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323期 >2022-01-12编印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发布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
刊发日期:2022-01-12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代金光 通讯员 季旭

●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基本建成,与西城金融街共同成为北京市金融发展“双核”

●建设运河商务区和环球主题公园区域级商业中心

●建设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北苑商圈、九棵树商圈地区级商业中心

●建设集约化邻里商业中心,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12个组团和36个街区的“市民中心—组团中心—邻里商业中心—便民服务网点”公共服务体系和“5—15—30”分钟生活圈

●规划建设一批星级酒店、中高端商场和免税商店,吸引其他国家相关人员在副中心(通州区)停留1—2天

……

记者从区商务局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十四五”时期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商务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发布。

“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高水平开放核心承载区、国际商务北京新中心、北京东部商业新高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和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服务业更高水平开放和商务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数说成绩】

“十三五”成绩单

●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地区生产总值由761.4亿元增加到1103亿元,年均增速为9.7%。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6.8%,2020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60%。

● 城市副中心(通州区)人均消费支出由24505元增加到2969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097元增加到45845元。

●2016至2019年,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478.8亿元增加到590.7亿元,年均增速7.88%,高于全市2.6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网络销售额年均增速高达59.83%,远远高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14.8%的年均增速。

●2016至2019年,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商务服务产业增加值由132.3亿元增加到164.9亿元。2019年,商务服务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26.40%、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5.57%。

●“十三五”前四年,城市副中心(通州区)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速为10.27%。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利用外资强势增长,5年平均增速高达30.88%和12.95%。


【目标定位】

明确五大发展定位

《规划》围绕“服务业高水平开放—高端商务—商业升级—品质消费—文旅商融合”,明确了五大发展定位:将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建设成为服务业高水平开放核心承载区、国际商务北京新中心、北京东部商业新高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和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其中亮点任务很多,具体包括:构建运河商务区总部经济、财富管理、绿色金融等高端商务产业布局,在张家湾设计小镇形成城市科技和设计服务以及智库经济新集群;构建三级商业网点体系,打造智慧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创新便民商业服务模式;打造运河商务区多主题消费新地标;建设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和重点街区;推动首店和首发经济的发展,形成新消费品牌孵化聚集地;推动传统商圈“一店一策”升级改造和“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建设;充分利用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消费;依托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大运河主题文化旅游休闲带;打造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两大国际消费“动力核”;培育宋庄原创艺术品设计与交易、台湖综合演艺、张家湾设计服务等三大特色体验消费小镇;布局潞城、马驹桥、漷县、西集、于家务、永乐店等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功能节点,促进文旅商多种业态融合发展等。

按照《规划》目标,五年后,城市副中心将全面建成运河商务区起步区,总部经济、财富管理和绿色金融等高端商务服务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北京“国际设计之都”新平台初步建成,高端商务服务业在北京市整体地位得以提升;商业网点和物流节点体系持续优化,文旅商融合发展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具体来说,期间,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和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基本建成,与西城金融街共同成为北京市金融发展“双核”。商务服务特色产业亮点更加突出,“运河北首,欢乐之都”的总体形象定位逐渐明晰,“一带两核三镇多点”全域消费空间基本成型。大运河、环球主题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文旅商融合创新示范区逐步建成,外溢效应逐渐增强,形成城市副中心消费新亮点。

《规划》也指出“十四五”时期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的众多发展机遇。包括瞄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进传统商圈和业态的转型升级,打造消费新地标和特色商业街;在北京市总规和“两区”建设下,使城市副中心(通州区)成为承接中心城区优质资源和政务、商务、文化等功能转移的重要承载区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完善“产业+园区”协同开放模式,优化服务业开放发展要素供给,为资金、数据、人员等跨境流动提供便利;在简政放权方面探路先行,加快为总部经济、财富管理、城市设计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等提供服务的商务服务业建设步伐等诸多领域。


【六大重点任务】

紧抓“两区”建设新契机

厚植服务业扩大开放新优势

以“两区”建设为契机,城市副中心将聚焦行政办公、文化旅游、高端商务和金融创新等重点领域,加大服务业双向开放力度,力争建成国际金融机构集聚、设计产业生态活跃、文旅商高度融合、应用场景丰富多元、创新创业氛围浓厚、生活环境宜居宜业的开放新高地。

其中,以行政办公区、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中关村通州园、张家湾设计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台湖演艺小镇等7个重点功能区为依托,建设高水平开放核心承载区;

完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形成多项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成果,发挥城市副中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来促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深入推进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区、北三县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协同联动,积极促进北京、河北和天津三大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联通,提高区域整体对外开放水平。


聚集高端要素新资源

建设国际商务北京新中心

《规划》提出,要坚持世界眼光和国际标准,以建设国际商务北京新中心为目标,聚集高端要素与创新资源,加快形成总部经济、城市设计、智库经济的聚集效应,有效提升商务服务业发展品质,实现商务服务业数字化赋能,打造高端商务服务业体系。

依托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功能区,加快形成总部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围绕央企二三级公司、市属国企事业单位等中心城区外溢优质资源,做好产业承接和落地服务。争取北京银行(总行)、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广播电视总台(北京融媒体中心)等超过5家金融、商务传媒类企业及专业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入驻。

促进设计和城市科技深度融合,聚焦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设计、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核心领域,以北京建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实施“头雁工程”,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形成国内领先的创新设计与城市科技产业集聚区。推动多个国家级设计创新平台、未来实验室和设计人才工作站建设,打造北京“国际设计之都”的新平台。

以运河商务区楼宇经济为载体,推动形成以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会议会展等为重要支撑的高端商务服务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商务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的国际化,聚集一批国际商务服务机构,繁荣发展商务服务业。

以数字经济为发展契机,大力推进商务服务业数字化。吸引具有市场引领性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聚集,推动一批数字贸易、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等重大项目落地。


绘制网点布局新蓝图

形成北京东部商业新高地

存量提升、增量拓展,优化商业网点和设施空间布局,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保障有力、功能健全的“区域级商业中心—地区级商业中心—社区级商业中心”三级商业网点体系;集聚优质商业资源和品牌资源,完善物流节点网络布局,打造智慧、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服务产业发展和民生应急保障,推动建设北京东部商业新高地。

构建三级商业网点体系,建设北京东部特色商业中心。建设运河商务区和环球主题公园区域级商业中心,在区域级商业中心开启首店服务“绿色通道”,鼓励引进一批首店、旗舰店、体验店、概念店和定制中心;建设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北苑商圈、九棵树商圈地区级商业中心,突出本地商业特色,增加业态体验性,优化应用场景,提升商品和品牌层级,增强本地商业活力;建设集约化邻里商业中心,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12个组团和36个街区的“市民中心—组团中心—邻里商业中心—便民服务网点”公共服务体系和“5—15—30”分钟生活圈。

打造智慧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在承续全市节点体系基础上,构建地下和地上互为补充、集约高效的“三级+一网+应急”物流体系,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优化物流供应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发展社区商业新业态

构建便民商业服务新模式

推动社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商业连锁化、便利化、融合化、品牌化发展,提升社区商业服务品质。   

完善由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配送基地和末端配送网点等构成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保障供给体系。结合社区级商业中心建设,吸引连锁企业特别是北京地区连锁企业开设分店,推动城市副中心(通州区)社区商业的连锁化发展,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

利用运河商务区商圈新建购物中心,打造集合型跨境电商线下体验中心,促进高品质跨境电商体验店集聚发展。


增强消费引领力

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增长极

改造提升新建商业设施,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打造高品位、特色化的商业板块和商业街区,集聚高品质消费资源,增强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打造运河商务区多主题商业板块,满足品质消费。运河商务区的大型项目围绕品牌组合、业态组合、应用场景等,打造“京韵风范地”“艺文复兴地”“活力空间站”“生活探索汇”“都市潮乐汇”五大主题商业板块,实现差异化发展;

建设夜间经济示范和重点街区,升级夜间消费。统筹推进重点区域夜间经济发展规划,优化夜间消费环境,营造夜间消费新场景,培育“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挖掘夜游、夜展、夜读、夜市等消费潜力,举办多种夜间消费主题活动,打造夜间文化消费“IP”,扩大高品质夜间消费供给,形成业态多元、服务百姓的夜间消费格局,不断提升夜间经济活力;

推动传统商圈“一店一策”改造,提升消费体验。支持传统门店进行数字化改造,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营造人性化、体验强的消费场景,形成“商品+服务”“线上+线下”以及“零售+体验”的融合创新消费新模式;

加快新技术与新场景应用,引领新型、绿色消费。围绕5G超高清视频直播等强化数字化新场景应用,推广应用VR/AR交互娱乐、虚拟真人秀、数字展览展示等创新科技;

推动新消费品牌孵育成长,促进品牌消费。以文化创意、数字消费、休闲娱乐、美妆服饰等消费领域为重点,聚焦新业态、新模式、新服务,搭建新消费品牌孵化体系,打造1—2个新消费品牌孵化聚集地;

充分利用过境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消费。城市副中心(通州区)规划建设一批星级酒店、中高端商场和免税商店,升级改造一批文化旅游景点,扩大优质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打造集观光、购物、休闲、商务、住宿、餐饮于一体的消费环境,吸引其他国家相关人员在副中心(通州区)停留1—2天,带动入境旅游、购物、休闲、娱乐消费市场的发展。


依托全域消费版图

创建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抓住首都现代商业重心东移的机遇,顺应文旅商融合创新的潮流,把握区域产业转换升级和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新趋势,突出大运河文化带的品牌效应和串联作用,发挥运河商务区和文化旅游区的消费核心引擎功能,凸显宋庄艺术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和张家湾设计小镇的文化艺术消费特色,依托“一带两核三镇多点”的全域消费空间版图,创建国家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依托大运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设文化旅游商业休闲走廊。借力运河商务区和环球主题公园,打造两大国际消费“动力核”。聚焦三镇资源,培育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链。布局多个重要功能节点,促进文旅商融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