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要闻总第320期 >2022-01-09编印

“数字孪生”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在城市更新中贡献北京智慧
刊发日期:2022-01-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成为城市提升的关键驱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落实城市更新行动计划,加快韧性城市建设,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委员围绕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安全城市带来了真知灼见。


“数字孪生”助力韧性城市建设

       2021年10月,北京市明确提出“把韧性城市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之中,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城市的韧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危机来临时能否科学应对,二是应对之后能否快速恢复,这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数字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吴晨认为,由于历史数据缺失、行业和部门之间数据壁垒长期存在、数据感知体系高成本低效能等,韧性城市建设中的数字化存在数据丰度、精度和整合度无法到达业务应用对数字化的要求,缺乏对业务场景的深入认识和量化梳理的问题。

        他建议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韧性城市数据中心,以“数据+算力+算法”融合起来所形成的数字基础设施在数字孪生的虚拟世界中描述现实世界。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社会治理、人口民生、产业经济、社会舆情、公共安全等数据进行完整、直观的呈现,全方位复现城市运行态势,进行持续地诊断、模拟、预测、决策。这可以极大降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助于激发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

       吴晨建议,将韧性城市理念的内涵、目标、路径、指标体系等分解融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充分考虑韧性发展的要求,通过韧性城市数据中心将现有规划体系中的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到数字孪生三维空间下的各个子系统、韧性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各类规划编制的同时促进城市用地、基础设施建设、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落地实施。

       同时,他建议从系统学的视角出发,结合韧性城市测评指标体系,通过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的基础设施韧性模型构建,定量地实施灾害情境创建、关联基础设施耦合机理与建模、韧性情境推演与韧性城市指标评测,基于评测结果,发现薄弱点,提出提升城市韧性的方法、技术指引及建议等,并反馈到城市规划中。


“五大系统计划”助力城市复兴

       “城市复兴是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城市更新的高级阶段和顶层设计,更是在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发展中,构建北京气象、贡献北京智慧、形成北京学派的积极路径。”吴晨提出了城市复兴“五大系统计划”。

        对于产业经济系统,他建议盘活闲置资源,促进产业升级,除了关注物质环境的改善,也重视更新地区的产业导入,引入优质的产业、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增强城市功能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文化传承系统方面,建议加强文化引领,推动城市发展。“城市复兴所体现的城市文化是价值观、文化素质等的综合表现,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他表示,在广阔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复兴计划,可以通过对现有城市遗产、文化产业、相关文化商业与其它城市资源有效整合,实现城市文化资源在城市中的合理利用,提升城市的活力与品质。

       对于构建物质空间系统,吴晨认为要关注提升空间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吴晨建议,以城市设计为技术手段提升城市公共中心活力、优化公共交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将引导城市空间重构,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社会活力系统则需要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他说,城市复兴强调提升城市内涵以促进城市空间的再利用、增强地区生机活力。例如郑州二七商圈的打造,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及人文环境,整合优势资源、增强创新活力,创造高品质的消费场景。在历史街区演变过程中,首要解决的就是避免社会分层,改善原住民居住条件,强调公众参与,创造“以人为中心”生生不息的社会生活场景、留住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和社区记忆。

       科技创新系统需要科技驱动创新,助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更新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地理信息、移动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强大驱动力,发展智慧应用,建立一套新型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吴晨表示,城市复兴可以通过对用地效益低下的城市区域和产业空间有计划地进行整合改造、挖掘潜力,促进老城区活力重振与新城区结构优化,促进城市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促进社会结构优化调整,是挖掘城市内部发展潜能、实现城市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有效路径。

       他建议,应当以长远的视角和持续的行动,形成增存并举的城市复兴和乡村振兴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实施经济转型、社会融合、文化引领、空间提质、创新驱动的城市复兴策略。面对人居环境建设的艰巨任务和复杂的实际问题,依靠全社会的努力,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