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44期 >2022-02-11编印

第三期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签约
刊发日期:2022-02-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与天津市科技局、河北省科技厅日前联合举办“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第三期)”视频签约会,第三期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协议顺利签约,三地团队将共同开展高速公路智能建造与全生命期性能评价研究并期望服务于京津冀地区工程实践。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表示,此次协议签署标志着新一轮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的开始。在新一轮合作期内,京津冀三地将继续深化协同,围绕重点领域和任务,采用统一组织、统一申请、统一评审、统一立项、统一管理的模式,深入推进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工作。期间,将继续组织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搭建沟通合作平台,促进三地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推动基础数据、专家、政策信息等科技资源共享,鼓励三地团队搭建互联互通平台,建立基础研究合作长效机制。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项目负责人代表、清华大学研究员王睿表示,交通一体化进程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先行领域,三地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造升级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可发挥三地科研团队各自在高速公路建设期智能建造、建成期智能检测、服役期智能分析的优势,共同开展高速公路智能建造与全生命期性能评价研究,服务于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升高速公路服役能力。目前已开始策划在塘承高速滨海段、京秦高速遵秦段开展项目相关试验和应用。

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科技管理部门已先后签署了两期基础研究合作协议。自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启动以来,三地累计投入约5000万元,围绕南水北调环境影响、京津冀一体化交通、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领域资助百余个项目,部分项目成果已实现了应用。其中“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对华北白洋淀区面源污染输出强度与水环境响应机理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在雄安新区的生态规划、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发挥了作用;“京津冀地面沉降区轨道交通服役状态致灾机理及对策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大张高铁、雅万高铁等工程沿线地面沉降预测、评估及工程设计,以及京津城际铁路沿线典型沉降段整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