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版:综合总第317期 >2022-01-06编印

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
师徒结对助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刊发日期:2022-01-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陈施君)“这里不妨换一种说法,先启发同学们去观察思考每幅图的不同,避免直接给概念。”傍晚,结束了一天的教学,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的一间空教室里,沈晶晶和曹春晓两位“师徒”正在“磨课”。

        沈晶晶是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的教学主任,西城区数学学科带头人,有着17年的教学经验和带班经历。曹春晓是2021年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她们是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45对师徒中的一对。

       “双减”背景下,减中有增,增中有提。提升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作为一所崭新的学校,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的教师队伍相当年轻,57名教职工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51人,占教师总数的89.5%,硕士研究生占比61.4%。建校之初,学校便依托集团优质师资力量,打造“青蓝工程”,寓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通过师徒结对,为新入职教师指定名师,助力其迅速成长。

        文章开头的磨课场景,是师徒间的常态。一个“磨”字,道出了一节好课的艰辛与不易。大到课件准备、教学思路,小到语音语调、手势动作,师父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让徒弟在反复斟酌和锤炼中不断积累经验。除此之外,师父还常常走进徒弟的班级,聆听教学、亲手帮学生们批改作业,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徒弟则随时可以去师父的课堂上旁听,教学和带班甚至生活上的困惑都可以向师父请教。

       “师父对我的帮助是毫无保留的,她鼓励我用心分析学生的学情,多用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把课堂的主动权交与学生。在我教学遇到困难的时候,竭尽全力帮我出谋划策。”曹春晓说,有一段时间,她感觉班里学生在学习分数知识时掌握得不太好,怎么讲效果都不尽如人意。与师父沟通后,师父来到班级判作业,一道道分析错题情况,与学生逐个交流,最终发现,学生们对于分数表示量和率存在混淆的情况。症结一找出,难题迎刃而解。还有一次,曹春晓要准备区里的展示课,压力非常大,备课过程中她逐渐失去了信心,师父立即捕捉到了她的情绪,及时鼓励表扬她:“你在迎接严峻挑战的同时,一定会收获更多!”连续一周,沈晶晶利用下班时间帮她磨课,一句句磨,一点点抠,最终,曹春晓圆满完成了展示课,赢得了各方好评。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他们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非常强,我们这些师父在传授经验的同时,也从他们身上看到很多闪光点,我们从不轻易否定他们的想法,而会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沈晶晶说,在学习圆的课程时,曹春晓出其不意地提出,想带孩子们去生活中体验和测量圆。“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就预设一个方案,在户外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怎么去克服。”最终,经过充足准备后,曹春晓大胆将孩子们带出了教室,在操场上了一节别出心裁的数学课,“怎样测出升旗杆的直径?”“怎么才能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10米的大圆?”孩子们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得不亦乐乎,最终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了一个个挑战,在实践中领会了圆各个要素的含义。

       目前,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共有校内师徒30对,集团师徒15对。集团师徒有线上线下多种交流方式,疫情前,徒弟每周走进一次西城总校,在师父课堂观摩学习,师父每月指导一份教学设计和一次课堂教学,线上沟通可随时随地进行。此外,学校还定期委派教师在总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执教和学习,自2019年建校以来,已有8位教师在西城本址接受教育教学、课程创设、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培训。

       师徒结对的开展,有效激发了青年教师持续探索教学的热情,快速提升了他们的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家校沟通等能力。两年来,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教师先后获得北京市启航杯一等奖、教育部精品课省优级课例、北京市优秀班主任、通州区春华杯一等奖等佳绩,更收获了来自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喜爱。

      “落实双减政策,要正确处理好增与减的关系。减是手段,增是目的。”黄城根小学通州校区校长刘冬介绍,该校的双减工作自2021年3月底启动,在充分分析学情、调研家长需求的基础上,聚焦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课后服务整体水平,发挥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的作用,减之有法、加之有道,最大程度地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活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减负提质。另一方面,提升全体教师备、研、磨的教学基本功,激发教师队伍探索新课程模式、开发课后服务的内生动力,同时做好家校沟通,共同构建良好教育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