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城市副中心,亲自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城市副中心控规。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城市副中心控规,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城市副中心的领航定向和亲切关怀,为城市副中心发展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前进方向,城市副中心上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锐意进取、奋勇争先,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各领域提质升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昔日的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正朝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阔步迈进。
今天起,本报推出《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2.26重要讲话周年特别报道》,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等领域,全景展现这座“千年之城”奋力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典范的伟大进程。
城市副中心森林覆盖率超33%,以“绿”为主色调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陈施君 刘薇
若用色彩来描绘北京城市副中心,蓝和绿一定是主基调。2016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2019年1月,城市副中心控规出炉,明确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将统筹大运河两岸公共空间、城市功能、交通组织和滨水景观,建设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城市副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2017年,他在北京市考察时强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要高度重视绿化、美化,增强吸引力。2018年、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两年在如今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强调,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建设,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城市副中心一年一个节点,每年都有新变化,展现出勃勃生机。如今,俯瞰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的底色格外醒目。水清岸绿的河湖,生机盎然的森林公园、休闲绿地,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蓝天如画
绿荫里、屋檐下、高楼旁,白云从瓦蓝的天空中冒出来,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格外生动。几年前,这样的场景在城市副中心还是稀缺品,每赶上一个好天,市民都会争先恐后地在朋友圈晒起难得的景致。而如今,随着城市副中心环境日臻向好,副中心蓝渐成常态。
“PM2.5指数48、空气质量优、晴、微风……”早晨8点多,察天观“色”的长跑爱好者王丽丽沐浴着清新的空气,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来了一场畅快淋漓的长跑。痴迷马拉松运动的她每天跑步前必须打开手机里的天气软件看看,“环境”不好的话,只能“忍痛割爱”。用王丽丽的话说,这几年明显感觉天空“脸色”一年比一年好,跑步的天数和里程数也明显增加,运动幸福感更强。
幸福感的背后,源于城市副中心着力开展的“蓝天保卫战”,过去五年,城市副中心蓝天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PM2.5累计浓度从80微克/立方米降至36微克/立方米,创下通州区有监测数据以来新低;改善率达到55%,空气质量创历史最好。
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来之不易。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建设工地热火朝天、交通路网越织越密。要想打赢蓝天保卫战,非道路移动机械怎么管?机动车尾气污染怎么治?扬尘管控措施如何落实到位?是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几个难题。
在扬尘管控方面,通州区率先提出强化扬尘治理“双十条”,每个工程开工前,各相关职能部门要联合组成工作组,进入工地进行扬尘治理的指导,开工后,除了不定期检查外,还有第三方公司的巡查,对于易造成扬尘污染的土石方作业工地,安排督导员驻场。截至目前,通州区在建的全部600余个项目,已基本实现绿色施工,总建筑面积超过2300万平方米,力求实现今年全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在前一年数值基础上再下降。
汽车尾气是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城市副中心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大力推进车辆电动化、加快淘汰老旧车、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为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新增和更新的公交、出租、环卫(应急和专项作业车除外)、邮政、通勤、轻型物流配送(4.5吨以下)等车辆基本采用电动车。
在大气污染的治理上,城市副中心下决心下狠心,铁腕重拳出击:减少工厂的污染物排放、实现国家排污许可管理名录规定的行业“全覆盖”;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严防“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推进工业涂装、医药制造、家具制造等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和精细化管控;对年排放量超过10吨的企业依法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蓝天保卫战打响以来,污染排放控制从未松懈,涉及大气减排的方方面面都在持续精准发力,只为还市民群众更多蓝天。
蓝天是城市生态底色,也是市民最幸福的底色。“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还将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和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细颗粒物、臭氧、扬尘、挥发性有机物协同治理,推动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抬头见蓝”将一步步成为现实。
绿满新城
千年大计、只争朝夕,城市副中心保持着生机勃发的好势头——大密度造林绿化。城市副中心在启动建设之初,就规划了“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格局。潮白河生态带、东南郊湿地、马驹桥湿地三座万亩以上森林湿地,宛若三块巨大的“翡翠”,将城市副中心核心区温柔环抱;“城市绿心”在曾经的工业遗址上绚烂绽放;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上,一个又一个大尺度公园建成开放,成为周边居民惬意的休闲港湾……截至目前,城市副中心森林覆盖率超33%,以“绿”为主色调的锦绣画卷正徐徐展开。
去年七月,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多了新成员,24只野生鸳鸯自主飞进湖面,开启它们的新生活。这是北京动物园首次在城市副中心野化放飞鸳鸯,地点位于公园东南部的福泽湖,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水面宽阔,植被发育良好,水草和水生软体动物、鱼虾、蛙类数量较多,可满足鸳鸯野外生存需求。可谁也想不到,遍地是林木、处处是花草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所在地曾是东方化工厂。
公园建成后,这里摇身一变,真正实现了“森林入城”。经权威认证机构测算,开园已经一年多的绿心,目前仍处于“碳盈余”状态。这不光是因为超过85%的植被覆盖率持续固碳释氧,更在于园内所有建筑均综合运用了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储能和智慧能源管理等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实现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41.2%,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556吨,这相当于约20平方公里森林(1.7个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每年的碳汇量。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只是城市副中心绿色一隅。数据显示,通过大面积植绿、大尺度造林,通州区森林面积已达46.83万亩,森林覆盖率34.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31平方米,居住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91.46%,绿化覆盖率提升至51.02%。预计到“十四五”末,通州区森林覆盖率将达36.5%以上;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除了园林中的一抹绿,还有一汪碧水。通州因水而兴,水系众多,水对于北京城市副中心意义重大。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开展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治污工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水系景观建设,绿水也成了城市副中心的生态名片。
芦苇摇荡水草依依,野鸭嬉戏鱼鸟栖集……大运河北京段的上游,有一段46万平方米的开阔水域,是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和北运河这五条河流的交汇处。几年前,五河交汇处还是一个了无生机的防洪排涝河道。近年来,城市副中心持续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通过栽种水生植物、人工重构水生态系统、细水急流、闸门轮调、人工涌浪等举措,整体提升水质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如今,这里已成为附近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滨水场所。“每天我都会到这里来遛遛弯儿。”市民马先生说,“近两年通州区水质变化特别明显,水很清澈,鸟类越来越多,生活在这个城市幸福指数很高。”
近些年来,通过农村污水治理、小微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7个方面重点工作,城市副中心5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完成,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市民切身感受着身边的河道从排污河到生态河的转变,水清、岸绿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交相辉映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这大片的绿与蓝并非自成篇章,而是相辅相融、交相辉映。
在城市副中心,滨水穿林、四通八达的绿道体系最受欢迎。傍晚,温榆河畔的绿道上,棕色的木制栈道和红色的塑胶跑道格外醒目,市民悠闲散步、自在骑行,慢跑锻炼的健身爱好者沿路跑过绿化草坪和错落有致的灌乔木,尽情享受沿河风光。这里以前是一条灰头土脸的路,改建成绿道后,摇身一变成了副中心的最美骑行路。骑行爱好者刘敏几乎每天都要骑车绕着兜一圈,既锻炼身体又愉悦身心。这些年,他可以骑车直达的公园景点越来越多,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温榆河风景林带,一线贯穿。蓝绿之间,越来越多的滨水空间,让人们乐享其中。
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蓝绿交织的壮阔也延伸到了与北三县的交接地带。在潮白河畔,潮白河生态景观带正在加紧建设,40公里长,平均宽度5米的健康绿道贯穿其间。这条由3米骑行道和2米步行慢道组成的绿道串联起百亩彩林观景区、百亩秋季色叶林、百亩春花林等若干彩林片区,形成壮观的生态彩叶林游赏体系。沿线植物景点各具特色,金叶满林、春色漫廊、香林美棠、红叶染秋、湿塘彩林、流苏夏雪成为新兴的生态网红打卡景点。
在多河富水的通州区,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绿道体系建设工程正在进行。运河、潮白河等水系两岸,功能单一的河堤路正变成林水相映、景色清幽的绿色线性空间,供市民锻炼、游憩、漫步、骑行。数据显示,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建成温榆河—北运河绿道、运潮减河绿道等绿道300余公里、驿站8处,推动城市健康绿道成环成网,并将通州运河等历史文化贯穿其中,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
这些绿道也是城市慢行系统的一部分。通州区交通局副局长林青表示,“十四五”时期,副中心还将打造绿色优先、慢行优先的慢行示范区建设,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的慢行网络,重点开展通惠河沿线慢行系统、大运河健康绿道等示范项目。到2025年,副中心的步道和自行车道总里程预计达到1500公里,未来副中心居民出行可以享受更多沿河亲水空间和绿道景观环境。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近些年来,城市副中心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系疏浚等生态修复治理,确保生态系统完整。依托大运河、潮白河及周边森林湿地资源,城市副中心以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为主体,建成东部生态绿带3.5万亩;依托温榆河及两侧湿地,以东郊森林公园、台湖万亩游憩园等为主体,建成西部生态绿带2.6万亩。通过近自然的大尺度绿化,形成了卫翼东西、贯通南北的水源保护林和风景带,城市重要水源地植被得到有效保护,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
科技织网
蓝绿交织的画卷是如何织就的?城市副中心用“智慧环保”的科技力量,织起严密的保护网,助力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美丽画卷变为现实。
为守住一汪碧水,2020年底城市副中心启动了入河排口管理及全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在水域周围,运用无人机+无人船智能巡检,对入河排口进行检查。目前,无人机已经对港沟河、凤港减河、柏凤沟、大梁沟等26条主要河道以及140多条沟渠开展排查。
无人机的天上巡河,解决了地形复杂、人力不好探查的问题。无人船的水下探测,则可探明水下“秘密”,编织起一张“天罗地网”。无人船的最大航速为每秒5米,船上搭载雷达侧扫声呐,如同一个大号的遥控模型,可以快速探查水下暗管。在河面较宽、两岸无法行走的流域,无人船可大显身手,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排查。
可下五洋捉鳖,亦能上九天揽月。“蓝绿交织”的美丽画卷中,看得见、抓不着的蓝天如何保障?通州区的“智慧环保”系统中,针对空气质量监测新增了科技设备——空气质量走航监测车。作为“蓝天保卫战侦察兵”,走航车可对污染源精准定位。通州区生态环境局指挥调度中心负责人翟冀飞介绍,走航车每周会根据气象条件、空气污染情况等制定一周工作计划。“重污染天气或者是空气站点监测到某一个方位数据变高,走航车还会赶去应急监测,从而解决了以往执法人员‘找不准、抓不住、测不到’的问题。”
科技赋能,城市副中心织起一张绿色节能、助力“双碳”的网。地面上,一排排光伏屋顶实现了电力自给自足,银光闪闪的太阳能板连绵成片,颇具规模;看不见的地下,地源热泵通过少量电能来驱动设备,就可为建筑供热和供冷。目前城市副中心已建成多个地热两能利用项目,副中心行政办公区项目是全球范围内单批次最大规模地热“两能”利用系统,树立了城市绿色运行模式的新标杆。
在运河商务区的地下,一张看不见的垃圾运输网络已悄然运行了3年多。垃圾进入投放口后,会定时被一个巨大的“吸尘器”吸入地下管道。随后,以70—80公里的时速,一路“飙车”至地下一层的垃圾处理终端。整个运输过程都在封闭管道中进行,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相当“绿色”。
天更蓝、水更清、绿更多,绿色低碳成为百姓生活新风尚。在这座城市,有水系又有植被,水林田湖草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水彩清韵,朴雅相融,城市和自然之间相得益彰。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清新明亮的生态城市布局正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