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316期 >2022-01-05编印

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办集体采访
听一听“我是委员”的履职故事
刊发日期:2022-01-0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冯维静


       昨天上午,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办“我是委员”集体采访活动。9位政协委员围绕“冬奥有我”“科创中心建设”“履职为民”主题接受媒体采访。


【关键词:冬奥有我】

柳千训:国家高山滑雪赛道预计1月15日完成准备工作

    高山滑雪项目被称为冬奥会“皇冠上的明珠”,来自体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场馆运行团队秘书长柳千训,亲身参与了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的建设。他透露,目前冬奥会赛道造雪工作正在推进中,预计1月15日完成赛道相关准备工作。

    柳千训介绍,延庆赛区位于小海陀山区域,海拔最高点达2198米,是北京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四无”赛区——没有水、没有路、没有电、没有通讯。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位于赛区核心区北部的山上区,地形复杂、山势陡峭、山高林密,场馆垂直落差近千米。

    为确保北京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顺利进行,在场馆运行保障方面,高山团队开展造雪工作。“自2021年11月15日赛道正式开始造雪以来,共投入中外方造雪团队20人、造雪设备170台,每天分两班24小时持续作业,造雪面积约80万平方米,造雪量约120万立方米,预计1月15日所有赛道准备就绪。”柳千训介绍。


李妮娜:四届冬奥历程 见证中国冰雪运动跨越式发展

    “北京欢迎你,我们北京见!”来自共青团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李妮娜朝气蓬勃,向全世界前来参加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朋友们发出热情邀请。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大形势下,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所有场馆建设如期完成,我国很多冰雪运动项目在几年时间里实现了从无到有,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多年前,当我第一次走上雪场时,从没有想过有朝一日可以在国际赛场登上最高领奖台,看到国旗升起,聆听国歌奏响。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不但亲历了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更见证了我国冰雪运动的跨越式发展。”李妮娜颇多感慨,“大家可以通过我的四届冬奥会历程,看到中国运动员的成长与成熟,看到国家发展给运动员带来的力量和底气。”

    李妮娜说:“2021年9月,我接到去希腊传递北京冬奥火种的任务。手擎火炬的那一刻,我心头感到沉甸甸的。这是对我个人运动生涯、转型后工作的认可和鼓舞,更是对我们国家冰雪运动发展的肯定和赞赏。”亲身参与冬奥火种的采集与交接,李妮娜说这既是个人莫大的荣耀,也是她对党和国家最诚挚的献礼。


曹卫东:近800名北体大学生将参与冬奥会志愿服务

     来自体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介绍,北体大建立了国内最完善的冬季运动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中国冰上运动学院、中国雪上运动学院和冬奥培训学院,培养出的人才将在北京冬奥会上大显身手。一批北体大的学生已经获得了北京冬奥会的参赛资格。

北体大还着力提升科技助奥的能力和水平,牵头建成二七厂国家冰雪运动科研训练基地,组建全国首个体育风洞实验室,为国家队备战训练创造良好条件。组建20多支跨学科的“科训赛医”一体化科技团队,为50余支国家队提供服务。同时,广泛发动学生积极做好志愿服务。截至目前,该校已确定近800名学生分别参与冬奥会三大赛区和开闭幕式的志愿服务工作。

    曹卫东建议,要做好冰雪运动知识、冰雪运动科技创新以及赛事的普及,举办更多大众化、进社区进校园的赛事,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冬季运动。同时,加强政策支持保障,强化对冰雪运动普及发展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冰雪人才培养、冰雪大众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关键词:科创中心建设】

颜丹平: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

     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国家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颜丹平表示,基础科学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泉,但基础科学创新成果的获得周期要远远大于技术转化的时间,只有前瞻性地提前布局基础科研,才能够筑牢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攻坚基础。因此,如何将基础科研成果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快速成果转化,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北京聚集全国一半的两院院士,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保持在6%以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雄踞榜首,在中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北京占比过半。”颜丹平话锋一转,尽管如此,但在人才方面,既具有前沿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又能够组织技术研发,还能够将基础科研与市场技术研发衔接起来的专家却凤毛麟角,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短板。

     颜丹平建议,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提出“学议研用”的研究思路,依靠深化改革和市场化机制,满足实际需要。


丁洪:世界最先进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预计2025年底在怀柔投运

     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透露,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正在怀柔紧张建设中,预计于2025年底投入运行。这是世界上亮度第一、体量第二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2008年,丁洪接受中科院物理所的邀请,辞去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回到中国,从事固体物理的实验工作。14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在量子材料和量子计算领域产出多项具有国际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丁洪说,回国以来,他一直有三个“科技梦”:“梦之线”“梦之环”和“梦之城”。

     “梦之线”是耗时5年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设的一条光束线站。2015年试运行期间,丁洪团队就利用“梦之线”首次在固体材料中发现了外尔费米子,该项成果入选美国物理学会系列期刊诞生125周年纪念论文集,是收录的49个里程碑工作中唯一来自中国的工作。

     “梦之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可以容纳90条比以前建设的“梦之线”更先进的光束线站,将在物质、生命、能源、环境乃至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正在怀柔紧张建设中,将于2025年底投入运行,成为世界上亮度第一、体量第二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梦之城”就是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怀柔科学城,这是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承载地,目前正在建设五个大科学装置和25个交叉研究平台。前不久,丁洪团队已经在怀柔科学城建设的第一个大科学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的试运行期间发现了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关键证据,未来有望应用到量子计算机中。



刘昊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应加强融合创新

     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诺亦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昊扬认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多种创新方法的组合,其中融合创新尤其符合北京特点。

     刘昊扬说,融合创新指的是通过将各种创新要素创造性的融合,使各要素之间互补,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的、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方法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创新,更可以为北京打造新场景、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提供有力的帮助。

    “一些新技术,特别是颠覆式技术在刚出现时,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特别需要‘伯乐’的眼光。”刘昊扬说,新技术如何融入应用场景,不一定是擅长技术的“千里马”自己来判断,而往往需要“伯乐”或“伯乐”团队一起来帮助匹配、营造,即找到新技术应用的新场景。新场景一旦被找到并得到验证,往往会产生惊人的效果。“所以我们与其说要‘打造’新场景,不如说应该‘发掘’潜在新场景,而融合创新就是其中的核心。”他认为,发掘新场景需要多领域专家的合力,北京作为首都,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资源密集,汇聚了不同行业顶尖的研究机构、大学、专家,“也因此,在发掘新场景的潜力方面,北京一定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优势的地方。”

    在刘昊扬看来,新场景的发掘是对新技术最好的孵化。“当通过可行性论证后,我们可以主动进行资源配置,构建新场景,这就为孵化新技术、培育新市场提供了优质生态,从而大幅提高研发的目标感,提升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转化的效率,在培育原创新科技的同时打造出相应的市场。”


【关键词:履职为民】

杨朝霞:老百姓的“金点子”成了履职“金钥匙”

    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的市政协委员、石景山区信访办督查督办科科长杨朝霞说,她每天都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群众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她的履职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帮助,百姓的“金点子”就是她履职的“金钥匙”,为老百姓办实事就是她履职的“动力源”。

    “2018年底,我在开展建议征集工作时,了解到石景山老古城东西两个社区18栋2591户,一半以上是老龄人口,此地住户总数也超过一万人。他们出行主要靠公共交通,但附近没设公交站点。”杨朝霞回忆道,为了推动问题解决,她多次到该小区,与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一起走街串巷,寻找最佳路线,提交了《关于古城现代嘉园地区增加公交车线路的建议》。提案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协商推动,于2019年6月底开通了“专61路”,途经多个居民区和商业楼,方便近7000余户居民出行,“从提出建议到线路开通,不到7个月的时间。”杨朝霞说。

    今年,她带来了“关于全市骑沿井改造”和“全市统一清理废旧自行车”等提案。“骑沿井改造”是她在办理市民建议件时受到的启发。当时石景山区在政达路上做了一个试点,“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管井上面添加铁质盖板,以达到与便道路面齐平。”杨朝霞说,方法简单但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调查中她发现,全市普遍存在“骑沿井”,就连新修道路上也有。她将该问题形成提案,提交上会,希望推动解决。


程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 提高提案实效

    “北京郊区偏远村镇的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在医疗资源配置规模、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人才数量上仍存在较大差距。”来自教育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基础教学系教授程凯说,作为一项委员联系群众的惠民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协组织医药卫生领域委员下乡义诊已有多年,深受群众欢迎。

    程凯分享了自己的履职故事:“上个月我们到平谷马昌营镇天井村义诊遇到从大华山镇驱车20公里赶来的村民。他们说是因为4月份在大华山镇的义诊上扎了针,对腰痛治疗效果很好,听说又有市政协举行的义诊活动,就专程追过来治疗。”程凯认为,虽然本市采取了大型综合性医院向外疏解、强化医联体建设中专家下沉式服务、加大基层医疗人才培训等多种举措,但城乡医疗问题仍较为突出。

    去年,程凯就提交了一份“关于北京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改革与创新的提案”,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等新形势、新要求,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突出新理念、营造新环境、释放新活力、实现新突破。

    结合医学专业特色,程凯还持续关注青少年教育与健康的相关问题,今年又带来了“关于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提案”。

    程凯认为,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专家,有着发现问题的独特视角,深厚的专业知识是提出优秀提案的重要保障,“履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提高提案实效。”


任学良:委员工作室为民解忧“零距离”

    来自民建界别的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介绍,回龙观、天通苑是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社区,为破解回天地区职住失衡、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北京启动了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而市政协回天地区委员工作室的成立,正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回天地区广大群众所期所盼,汇聚广泛合力。

    “我们梳理出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通过工作专班反映给属地。”任学良介绍,政府对这些意见非常重视,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逐步破解,提升效果非常明显。让他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地铁十三号线设站问题。当时由于规划调整,要将这一站向西移一公里,对此东部地区居民意见非常大,联系到政协委员工作室,“我们通过现场察看,全面了解群众意见后,迅速汇报。市政协有关部门也给予极大关注,很快与市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协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委员工作室的意见,多次协调并经专家论证,认为原址设站较为合理,建议不调整规划,老百姓对此非常满意。”任学良说,委员工作室的成立,既为委员履职尽责提供了平台,也为百姓反映意见提供了近在身边的渠道。

    任学良表示,未来回天地区委员工作室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了解群众所盼,及时反映,努力做到未诉先办。同时,要更深入做好群众宣传工作,让大家更多了解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配合一系列保民生、顺民意的工程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