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热点总第358期 >2022-02-25编印

幸福家园
刊发日期:2022-02-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田兆玉

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大运河北首这座千年之城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运河畔,商务楼宇鳞次栉比;绿心旁,三大建筑拔地而起……副中心城市框架有序拉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一派生机勃发中,功能完善、充满活力、颇具韵味的城市烟火气更让这里“血肉丰满”。

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副中心你可以明显感受到,补齐和完善城市功能的步伐从未停歇,工作、居住、休闲、教育、医疗等要素在持续不断地合理布局、有机衔接,确保人人都能享受新时代发展带来的高品质生活。这里正在构筑公共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全面、城市治理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生活地图

后南仓小区王阿姨的一天排得挺满。

早起下楼买早点,饭后她把孙女送到附近小学,然后到对面小公园练练踏步机,老伴则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降压药,回家的路上拐个弯到小菜场买点应季水果,中午懒得做饭他们就去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打几个菜,下午在驿站和朋友们聊聊天,按摩修脚还能刷养老助残卡打折优惠。这样一份简单充实的生活地图里,浓缩了多年来城市副中心精心打造的幸福生活圈工程。

按照《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将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近年来,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副中心的人民群众正在更多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先来看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通州区用心用情用力补短板,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均衡完善。期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6万个,北京学校、人大附中等10所市级名校入驻,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稳步提升。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一期、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全面建成,全区诊疗水平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新增城乡劳动力就业9.65万人。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3.7万套,低保、大病重残家庭住房保障率连续三年稳居全市第一。

同时,围绕城市副中心总体定位,以服务百姓、便利生活为核心,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截至目前,副中心共引进和培育98家品牌首店、新建或提升453个便民网点、疏解提升66家市场,便民生活网点覆盖率达100%,与东西城并列全市第一。

街乡机构养老、村居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000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数达到7.5张。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创新实施203个小微项目惠民生工程,强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实施“社区议事厅”模式,荣获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成功打造70个品牌社区社会组织。

首个家园中心正式投用,高质量完成21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和300余条背街小巷整治。

2021年9月30日,城市副中心首个家园中心——中仓社区家园中心正式开业。当天迎来的第一批客人是体验社区食堂的100多位老年人。“两荤两素,分量刚好,用餐环境也好!”75岁的张大妈给社区食堂点赞。

该中心集商业功能、民生功能和社会功能等于一体,为周边居民提供菜篮子、社区食堂、书店、理发、超市、医疗等综合便民服务,一站式满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商业需求。城市副中心首个家园中心的建成,让“一刻钟服务圈”升级成了“五分钟生活圈”。

像这样生活便利、功能齐全的家园中心,未来副中心还将再打造一批。建立以家园为单元的城市管理服务体系,推动家园中心成为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平台。到2025年,要完成100个城市更新项目,建设14个家园中心,打造8个精品示范街区,持续增加老城教育、医疗、养老、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老城宜居品质。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


规定动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副中心的火热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彻始终。

“民生”始终是城市副中心各类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细化到为民办实事的折子工程中,打造品质生活的民生服务类内容更是逐年增多、越发精细,形成数量、质量都非常可观的“规定动作”。

如果我们梳理一下历年来通州区的折子工程项目清单,可以从数量、质量上清晰看出其中的发展脉络。

从2017年的68项,到2018年一跃上升至158项。此后三年,每年通州区的折子工程一直保持在130件以上。2021年的130项虽然总数相较2020年的154项有所减少,但民生保障部分共细分为27件。分量不减,指向更明确。

梳理过去几年的实事清单,关注“有没有”的少了,聚焦“优不优”的多了。比如,五年来折子工程“置顶清单”的“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年年提、年年都有新要求。从2017年的“加快推进新建和规范提升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到2020年提出要加快老字号等品牌首店引进建设,打造梨园商圈、运河商务区等一批活力街区和高品质商圈,再到去年的“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有序促进平台经济、直播经济、私人定制等新型消费健康发展”……从中可知,实事落地和新时代民众诉求始终保持同频共振,不断为美好生活注入新动能。

作为“规定动作”,折子工程、重要民生实事始终坚持“雪中送炭”原则,着力解决一批群众最急需、最迫切的交通、住房、医疗等民生难题,力求把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67岁的刘国庆患有高血压,每个月都会去北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拿一次药。其实,他家离通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更近,“但常见病还是来社区里看更方便,这里的药也更齐全!”更让他高兴的是,社区医院还和区里的医院“结了对儿”,在社区医院做个眼底检查,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专家就能给看。

让老刘满意的社区医院发展过程,也在每年折子工程的实事清单上一览无余。2019年,折子工程中提到了“启动健康促进区建设,加快构建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2020年的折子工程里,就又细分出了“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带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单独列项。基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正在发生更多让“老刘”们兴奋的改善和提升。


自选动作

什么样的服务算“便民”?“缺什么补什么”。

“我们街道每年都要综合实际情况,不断扩建便民服务圈。现在,居民从自家小区出发步行15分钟内,就能找到便民超市、运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医疗服务机构等,美好生活‘近在咫尺’。”北苑街道相关负责人掰着手指向记者一一细数周边到底有多少种便民服务。几年来,根据居民的实际需求,北苑把购物、餐饮、缴费、修理、美容美发、洗(收)衣、邮政、物流配送和再生资源回收等一系列服务陆续装进了“圈”。

以改善民生为抓手,在市级、区级的规定动作之外,副中心聚焦群众诉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又增加了不少“自选动作”。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做好便民利民各项工作既是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的必然之举,也是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对政府部门来说,一厢情愿式的办事方式正在减少,更多的是带着思考、带着观察、带着聆听,为百姓解决急难愁盼,完成一件件贴心事、暖心事。针对居民的需求,各负责部门主动“向前一步”,增加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措施,为民生幸福“加码”“提速”。

“自选动作”满足了居民不少个性化需求。

2020年,“京工1961”裁缝铺在通州开了两家社区店。北苑店就开在街边。周边社区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楼,老年人多,改衣需求也多。老字号裁缝铺正是针对居民所需引进的。

在农村地区,便民服务圈也正努力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去年,吴裕泰茶庄永乐店地区首店正式开门迎客。这让喜欢喝这一口儿的老街坊们方便了不少。家住永三村的王大爷说:“以前想喝吴裕泰的茶叶,都是孩子从城里给我带。现在走上几分钟,就能上街买了。”他说的这条街,就是村口新建成的商业街,苏宁易购、大中电器、谷德玛特超市一应俱全,吃穿用一站式解决。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是农村便民服务圈得以满足更多个性化需求的关键所在。


居民参与

在副中心,增强民生福祉,成为一场为幸福的双向奔赴。除了政府部门不断发力,居民也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点单”式助力。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77岁的李秀全是后南仓小区的第一批住户,“这是通州最早的商品房小区,当年能住进来不容易。”多年来,小区周边配套从无到有,越来越丰富。商业业态已覆盖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美容美发、家政服务、洗染、末端配送、便民维修等八类基本便民服务功能,同时还具有文化服务、教育培训等多项生活性服务业态。

变化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小区周边的便民环境一直在根据居民建议不断调整。

李秀全是社区的热心人,“每次居民座谈会,我们就和社区建议,希望周边的商业网点能再丰富一些,最好多一些连锁门店,这样品质更有保证。”

曾经的建议,正在慢慢实现。

目前,李秀全生活的街区1.5公里范围内可覆盖的社区有16个,街区内共有商业网点200多家,其中门店连锁化率达六成多。“小区环境越变越好,吃饭、购物、看病、上学,小区周边都能解决。”李秀全欣慰地说。

近日,在通州区杨庄街道广通社区居民议事厅,辖区党员、楼门长、居民代表针对小区环境质量、居民需求等议题开展今年的第一次讨论。头一个拍板定下来的,就是在小区里增加公共座椅的提案。

居民高女士很惊喜:“大家遛弯、活动,都希望多几张座椅。这个建议我们去年年底提出的,经过两次议事,这事儿就定下来了。社区响应速度快,大伙挺满意。”

目前,副中心已经建成17家社区议事厅示范点。通过居民协商参与社区治理,社区完善协商流程、提升协商效果,最终形成一套楼门院“微协商”机制,推动城市副中心的基层精细化治理。

“接诉即办”“为民办实事”等措施,更让市民感受到了“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质量”。

“微信群里从满腹牢骚到满屏‘大拇指’,我们欣慰没有辜负群众期待。”让杨庄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董彦发出感慨的,正是天时名苑地铁噪音扰民的“接诉即办”案件。

天时名苑小区紧邻的地铁八通线建在高架上,居民楼距离线路最近处只有40米。“夜里11点多还有列车经过,全家都经常被噪声吵醒。”居民余女士每每说起噪音问题总头疼不已。

在多方关注下,天时名苑小区隔音屏加装事宜进入“快车道”。街道党员带着居民的意见一趟趟跑,联系各有关部门,把期盼一项项落进方案。

去年3月,市交通委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北京地铁公司、京投公司、市生态环境局、通州区政府等多个单位协调推进天时名苑噪声治理。10月17日,加装隔音屏工程正式启动施工,12月23日完工。困扰居民多年的噪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居民们终于能住得安稳、睡得踏实。大家纷纷在微信群里为街道工作人员点赞。


5-2.jpg5-3.jpg5-4.jpg人大附中.jpg本版摄影 唐建 党维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