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要闻总第318期 >2022-01-07编印

代表委员热议城市副中心建设
刊发日期:2022-01-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张群琛 赵鹏 冯维静


赵磊:在副中心打造全市公共服务第三极 

昨天下午,市人大代表、通州区委书记赵磊在通州团讨论中,从人口、公共服务和产业三个方面介绍了城市副中心不断提升的承载能力。

他说,在人口承接方面,刚刚结束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通州区常住人口184万人,与10年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65万余人,其中2016年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确立以来,通州区常住人口增加了45万余人。65万的增量中,有37万人来自中心城区和其他区。其中71.2%都是就业人口,平均年龄35.8岁,比全区年龄低3.4岁。

公共服务承接效果也非常明显。赵磊从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举例说,通州区共引进14所优质中小学和幼儿园,增加学位近3万个。2021年全区幼儿园在园儿童达到5.8万人,全市排名第三;在校小学生7.8万人,全市排名第四。通州区还引入了东直门医院、友谊医院、安贞医院、北大人民医院等,将依托这些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打造全市公共服务第三极。

产业承接成效显著。赵磊说,目前通州区企业总量有13.2万家,全市排名第三。去年一年新设企业1.97万家,增量全市第二。从2017年到2021年间,城六区搬到副中心的企业数量每年都在增长,说明中心城区企业到副中心疏解的速度在加快。


赵静:副中心承载能力将稳步提升

昨天,聆听了政府工作报告后,市人大代表、通州区工商联主席赵静认为,伴随着报告中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清单的出炉,副中心的承载能力也将获得稳步提升。

赵静认为,这次报告给人的总体感受是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目标清晰明确,举措务实有力,是一个暖人心、聚民心、提信心的报告。

在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滑的双重危机下,北京能在2021年取得一系列发展成就,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充分彰显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不畏艰难、众志成城、团结拼搏的奋斗豪情和精神风范。“这不仅让我们感到非常振奋与骄傲,也对北京未来的发展充满了期待。”赵静对报告中促进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所列出的重点任务清单尤为关注。

她表示,报告对2022年副中心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加紧建设运河商务区和特色小镇,着力承接科技创新、金融商务、文化旅游等产业功能,创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等任务,都作出了明确的新部署。

赵静认为,未来伴随着一大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大批优质资源优先向副中心投放,一大批惠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这些都会持续提升副中心承载能力,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支撑。


许泽玮:将副中心打造为产业一体化示范区

昨天,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提出了“关于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旅游、创新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建议”,建议强化副中心与津冀的一体化战略设计与串联布局,助力将京津冀城市群早日建设为世界级城市群。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飞速发展,让非首都功能疏解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去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功能基本形成。许泽玮认为,随着城市副中心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的基本建立,京津冀城市群也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期。

不过,许泽玮也提出,虽然京津冀城市群发展速度在加快,但对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存在着京津冀三地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群关系尚不紧密、缺乏深层次产品分工与协作等问题。“抓住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带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正是当前京津冀三地亟待解决的问题。”许泽玮说。

对此他建议,北京城市副中心应加强与河北、天津等地的一体化产业链建设,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将北京城市副中心打造为产业一体化示范区,引进部分对河北、天津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企业和产业,助力津冀产业结构升级,同步提升各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加强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津冀旅游的一体化战略设计,也可以将区域内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塑造完整旅游线路,提升区域旅游形象,激发区域旅游潜力。”许泽玮表示,借力环球主题公园开业与大运河通航等东风,可以将相关城市群打造成现代旅游、红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兼具的网红打卡胜地群,打造三地文旅融合的新业态。

此外,他也提出,副中心应加快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以优质、高效、精准的政策扶持,引进更多大项目、标志性项目、区域内可转化落地项目,加强企业创新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带动作用。


孙爱华:副中心可为“大鸨”建保护小区

近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水环境治理、园林绿化过程中兼顾候鸟等野生动物的吃、喝、住、行等需求,使野生动物的种群逐步增长,特别是副中心连续6年出现的大鸨已成为观鸟圈的“明星”。

来自科学技术界的孙爱华委员今年就带来了一份《 关于为“大鸨”建保护小区的提案》,她呼吁城市副中心应在一些有条件的越冬水鸟聚集地,先行建立保护小区,以后再逐渐向全市扩展。

孙爱华说,北京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首都之一,仅野生鸟类就达500多种,在G20国家的首都中,排行第二。当下,正值北京冬奥会前夕,北京更应成为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的首善之区、表率之区。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前,曾经有一块湿地位于奥运场馆工地,因为湿地有一种澳大利亚特有的两栖动物金铃蛙,所以,澳大利亚政府将原来规划建设奥运场馆的土地,改做了金铃蛙的保护区。此事不大,却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捧,认为澳大利亚办了一届地地道道的绿色奥运。

“大鸨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易危级’物种,跟大熊猫同一级别。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甚至是首都,在离城区这么近的地方有大鸨出现,而且是连续六年抵达,并组成种群成为冬候鸟。这样的珍禽能自然迁徙而来,是非常难得的事情。”孙爱华建议,有关部门应保留原有农田和生态环境,留出缓冲区,制定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让这里成为鸟类生存、繁衍的基地,也成为鸟类迁徙的安全中转站。在大鸨越冬的五个月,即当年11月至次年3月,保持原有生态,就地设置保护区,夏季可继续保持种地方式,冬季则休冬,不再打扰大鸨。

孙爱华介绍,目前在北京城市中心区,以城市湿地、小微湿地等为载体的动物栖息地营造与保护工作也正在广泛开展:玉渊潭公园东湖湿地,已经有鸟类68种,各种水生植物21种;北京首个小微湿地示范项目亚运村中心花园,引来了野鸭拖家带口在此定居;亦庄的通明湖湿地公园特地设计的鸟岛,最多的时候聚集野鸭上千只。但目前,副中心还没有规范的鸟类避难所,“目前,我了解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提出‘生态保育’概念,在园区内划出生态绿岛,方便小动物们栖息迁徙。”她建议,副中心应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为代表,建立候鸟保护公园,划定候鸟保护区域。在候鸟活动的湖边种植芦苇、水杉等植物,形成天然植物屏障,隔离游客,降低噪音,避免鸟类受到惊吓。

同时,加强对野生鸟类种群监测,建立健全候鸟迁徙档案,定期评估野生鸟类栖息地生态环境。此外,还应完善配套,提升公园品质,建设集观测、摄影、科普于一体的观鸟台和文化长廊,安装观鸟望远镜,满足游人的观鸟需求。


相关新闻:

副中心的大鸨最近过得怎么样?

“7:30左右,大鸨被大鵟惊飞,不知去向,直到14:33,4只大鸨才一起飞回3号地,悬着的心才落下……”去年底开始,由猫盟CFCA、自然之友野鸟会与城市副中心爱鸟会一起成立的护鸨志愿者群里,每天记录着大鸨行踪。最近,副中心的“贵客”大鸨传来新消息。去年12月底大鸨又迁移到了1号地块。志愿者们立马为大鸨张罗起了“新家大扫除”。

从去年10月起,连续6年选择在副中心落脚的大鸨,在人们的期盼中,又如约出现在台湖镇水南村农田的越冬地。此地面积不足1.5平方公里,之前大鸨主要栖息地块为北侧的3号地与4号地,但12月底大鸨又迁移到了1号地。“不知是因为3、4号地的口粮不足了,还是即将通车的北侧地铁噪音有点大,只是想换个安静点的‘房间’,还需要我们继续去观察了解。”城市副中心爱鸟会工作人员表示。

让大家担心的是,去年12月底的几天大风造成了1号地白色垃圾增多。值守志愿者立马开始捡起了垃圾。说到田地里的垃圾,为减少对大鸨的危害,其实台湖镇环境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从去年12月初就开展了大鸨越冬田地、水南村和周边工地的垃圾大清理。30多人一干就是两天,5辆大垃圾车装得满满当当,下大力气治理垃圾源头,给大鸨打扫出干净安全的生存空间。

不仅如此,通州区园林绿化局野生动物保护科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护鸨志愿者群每天晚上会更新值班表,值班的人要写值班日志,主要记录天气、大鸨情况、其它鸟况、拍鸟人情况等,工作将一直持续到今年3月大鸨离开。

大鸨初到,爱鸟群里欢呼雀跃,面对大鸨可能遭遇的困境,爱鸟人士积极交涉,地铁施工方顺应民意主动停工。执法大队每天巡逻,区公安分局森林公安大队不间断巡检,保持大鸨自由生活的状态。为了守护大鸨,方方面面都做足了准备。副中心爱鸟协会负责人表示,从管理部门加强日常巡逻,再到市民的高度关注,体现的不仅是人们对几只鸟的爱心,更是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