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349期 >2022-02-16编印

开创国内先例,首根“巨无霸”进场副中心站!
刊发日期:2022-02-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赵鹏

还没出正月,东临行政中心,西靠运河码头的城市副中心站工地已热闹起来。记者昨天获悉,由中建四局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提前20天完成了569个挤扩支盘桩的施工节点,并迎来了首根超深超大直径钢管柱的进场。这个单根31.2米长的逆作钢管柱重达111.2吨,堪称巨无霸。

既有预留的地上240米超高层建筑,还有北京地区最深的107.7米桩基钻孔,应对超高难度,城市副中心站主体结构的同时,采用了明挖顺作和盖挖逆作两种截然相反的工艺。此外,十项新技术、新工艺的强势加持,也为该项目全程保驾。

副中心站将建世界级服务枢纽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的10个全国客运枢纽之一。该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建成后有望成为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交通枢纽综合体,也将成为城市副中心连接京津冀地区的桥头堡。它既是京唐城际、京滨城际铁路始发终到站,也是城际铁路联络线的重要车站,更是与轨道交通平谷线、M101线、6号线换乘的全地下大型车站。

该枢纽位于杨坨地区的副中心0101街区内。作为一处巨型交通枢纽,其一体化范围内的地下总建筑规模约达128万平方米,还预留了地上约139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条件,将进行地上的上盖综合开发。

打开该项目规划的“愿景清单”,这里将被建设为世界级城市综合服务枢纽,成为面向全球的城市魅力门户,化身引领未来的智慧枢纽典范。古今同辉的历史文脉也将在此延续,未来,乘客有望在此眺望路县故城遗址。据介绍,在这里,站城一体化也将实现多维度融合,包括地下与地上的融合,历史与未来的融合,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以及建设与运营的融合。“城际车站位于北侧地下三层,但通过特殊的空间与结构设计,阳光却可以洒入地下站台,带来更高的乘坐品质。”中建四局北京公司负责人杨明说。

轨道交通换乘轴也将明确高效换乘路径:B2层提供轨道间快速换乘,B1层享受休闲生活,交通、商业、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利用车站咽喉区的上方空间,这里还将紧密布置交通接驳场站,为公交车、出租车与社会车辆提供便捷的进出条件。

行走在地面上,乘客沿着历史文化轴向西远眺,码头驳岸、滨水景观、文化建筑与标志塔楼一览无余,共同构成了兼具景观、文化、休闲功能的“运河客厅”。车站一路向南,地铁、商业、办公、公寓等鳞次栉比,把这里打造成极具活力的城市核心区域。

十项国内新技术新工艺齐上阵

百丈之台,起于垒土。这一枢纽工程属于超大规模、高密度、高耦合度的系统工程,在国内尚属首例,预计将于2024年12月底具备通车条件。项目开工时就定位于“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创优目标,以先进的科技水平、高效的管理手段,打造出精品工程。

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技术总工夏天介绍,该项目接连采用了逆作法、地下连续墙施工、灌注桩后注浆、自密实混凝土等十项新技术、新工艺。同时,成立“金点子”青年技术攻关小组,邀请专家现场指导交流、传授经验,提前策划部署先进工艺。

“我们采取了‘盖挖逆作法’等一系列高精尖特色工艺。”夏天介绍,盖挖逆作法是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将建筑顶部封闭,其余工程在封闭顶盖下向下作业,如同“高楼从地面向下一层层生长”。这种先进工艺与传统施工顺序正好相反,基坑暴露时间短,可尽快恢复上部周边环境,有效保护项目周边复杂环境。

为此,项目采用了国内数一数二的超大直径1.6米钢管柱及劲性钢筋混凝土梁、预应力楼板等形成水平向支撑,先期在地面安装竖向钢管柱作为主体结构承重柱,然后向下开挖逐层施工。

日前,首根超深超大直径钢管柱已正式进场。这个堪称“巨无霸”的逆作钢管柱单根31.2米长,重达111.2吨,安装在盖挖逆作区域,发挥“擎天柱”般超强支撑作用,后续还将有同类同体型钢管柱陆续进场,最终总数达到七十余根。

同时,针对地下连续墙成槽最大深度高达43.7米的情况,还采用了另一“神器”——新型先进液压抓斗成槽机。通过超声波等自动纠偏功能,保证地下连续墙的垂直度及精度要求。

地下预留240米超高建筑基础

“挑战太多了,超高层桩基、107.7米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车库中盘径1.9米的挤扩支盘桩,以及直径2.4米的逆作柱桩等,工程难度超乎想象。”杨明表示。

其中最让人头疼的,是地下施工的周边环境极其复杂。西南侧距地铁6号线仅13.6米,东侧临近一棵350年树龄的一级古树——国槐,还有新建的24层保障房。梁柱异形节点多、工序穿插繁复。施工方案一次次调整细化,桩基施工最终采用了具备大功率、高精度优势的国内先进旋挖机械,有效控制超长、超大直径桩基的施工精度要求,质量达到国家优质工程标准。

项目西北侧主楼还预留了地上240米的城市副中心地标性超高层建筑,其底板厚度达4.5米。中建四局实现了令人咂舌的单次浇筑2万方以上低水化热混凝土,避免了底板产生温差收缩裂缝出现渗漏水的情况。“工程在地下施工阶段成功预留地上240米超高层建筑的基础,这在国内从未有过先例。”中建四局北京公司总承包分公司总经理刘东阳自豪地表示。

施工中的一个个攻坚故事也让人印象深刻。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小巧实用的焊接机器人现场自动焊接、切割,不仅大大提高效率,还保证了焊接质量。地连墙施工的后期涉及北京地铁6号线连接区域,项目又采用先进的玻璃纤维钢筋新技术,保证钢筋强度,也为后期连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