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322期 >2022-01-11编印

副中心探宝——瓷器篇
刊发日期:2022-01-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文字整理及摄影:记者党维婷

通州区位于北京东部,地处京杭大运河北端、长安街东延长线上,自古水陆要会,史称首都“左辅雄藩”。全域处于潮白河与永定河冲击平原上,一望平川,多河富水,四季皆然,古今乃宜耕宜牧宜渔宜商之地,为经济与文化发展繁荣之区。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于此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区内运河、码头、仓储、长城等古代遗址较多,如多处铜币、瓷器与铜像、坩锅、银元等窖藏,也是古代人类活动遗迹。

通州区文物管理所自1981年10月成立以来,文物工作人员深入各大型基本建设工地施工现场或建设单位,收集或征集散在城乡的国家文物和私有文物,计石刻、瓷器、陶器、契约、铁器、匾额、绣品以及印记城砖等各类者百余件,其中不乏珍贵文物。此外,有铭文的石权、带印章的城砖、巨型皇木、运河沉船、码头瓷片、大型铁锚等,更体现出通州运河文化特色。

据统计,文管所收藏有陶、瓷、铜、金、银、玉、铁、料、石、木质器物及石刻、书画、古籍、绣品、契约等诸类可移动文物2300余件(套)。现部分文物收藏于通州区博物馆。

日前,在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大运河文史专家任德永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通州区博物馆,一探馆藏文物真容,领略副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先让我们认识一下瓷器类文物。通过它们,了解通州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

金元至民国800余年间,通州区因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南方瓷器源源不断沿运河至通州批转首都及全国各地,为区内留存瓷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区内多代葬有许多官宦及豪绅,随葬瓷器也相当多。


■看门道

明青花缠枝牡丹纹将军罐

1984年5月,出土于通州新城南门外迤西北京卫生学校内。白胎影青釉,色光润,青花色泽深浅交融,浓艳悦目。身颈环绘波浪纹,流畅秀逸;肩部环饰集向三角形朵花,规整灵活;腹部遍绘缠枝牡丹,花盛开,茎迂曲,叶多姿,潇洒飘逸。盖亦绘缠枝牡丹,盖、身纹饰一致,是明代中期江西景德镇民窑中的精品。


元绿釉历史人物纹碗

1984年6月,出土于通州旧城南关一座沟纹砖墓内,一位田姓文物爱好者无偿上交文管所。此碗造型周正厚重,遍施豆青釉,色泽凝润、有鱼子纹。其间划刻5位文人武士,端坐案前专注读史册者,披甲戴盔握弓而去者,各具情态。于人物间横刻“李白功名卷”“真子”“孔子”等文字。文图骈美,反映元时士族时尚。此碗是龙泉窑产品,是研究通州运河文化与制瓷工艺的新资料。


元青釉狩猎纹碗

1985年5月,永顺镇乔庄村一农民于村南坑北坡取土时,发现一座沟纹砖码放的祭台,置两件瓷碗,一大一小,碗内均有黑色腐殖质土,上报文管所并上交了文物。大者内外施粉青釉,色泽莹澈,脂润谐调,有细碎爪纹。带内绘远景村野树木;下至裆部纵划隔扇门户9框栏,每框内各划刻人物上半身形象,有扛枪挑兔者,有骑马背剑者,有引马前行者……狩猎凯归,兴致勃勃,神态各异;另有3纵划人名,如“祭伯”等字;环底划有一环弦纹,内有三向蕉叶纹,且有一“十”字,纹饰生动有趣,反映元代民间喜好狩猎的习俗。小者无纹饰,也是元代遗物。两个碗均为龙泉窑的产品,从南方运至通州,为研究运河文化与当时制瓷工艺水平提供见证,鉴赏价值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