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新闻总第321期 >2022-01-10编印

增设挂号专线 制定适老化改造标准 建立养老服务“时间银行”
委员支招破解养老服务难题
刊发日期:2022-01-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到2035年,北京老年人口接近700万,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北京作为首善之区,针对适老化建设、老年人“挂号难”、居家养老智慧服务等方面,多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居家养老:建立适老化改造标准和准入“白名单”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苏宏今年带来了“关于进一步满足居家养老需求,加快适老化改造的提案”。他表示,除了做好医疗、养护工作外,对于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改造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存在原有居家养老环境不适老,适老化改造知识普及程度不高等问题。对现有住宅进行适老化改造,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首要条件。

苏宏建议,建立适老化改造标准体系和工程标准化管理制度,建立供应商、施工企业准入制度或供应商白名单,建立完善的工程验收标准及管理机制,并加强适老化改造设施的后续维护及监管;建立多渠道资金的扶持政策。

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市政协委员、家怡康有限公司董事余诗思建议,要请医护人员上门对老人身体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老人的身体情况进行居家设施适老化改造。同时,推动社区为老人提供轮椅等生活辅助仪器,为老人提供更多便利服务。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将养老驿站打造成一站式、多元化服务中心。


医疗服务:医院应增设老年人挂号专线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原校长林安杰今年带来了关于增设老年人挂号专线的提案。他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老人没有掌握手机挂号的方法,不能自主就医,看病依赖子女挂号。还有的老人曾因行动不便,错过取号时间、耽误就诊。

对此,林安杰建议医院增设老年人挂号专线,在电话中分为预约挂号、在线咨询、转接医院三部分。其中,预约挂号由专业人工或AI智能通过老年人提供的挂号要求和个人信息帮助老年人挂号,并且在挂号成功后发送短信提示。在线咨询部分,是指通过电话,老年人可以直接咨询自己的身体健康、挂号流程等问题,获得专业答复。转接医院部分,可以让老年人直接与医院前台进行沟通,不必特意前去医院,既减少了出行所浪费的时间、实现与医院的快速对接,又方便了疫情防控。

面对本市人口日益老龄化的趋势,居家养老对医疗服务的预期不断提高,上门医疗服务既是家庭老人的迫切需求所在,也是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难点和痛点。

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中医医院院长李鸿泓建议,推进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规范化建设。针对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统一医疗服务流程,制定居家养老评估、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标准。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体现出与医疗机构内收费的差异化和医护人员的时间成本。

他说,“互联网+”医疗可以避免老人往返医院的奔波,提升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获得感。建议通过整合社会各方以及卫生体系资源,让居家养老家庭在社区即可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要大幅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效率,提升居家养老上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长护保险: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鼓励政策

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医保局局长李凤芹表示,石景山区在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参保人缴费意愿不足、参保意愿低等。她建议,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相关政府规章或者地方性法规的出台,及时补充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相关制度、办法。同时,建议市级层面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加强部门联动,政府部门、商保企业、护理机构等形成合力,结合老年人不同需求,研发更加丰富、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服务包和产品。

市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辉也提出,发挥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化、市场化的优势,积极稳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要为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做好提前准备。同时,应用创新技术手段,依托移动智能系统,强化护理服务过程管控,升级健康管理系统等。


志愿服务:将“时间银行”纳入本市养老服务体系

2017年以来,本市部分区开始试点“时间银行”养老志愿服务项目,探索时间储蓄志愿服务路径。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秘书长王虹建议进一步发挥养老志愿服务作用,将“时间银行”纳入本市养老服务体系。

王虹建议,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以老年人服务为主的社会工作者,专人负责老龄工作。在招聘社区工作者时,应考虑录用养老相关专业人才,引导开发专业服务项目,就近就便,提高志愿服务的实用性和可及性,为老人提供更广泛的居家服务支持。

王虹还建议,吸纳社区低龄老人和年轻志愿者参加养老志愿服务。各区民政部门可探讨对接区内高等院校、辖区企业员工、驻军部队等,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体系中,为养老志愿服务注入年轻的新生力量。同时,充分调动养老服务商、老年协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或参与社区的养老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