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新闻总第321期 >2022-01-10编印

委员建言营造国际一流消费环境
以文化赋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刊发日期:2022-01-1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高健 冯维静

打造特色商业圈、创新跨境电商模式、以文化赋能旅游及新消费产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如何打造“京味儿”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为了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委员热议的话题。


重建特色商圈塑造城市形象

说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人们往往第一时间想到巴黎、伦敦、纽约……咱们北京目前欠缺什么?

对此,民革北京市委经过调研发现,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相比,北京的短板主要表现在:部分商圈人气有余、消费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活力和开放度有待增强;商圈硬件设施建设滞后,消费便捷度有待提升;国际化环境和城市形象塑造有待改善等。

“除了王府井步行街、三里屯商圈等热门商业主体外,绝大部分的商圈依然存在着老旧商业业态的一些问题。”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何玲对此问题也有同感。她建议,新兴商圈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科学规划和统筹推进;对于城市重点商圈、核心商圈,建议市政府成立对应的商圈管理办公室,优化对商圈的指导和管理工作。

民革北京市委也在提案中建议,应推动商圈特色化、融合化、智慧化建设,引导商业、旅游、文化配套建设,促进不同业态相互赋能和引流,实现商圈的复合功能和持续繁荣。

同时,充分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作用,营造良好国际化城市环境;抓住冬奥会等国际性高水平赛会、活动契机,注重对外宣传和城市形象推广,加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介力度,塑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象。


让“中国风”引领世界消费潮流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顺应消费发展新趋势、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之举。

对于这一方案,委员们也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读。来自特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宋铁健把重点放在了跨境电商上,“在疫情影响下,跨境电商的数字化升级能更好推动中国消费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宋铁健建议:突破纯线上模式,开展跨境电商线下体验店,做到线下可展示、可试用、可咨询、可扫码下单,然后逐步开放业务模式,将跨境电商新零售体验店通过“网购保税,线下直提”的模式扩大客户群体。

何玲委员给出的关键词是“便利”、“高端”。“打造‘互联网+社区’公共服务平台,新建和改造一批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何玲委员认为,打造便民消费圈是方案中最贴近老百姓生活的部分。她还建议,城市商圈需要提档升级,可建设集高端零售业态、高档餐饮等设施为一体的超高层大型城市综合体,打造北京新地标,带动升级商圈形象和品质。

来自民盟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宋慰祖则建议,应围绕“全球购、购中国”的目标,大力培育发展自主创新、中国设计的国产自主品牌,引领世界消费潮流的“中国风”生活消费品,让中国品牌、北京创造占领消费市场。


整合文化IP资源让文化赋能

说到北京消费的资源优势,众多委员不约而同提到两个字:文化。

来自民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陈工直言:目前,北京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够充分。她提出,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北京要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消费中心建设做好各项准备。陈工说,北京拥有服贸会、文博会、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设计周等众多文化平台,有关部门要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北京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依托历史文化资源、老旧厂房改造和城市更新计划,发展文化创意空间,着重扩大文化消费规模,促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陈工还建议,应加强国际文化活动和文化旅游类网红打卡地宣传,鼓励自媒体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传播渠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民建北京市委则在提案中建议,应深挖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加强红色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设计,策划红色旅游景点线路,组织一些高水平专业性展览等。提案中还提出,要整合北京市文化IP资源,鼓励国有企业打造文创IP平台。例如,推动博物馆IP+ACG再设计;发展数字媒体下的文化体验类衍生品;提升、扩容文化赋能消费新生活体验的数字经济场景等。

此外,不少委员还建议,促进老字号企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利用老字号的号召力、影响力,大力培育“北京礼物”“北京服务”品牌,吸引消费主流人群的目光。


塑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象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市政协副秘书长、民革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罗瀛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发言建议,营造国际一流消费环境,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要重构“北京欢迎你” 塑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象。

罗瀛说,目前北京市已出台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五年实施方案,建立了重点项目、任务、政策和服务企业清单,初步构建起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各项工作初见成效。但是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竞争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相比仍存在短板。对此,她建议:深化政策制度创新,增强市场活力;规范消费市场秩序,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提升消费便捷度;重构“北京欢迎你”话语体系,塑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象。

罗瀛说,要抓住冬奥会、国际性高水平会议等契机,规范和完善城市英文标识系统,提供专业化、7×24小时的多语种呼叫中心服务。全面打造有质量有温度的“北京服务”品牌。发挥12345市民热线作用,增加有关功能。注重对外宣传和城市形象推广,加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介力度。开展服务人员素质提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消费服务示范区,提升服务质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