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322期 >2022-01-11编印

中轴线申遗文本通过世界遗产中心格式审查
委员建言保护中轴线展现北京壮美秩序
刊发日期:2022-01-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被称为北京城的脊梁和灵魂。2021年,中轴线申遗文本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中轴线申遗”纷纷建言,为再现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城市中轴线,展现北京壮美秩序提出建议。

有限规划恢复永定门至珠市口段历史风貌 

市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认为,中轴线申遗应重视永定门一带完整性。为了使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建议对永定门至珠市口一段进行有限地规划与重建。  

张鸿声介绍,2003年,北京市为了恢复中轴线,规划重建永定门。2004年,永定门在原址完成建设并重建永定门公园。然而,永定门原有的箭楼与瓮城,内关厢和外关厢没有复原。

“在清朝与民国时期,永定门一带相当繁华。城门内关厢大街东西各有民居。若干胡同与大街相连。从永定门至珠市口,道路是贯通的。”张鸿声说,由于没有复原内关厢,很难看出永定门内的街道模样,而且,公园北段被处理为封闭状态,整条路无法步行穿行,“街”的概念模糊,体现不了清朝与民国时期永定门至珠市口一带的繁华道路的历史风貌。

为此,张鸿声建议,应有限恢复永定门内关厢建筑。“永定门内关厢规模并不大,建筑也不多,存在重建的可能性。建成后可作为永定门地区系列博物馆,搜集旧物,展示民俗,制作永定门内外区域传统风貌沙盘,对这一带的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展示。”他还建议,打通永定门公园的封闭状态,贯通从永定门至珠市口整段道路,并与前门大街相连,还原“街”的含义。

推进中轴线漫步可行性

市政协委员、中央新影集团文化历史事业部主任胡永芳认为,用脚步丈量中轴线对于人们了解中轴线,体会中轴线在北京历史文化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她建议加快推进在北京中轴线漫步可行性。  

“从中轴线北端起点钟鼓楼出发,到南端永定门,以前门大街为界,以北需要途经景山、故宫、天安门广场等多个景区,前门大街向南与珠市口大街交会之后,步行街时断时续,已铺就的步行道路表面形态不统一,影响中轴线的整体性。”胡永芳表示,由于这些条件限制和细节问题,在中轴线上漫步还有待时日。

她建议,规划中轴线步行街外观,打通前门大街以南路段,在与东西向主要干道交会的地方,以十字路口处理人车交会及分离情况,而不是封闭道路、以天桥方式绕行致使步行线路被切断。

胡永芳认为,要加强高科技在中轴线及周边的应用来提升体验和观感。“中轴线保护与旧址重建的两难问题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她表示,可利用影像虚拟与声光电的技术,数字还原遗址原貌,避开文物修建大动干戈以及对现有城市交通及规划的破坏。比如地安门的雁翅楼、永定门的墙体都是可以作为数字虚拟投影的载体。

她还建议推出中轴线漫步卡。整合中轴线上多个景区及公园遗址,既可以按照东线、中线、西线的不同路线,也可以根据时间划分,比如推出次卡、月卡、季卡、年卡,把中轴线和民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其成为百姓休闲的一部分,引领生活时尚。“只有这样,中轴线所蕴含的北京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融进人们的血液之中,得以传承和发展。”胡永芳说。

多元化数字技术提升中轴线价值阐释

市政协副秘书长李丽凤委员认为,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考察、评估工作中,对遗产核心价值的诠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物理世界的限制,即使登高俯瞰也不能纵览7.8公里的中轴线全貌。她认为,将城市中来自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建筑都纳入遗产构成。北京中轴线必须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理解。讲好中轴线故事,对实现中轴线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和中国文化的世界性表达尤为重要。   

为此,李丽凤建议借助高精准三维数字复原、增强现实、沉浸式、智能自助云布展、夜景光影等新科技,系统提升中轴线遗产的认识度、理解度,构建文化历史与数字经济相融合的新型消费场景。

她建议,将北京中轴线线上展,转化为一个带交互的新型线下展览,创造新文化消费场景。同时,加快“中轴线高精准时空四维数字资产库”和数字资产授权交易平台建设。优先解决文化遗产数字资产确权、资产交易定价机制和定价权等架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