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再生水厂承担着城市副中心84%的污水处理任务,经过处理的再生水清可见底。(资料图)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讯(记者 冯维静)清粼粼的水从出水口涌向玉带河,激起洁白的水花,时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碧水清波哪里来?来自向西2公里的碧水再生水厂,这里承担着城市副中心84%的污水处理任务,也是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环球主题公园、玉带河、市政绿化、道路浇洒,以及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河北三河电厂稳定的补给水源。
处于“九河下梢”的通州污水处理任务繁重。据区水务局排水事务中心副主任赵媛介绍,五年来,城市副中心把打好碧水保卫战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圆满完成两个“三年行动方案”,开展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治污工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水系景观建设,“以水兴城”提高城市副中心宜居度,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碧水、河东、张家湾等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厂(站)170座,年处理生活污水约13798.8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741.1万吨,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率由2017年的85.17%提升至2021年的92%以上。累计供应再生水约908.18万立方米,主要应用于市政、道路及行政办公区、电厂冷却水、景观补水等领域,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确保城市副中心水安全。
同时,新建污水收集管线40.31公里,新建再生水管线5公里,改造雨污水合流管线5.2公里。水质达标率也稳步提高,累计抽检水样1145个,达标1112个,水质达标率达97.1%。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向纵深推进、加快建设的重要一年,通州区将在保障城市运转基本需求同时,有效涵养水生态、治理水环境,进一步推进“水务为民”工作,让市民群众共享河湖治理的成果,持续写好“水文章”。
“十四五”期间,将基本实现城市副中心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市副中心规划新建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中心工程(一期)和配套污水管线工程,以及河东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程(一期),开展碧水资源循环利用中心工程的前期论证,新增污水处理(再生水)能力8.2万立方米/日,进一步提高城市副中心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改善城区雨污合流溢流问题。
加强镇村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完成漷县镇、台湖镇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扩建工程,新建马驹桥第二再生水厂,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6万立方米/日。农村地区污水处理探索使用分布式、集装箱式等污水处理设施。
分期实施水网工程建设,构建“一堰、十河、三网、多点”的水环境格局。将完成城北水网一期、两河水网一期工程,加快实施城北水网二期、两河水网二期工程,推动实施城南水网台马片区、漷牛片区及于永片区内的骨干沟渠水网工程建设,对水网内的乡镇骨干排涝河道翟减沟、减运沟等沟渠进行生态治理。
相关新闻:
城市副中心地表水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
本报讯(记者 张程伟)记者昨天从区生态环境局获悉,去年,城市副中心地表水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全部达标。
据介绍,城市副中心水源保护区规范化整治已全面开启。通州区制定《通州区集中式水源保护区管理规范》,完成区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乡镇级及乡镇级以下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建立风险源台账,出台规范化整治标准,各乡镇街道对140处风险源开展全面整治工作,占比100%。
去年,城市副中心全力解决生活污水直排问题,实现玉带河考核断面年底达标。水务部门联合马驹桥镇政府,全力实施五支沟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仅用时7个月,实现了5000吨/日规模的污水达标排放。
城市副中心全面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工作,落实属地整治责任,加强巡查管控,按照“一口一策”的要求,做好排口关闭、新增等台账动态更新工作。全区2021年开展整治的460个排污口中,完成整治393个,整治完成率为85.4%,已制定整治措施正在进展中的有67个,完成年度70%的整治任务。
通过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治污PPP工程完成截污管线及盖板沟建设;40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任务完成国家考核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