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群琛 冯维静
登上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综合指挥部楼顶,目之所及,一片繁忙景象。巨大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基坑内,1500余名工人、各种施工作业车辆、几十台高耸入云的塔吊紧张忙碌。未来,这里将建成涵盖地铁、公交、城际铁路、运河码头的“超级枢纽”。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预计于2024年底完工,投用后单日单向客流预计为47万人次,其中铁路发送量单日可达13.6万人次。
最短50米、最长500米 换乘时间预计8分钟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西起北运河东岸,东至东六环外路县故城遗址区,北起京哈铁路南侧路,南至杨坨中路、杨坨一街区域,总用地规模约59公顷。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登科介绍,建成后的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全部都在地下,共三层。未来将建设成为车站、城际铁路、轨道交通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北京新门户。
根据规划,未来将有4条地铁线路从枢纽穿梭而过,分别是已经建成的地铁6号线,正在施工的地铁平谷线,即将建设的M101线和规划的M104支线。此外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也将在枢纽设站。
规模宏大的枢纽内部换乘也不麻烦。张登科说,未来最短换乘距离在50米左右,最长的换乘距离是500米。而且会安装水平代步梯,目前测算的换乘时间是8分钟。
直达两大机场 未来还将建运河码头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确定的北京市服务全国的客运枢纽之一,也是北京市主导推动建设的重要交通枢纽。
“这座枢纽通过城际铁路可实现高效辐射京津冀区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交通支撑。”张登科说,项目内设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建成后15分钟到达首都机场、35分钟到达大兴国际机场及河北唐山市,1小时内到滨海新区及雄安新区。同时,枢纽内的城市航站楼建设也在推进,届时前往首都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的旅客都能在枢纽内办理值机。
而在枢纽西侧的北运河畔,还规划了一个运河码头。张登科介绍,码头位于北运河东侧,面积为2公顷。未来建成后将主要承担旅游功能。
投用后预计单日单向客流47万人次
记者了解到,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自2019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计划于2024年底完工。截至目前,枢纽项目主体工程土方累计完成至66%、结构累计完成至26%,工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81亿元,其中累计完成建安投资约70亿元。
后期施工过程中有何挑战?据介绍,目前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部分均在地下,而枢纽的东咽喉区涉及东六环路、六环西侧路等路线,为方便地下施工,对道路进行了导改。“目前导改已经完成,即将进入下方施工。完工后,道路还需恢复原貌,都是不小的挑战。”张登科说。
目前,各项工程均紧锣密鼓地有序进行。据预测,枢纽投入使用后单日单向客流为47万人次,其中铁路发送量单日将达13.6万人次。“清河站是9万多人次,北京西站15万人次,丰台站预计20万人次。副中心枢纽未来将在北京东部发挥重要作用。”张登科表示。
站城一体开发 地上业态可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
建设副中心站可提升副中心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能力。枢纽交通功能位于地下,通过6号线、平谷线可实现快速联系中心城,地上进行综合开发,主要布置商务办公,可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其次,通过城际铁路可实现高效辐射京津冀区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交通支撑。而且,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通过便捷的交通及地上综合业态的布置,节约出行时间、提高生活品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职住平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样板示范。
未来,枢纽工程还将推进城市航站楼和运河码头功能建设。同时,发挥新型电力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示范应用,建成后,推进中深层地热成套技术研发,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作为新一代智慧化枢纽运营平台,这里还将打造智慧枢纽、绿色枢纽、安全枢纽。改变市民对传统枢纽的认识,通过公共艺术、声光热环境控制及提升便民服务设施等,为乘客打造舒适的建筑空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