务,管委会还将推动北投台湖产业园升级车联网检测平台,助推建元创客众创空间与中科院过程所合作建设分子动力学模拟平台,打造公共技术平台;推动通投公司、通发展公司与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果转移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等全方位支持,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全年推动园区孵化载体拓展合作专业机构及服务平台20家以上。

园区中小企业能否茁壮成长尽快成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金融服务能否及时落地。对接中关村金服、杭州银行等各类专业机构,管委会拟于上半年推动一批金融机构与孵化载体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模式,聚焦小微企业创新金融产品,构筑“以银行为主体,科技创新担保、风险投资为补充”的融资体系,争取年内同中关村金服签订合作协议。

不仅如此,园区还鼓励企业多渠道上市,将对接信托、私募机构、上市融资中介等资本机构,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福元医药、通美晶体等重点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创业企业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渠道获取资金,尽早实现跨越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