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53期 >2022-02-20编印

漷县镇:非遗“老手艺”成乡村振兴“新动力”
刊发日期:2022-02-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2-2.jpg

信春雨带领大家对手编笤帚技艺进行创新,图为信春雨团队成员将大家编制的冬奥主题笤帚挂在墙上进行展示。 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讯(记者 郭丽君)如何将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群众增收的新门路呢?漷县镇深挖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非遗+乡村振兴”的道路,广大群众捧起非遗金饭碗,实现家门口就业、指尖上增收,让非遗“老手艺”成为乡村振兴“新动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支撑。以非遗工坊为代表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活态的文化传承,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北京绢花起源于明代,古称头饰花,是北京地区传统手工艺品之一,龙庄村村民杨秀芬是北京绢花的第三代传承人。上世纪八十年代, 她带领本村及周边村姐妹办起了手工绢花厂。绢花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妇女就业问题,产品还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2009年祖国60年大庆天安门主会场用花、数万名参与庆祝活动学生手中的绢花,2019年祖国70年大庆“祖国万岁”彩车用花,均由龙庄绢花厂所提供。目前,该厂产品还应用到舞台道具,有一部分还出口到美国等西方国家。

在过去几十年里,杨秀芬在当地培养出几百名北京绢花手艺人,他们的年收入从1万多元增长到了6万元以上。学习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当地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法宝”,“老手艺”成了“新产业”,让农民的“钱袋子”一天比一天鼓。

在乡村中激活沉睡的非遗传统文化,也能激发出乡村文化的无穷活力。对非遗文化和非遗项目来说,保护不等于抱残守缺,传承不等于僵化保守。恰恰相反,只有坚持创新,保持自己的鲜活度,才能让传统技艺真正“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后尖平村信春雨是非遗手编笤帚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她将自己对手编的深厚感情、浓厚兴趣和执着精神倾注其中,通过精心设计和多次改良,将传统的手编笤帚设计成为精美的工艺品,而且根据不同的外形特点给予不同的产品命名。手编笤帚可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 DIY 图文设计,独特新颖,为产品走入市场打开了销路,让传统非遗在国内大放异彩。为让更多年轻人和农村妇女接触并喜欢上这门技艺,她通过举办培训班,把技艺毫无保留地免费传授给大家,也扩大了手编笤帚技艺传承人群,增强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后劲。在她的带动下,实现以传统非遗拉动“指尖经济”,带领居家妇女致富增收。

近年来,漷县镇将“非遗”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打造了漆雕、北京绢花、手编笤帚、靛庄景泰蓝、通草花等非遗手工坊,实现农民增收,有效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