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上蓄、中疏、下排”三个功能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通过验收并移交运行管理单位。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记者昨天获悉,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通州堰”,三个防洪骨干工程日前相继通过验收并移交运行管理单位维护管理,这标志着“上蓄、中疏、下排”的“通州堰”系列分洪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副中心生态化防洪标准提升到“100年一遇”。
区水务局规划计划科科长郝少魁介绍,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构建“通州堰”分洪体系,通过“上蓄、中疏、下排”三个功能,防洪标准可由原来的“50年一遇”提高为“100年一遇”。
“上蓄”,就是在河流上游建设水库、湖泊、坑塘、湿地等蓄滞工程,暴雨来临时,拦蓄上游洪水。“宋庄蓄滞洪区二期工程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郝少魁说,宋庄蓄滞洪区位于城市副中心的上游,它相当于一个“大水池”,可以将河道中的洪水分至其中,起到“缓释蓄滞”的作用。待洪峰过去之后,再下泄洪水。整个蓄滞洪区的容量将达到900万立方米,能够存蓄超过4个昆明湖的水量,主要以防洪功能为核心,同时兼顾水质净化、生态景观等功能,打造出集防洪、净水、观景、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如果上游洪水来势汹汹,“通州堰”则利用两条分洪通道,在北运河洪水进入副中心之前,将其分流到潮白河,这就是所谓“中疏”。这两条分洪通道就是温潮减河和运潮减河。其中,运潮减河是现有的一条河流,它起点位于通州验粮楼附近,终点入潮白河,2014年曾经疏挖,提高了防洪排涝标准,可以将900个流量洪水分到潮白河。“北运河上的拦河闸,运潮减河上的分洪闸将形成枢纽,水务部门制定了防洪调度方案,超过一定的雨量,就会通过开关闸进行调度。”郝少魁说。另一条温潮减河正在规划中,该河道位于通州区北部和顺义交界处南侧,连接温榆河和潮白河,规划设计分洪流量为每秒400立方米,可大大减轻北运河的行洪压力。建成后将成为时隔大约60年之后,通州区迎来的第三条人工运河。
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温榆河综合治理工程则是“下排”的代表工程。甘棠闸至榆林庄闸段河道通过扩挖主槽,实现“20年一遇”防洪标准;榆林庄至市界段河道通过扩挖主槽、堤防加高实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去年,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实现了全线通航,营造出了人、水、天、绿、动物和水生植物等共生的和谐景观,重塑河流的自然形态,再现昔日北运河风光。温榆河是北运河的上游,其综合治理工程疏浚治理主河槽,两岸堤防加高防护以及新建滨河路同步实施河道景观绿化工程等。
“‘通州堰’工程进一步提高了副中心防洪标准,同时也提升了河道生态景观效果。启用后,将更加有利于发挥防洪功能和社会效益。”北京市北运河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悉,远期水务部门还将陆续实施北运河通州上游其他规划蓄滞洪区、潮白河治理等工程,到2035年全面实现规划防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