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328期 >2022-01-19编印

《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发布
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今年基本完工
刊发日期:2022-01-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昨天,《关于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全文公布。《报告》中明确了2022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系列重点任务,包括加快行政办公区二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建筑”基本完工;开工建设首旅集团等市管企业新办公楼;制定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动全国自愿碳减排交易中心落地;建成杨洼船闸,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等。


城市副中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报告》介绍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一系列成绩单非常亮眼。其中明确提出,城市副中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继续优化中,本市推动出台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制定实施方案,新增78项市级管理权限。行政办公区二期全部地块开工,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展主体结构施工,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主体结构封顶,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建成,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副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投用,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承载力持续提升。大运河通州段全线旅游通航,杨洼船闸开工。建立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新推介签约项目39个、意向投资额247亿元,厂通路开工建设。优质文化供给也不断扩大。发布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三山五园艺术中心开工建设。

       本市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完成总规、副中心控规实施评估和核心区城市体检,总体实现总规实施第一阶段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编制国土空间近期规划。制定实施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

       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幼儿园项目竣工交付,中小学项目进入收尾阶段,医院项目主体结构封顶,推出234项“京津冀+雄安”通办事项。印发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重点任务落实工作方案,京哈高铁京承段开通运营,大兴国际机场北线高速全线贯通,承平高速、轨道交通平谷线北京段开工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封山育林25万亩。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启动建设,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350.4亿元。


副中心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 持续提升“三力”

       在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中,《报告》提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其中,高质量发展路径更加明晰,中央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系统部署,北京市“五子”联动各领域行动方案发布实施,为首都发展定好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同时,冬奥效应将充分释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改革开放新优势更加明显,其中环球主题公园将直接拉动百亿级文旅消费。

       为实现各项计划,《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主要任务和措施,明确提出全面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支持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意见和实施方案,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持续提升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具体来说,包括加快行政办公区二期、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基本完工。

       同时,推动央企二三级企业、跨国企业总部等优质资源落地,开工建设首旅集团等市管企业新办公楼,加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台湖、宋庄3个特色小镇。

       制定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推动全国自愿碳减排交易中心落地。建成杨洼船闸,实现大运河京冀段旅游通航。积极创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进厂通路等跨界道路桥梁、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建设。


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报告》表示,将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不断拓展重点领域合作深度广度,推动市域外协同共赢发展、市域内协调均衡发展。

       在深化疏解整治促提升中,将突出提升导向、分区施策,持续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资源向雄安新区等疏解转移,实施2022年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推动100家一般制造业企业疏解提质,巩固区域性市场疏解成效,推进大红门等地区转型。

       《报告》还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建设,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其中,具体包括:支持雄安新区交钥匙中小学项目实现竣工交付,形成后续办学办医支持方案,京雄高速北京段主体工程完工,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京唐(滨)城际铁路建成通车,推进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轨道交通平谷线、承平高速等项目建设;实施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完善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区联合综合执法机制,统筹实施北运河-潮白河流域生态绿带建设;制定京津冀技术协同创新整体布局建议方案,加快区域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完善交界各区与周边地市合作机制,推进就业信息和社保转移接续互通、人才资质互认。


相关新闻<<

1-1.jpg

大运河博物馆及观众共享大厅实现外立面亮相。 记者 常鸣/摄


“古韵风帆”外立面亮相

       本报讯(记者 刘薇)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日前,由北投集团负责全过程代建的大运河博物馆及观众共享大厅实现外立面亮相,整体望去,仿佛是镶嵌在城市森海中的“古韵风帆”,即将扬帆起航、蓄势待发。

       大运河博物馆是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约9.97万平方米,定位为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计划于2022年12月底完成布展使用要求。未来,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为参观者带来文化熏陶与情感共鸣,进一步满足市民的文化学习需求。

       “目前,该项目已进行到幕墙收尾施工,受场地限制,高峰时期需要协调30多台设备交叉作业,因此玻璃吊装只能采取2班倒形式进行,工人们每天24小时不停歇地抢抓进度。”北京城建集团大运河博物馆项目经理贾成亮说。

       记者注意到,博物馆外立面的材质由金属板、玻璃和石材组成。东南西侧,呈淡灰色的石材与玻璃完美结合,使整个外立面看起来立体层次感更强,而这些石材还带有不同肌理,深浅各不相同,阳光照耀下,当中的晶体犹如钻石一般闪闪发光。其北侧是斜屋面曲面玻璃结构,采用双层夹胶中空玻璃,最大长3.6米,宽1.5米,重达400多公斤。贾成亮介绍,像这样的超大玻璃,整个项目有3000多块,光不同规格就有16种,不仅隔风透光、性能稳定,且较传统采用单银镀膜玻璃建筑来说,该项目采用的是双银镀膜玻璃,可以阻挡高温场向低温场的热流辐射,又能有效地阻止夏季热能进入室内和冬季热能的外泄,具有双向节能的效果。

       紧挨着博物馆的是观众共享大厅,两座建筑之间被一条长廊链接。整个大厅檐口由2800多块金属板组成,由于造型特殊,这些金属板没有任何两块板是完全一样的。“屋顶的铝板幕墙是本项目的招牌,设计师呕心沥血在三维空间里面增加各种造型,造就了这些铝板无有一块是相同的,且每一块铝板最少提供6组数据给厂家,才能完成加工。”贾成亮表示,因为没有一块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所以每一块和现场位置都是一一对应的,无法替代。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就开始一遍遍地运用计算机建模,拟合完整的挑檐铝板幕墙体系,计算出每一块异形曲面铝板的坐标点和参数。支撑金属板的龙骨系统还需要对每个交叉点进行定位且必须精确,一旦出现偏差则无法安装。

       不仅整体造型设计独特,观众共享大厅北立面造型更具特色,是由十八个扶壁错落有致的构成一个反弧形,每一个扶壁的主要材质是表面拉槽加凿剔处理的石材,展现着浓浓的运河文化气息。“这就像古运河河坝,凿剔后的石材就像饱经风霜后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样,这也寓意着运河文化的悠久历史,渊远流长。”贾成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