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315期 >2022-01-04编印

市政协委员集体接受媒体云采访
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和民生“关键小事”带来真知灼见
刊发日期:2022-01-0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冯维静 关一文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即将于1月5日开幕,1月2日下午,8位政协委员围绕“聚焦全市中心工作和民生‘关键小事’拟提交提案”主题接受媒体云采访。


会前提案数量大增、质量稳中有升

       市政协提案委主任吴大仓介绍了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截至1月2日中午12时,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前已收到提案483件。今年会前提案数量大增、质量稳中有升,同比增加近200件。其中,党派工商联提案51件,有关人民团体提案13件,政协专委会提案10件,界别提案43件,委员提案366件。

       整体上看,今年的会前提案主要围绕全面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改善民生、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聚焦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推进首都文化发展,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聚焦市民关注的“双减”、养老、医疗等民生议题,可谓出实招、建真言。

       吴大仓表示,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以来,市政协委员和参加市政协的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别、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积极履职建言献策,提交提案1457件,经审查立案1415件。这些提案涉及首都功能定位、“十四五”规划、筹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抗击疫情和民生改善等方面。

       一年来,解决或吸纳提案意见推动完善工作的占提案办理总数的87.52%,许多提案转化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常态化疫情防控、城市精细化管理、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同时,提案办理强化全过程协商。市政协通过开展选题、立案和交办协商,将协商向办前延伸,对能公开的930件提案原件和答复意见全都“双公开”。

       吴大仓说,2021年市政协提案工作实现四个首次突破。包括首次实现集体提案、平时提案征集办理双双突破10%的目标,创造历史;首次就市、区两级政协委员共同关注关心的同类提案举办市区政协委员与承办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协商视频对话节目,突破了市区共性提案各自办理、分散、碎片化问题;首次召开市区政协提案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16个区政协互学互鉴、取长补短,针对性更强;首次出台了《关于全体会议闭会期间提案工作实施办法(试行)》,突破了只重视会上提案,忽视闭会期间的平时提案倾向。委员可随时结合新形势和任务要求调研建言献策提交提案,办理规则、程序与全会上完全一致。



【委员云采访】

张亚芹:开展城市货运交通调查 建立数据共享平台     

       无党派人士界持续多年聚焦城市交通建设领域发展,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委员、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张亚芹委员介绍,今年无党派人士界继续关注城市交通建设,提出关于加快建立与物流融合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的提案。建议研究通过改变交通系统供应来实现对物流活动的规范和引导,保证物流运输效率。

       张亚芹介绍,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铁路资源丰富,但在城市货运交通结构中占比仅8%,应进一步挖掘铁路服务城市货运的优势。但是,受重客轻货的观念影响,城市物流交通体系的构建中,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不足日渐凸显。

       提案建议尽快开展城市货运交通调查工作,建立全市货运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适时启动全市及各区物流交通规划编制工作,根据物流活动对交通系统的需求,构建与之融合的城市物流交通体系。

       同时,完善物流交通设施网络,减少过境货物对城市的干扰,鼓励城市充分利用骨干道路,分时段、分路段实施城市物流配送。“比如建立全市货车监管平台,每日监控进出京货车及市域内货车运行特征,评估货车通行政策变化可能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根据监测结果,网格化管理货车限行区域、限行类型,精细化制定货车通行管理政策。”张亚芹说。    

       另外,建立健全城市末端配送体系。比如研究将末端快件投递设施纳入新建住宅社区和商务楼宇配建标准,鼓励快递企业与便利店、社区和商务楼宇物业合作,开展联收联投、网订店取等业务。


朱良:利用边角空地等增建停车设施 共享停车资源信息

       围绕缓解停车供需矛盾,九三学社今年提交了《关于推进停车设施挖潜改造的提案》。市政协委员、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朱良介绍,2021年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完成53篇调研报告,在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提出6件党派提案和3件界别提案,涉及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数字经济、减污降碳、农村养老、京津冀文化协同、高校心理援助等方面内容,体现了九三学社在科技、教育、医药卫生领域人才荟萃的界别特点。

       针对停车难问题,朱良表示,目前老城区、老旧小区以及医院、学校周边等地的停车难现象仍比较严重,存在地上地下空间利用不足、设施设备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难、停车资源浪费、执法管理边界划分不明晰等问题。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建议多措并举,探索成套解决方案。停车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市民诉求多元,各方利益有差异。要调动各方积极性,打造停车工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应鼓励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比如出台拓宽停车设施用地供应渠道的政策,利用城市边角空闲土地、城区搬迁腾出土地等增建停车设施。根据车位需求量、停车时段、用地条件、周边环境等不同情况进行多种类型停车设施改造建设,分层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加强资源共享,提升停车位使用效率。从前端设备、系统管理、数据接入等方面完善智慧停车标准体系,推进公共停车场按新标准进行改造。推动停车资源信息共享,实现信息查询、车位预约、停车诱导、电子支付等智能化服务。摸清停车资源底数,探索推进错时共享停车,把上班时间闲置的小区停车位和下班闲置的办公楼停车位充分利用起来,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向社会车辆开放,提高利用效率。

       综合治理,加强停车执法。加强多部门联动,动态调节停车价格,利用道路视频设备等非现场执法手段,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停车的成本。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


孙庆贺:重塑城市更新顶层制度 释放存量空间建筑活力

       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提交了《关于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力度,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提案》。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委员、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东城分局副局长孙庆贺介绍,提案提出4方面建议。

       首先,要重塑城市更新工作的顶层制度,具体包括工作机制、法规基础和规划体系。要制定北京城市更新条例、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在规划体系上,要编制北京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分区专项规划。

       二是要破解存量更新关键性制度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存量空间焕发新的活力。包括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如历史风貌地区、产业园区的用地实现不同功能的混合兼容。切实释放存量土地和建筑活力,有效改善大城市病。同时,探索资产活化的路径,例如如何将直管公房转化为资产,由国有企业抵押融资或者长期经营,形成相匹配的价值;如何将拆迁滞留项目转为恢复性修建项目,并将具备单独建设条件的地块,分期、分宗申请办理权属登记等手续,创新资产利用方式,使历史遗留项目活起来、动起来。

       三是要创新资金支持机制,拓宽项目资金来源。包括建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和专项贷款,通过存量土地挖潜和市场化手段,通过推出年利率低的政策性贷款产品,降低城市更新项目融资成本,释放土地红利。同时,研究减免交易税金制度。完善老城更新补贴机制,研究建立城市更新公益基金、名城保护修缮补助资金等,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名城保护。

       四是要关注新理念、新技术的应用,关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如对既有建筑的节能低碳改造、对存量空间利用的运营、对拆旧建新等更新行为进行降碳评估;鼓励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应用等。

    

张振军:支持建造一批小微特色博物馆 构建城市全域博物馆体系

       市政协副秘书长、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张振军介绍,民盟北京市委此次一共带来7件党派提案、3件界别提案,全部基于2021年度的主委课题、重点课题调研成果转化而来。在提交党派提案基础之上,民盟北京市委还将围绕高质量建设“博物馆之城”进行大会发言。

       本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加强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目前,全国有26个城市宣布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的博物馆数量较多、藏品丰富、底蕴深厚,在全国率先建成博物馆之城具有良好基础条件。民盟北京市委2021年经过专题调研后,建议从几方面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包括加快制定出台“博物馆之城”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主体,对全市增量和存量博物馆实施分类管理。

        优化供给,补齐短板,对标世界一流,支持建设既能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展示人类不同文明交融成果的世界级博物馆,成为彰显新时代大国首都风范的重要新地标。

       在高水平建设首都博物馆、长城博物馆、大运河博物馆、西山永定河博物馆的同时,支持建设一批陈列在街巷、民居中的小微型特色博物馆,让首都成为一座永不落幕的城市全域博物馆。

       以南中轴地区建设国家级博物馆群为契机,部署一批战略性强、带动性大的高品质博物馆。例如,为填补“国之重器”展陈空白,在“中国航天事业发祥地”规划建设中国航天博物馆,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展示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此外,提案还建议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源,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博物馆品质。调动各方面参与“博物馆之城”建设的积极性,对存量博物馆实施“一馆一策”,鼓励中央单位、在京高校的内部博物馆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主题博物馆,积极探索共建共办共享模式,以优惠条件为民间博物馆安排建设用地等。


张巍:落实男性“陪产假” 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陪产假期间工资

       随着中国“三孩”政策的落地,“陪产假”等待遇落实问题备受关注。市政协工会界委员、北京妇产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张巍介绍,工会界别今年的提案建议,加大“陪产假”政策宣传力度,并通过实施男性“陪产假”政策,让男性为女性分担生育责任,参与生育护理,也有利于分摊女性生育成本。

       “《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了男职工可以享受15天的陪产假,但是落实起来还是有难度。”张巍介绍,市总工会于2020年开展相关调研显示,41.78%的人没有休过“陪产假”;39%的受访职工不知道单位是否提供“陪产假”;虽然有些职工知道单位有“陪产假”,但担心影响工作主动选择不休,其比例达到64.53%。还有些单位不提供“陪产假”。调研发现,需要支付“陪产假”期间的工资,是用人单位不愿实行“陪产假”的原因之一。

       因此提案建议:要广为宣传,人人皆知。“‘陪产假’不仅是个人行为,还体现了我们国家和社会对生育政策的高度重视。男士参与生育后的护理,分担家庭生育成本,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于女性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提升女性的生育意愿。”张巍说。

       同时,在修订《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过程中,建议将职工休“陪产假”期间的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改为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减少用人单位的经济负担,降低用工成本,用人单位可以更好地落实“陪产假”。另外,对用人单位侵犯员工“陪产假”权利的行为要规定惩罚性条款。


黄孝斌:打通“课后服务一公里”

       针对“双减”政策后,“课后服务时间无保障,服务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黄孝斌的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学校课后服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打通“课后服务一公里”。

       黄孝斌介绍,目前北京很多学校缺乏课后服务的教师和专业人员,校内教师压力大,同时缺乏场地、器械、教学设备等,很多课程无法开设,课后服务难保障。他建议搭建社会教育资源吸纳机制,吸引社会各类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团体和个人主动加入,打造社会教育资源库。各区根据教育资源分布特点,按区、片、校统筹规划,均衡各校资源分布。

       针对部分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单一,开设课程资源较少,特别是优质课程可选择性不强的问题,他建议加强政府对学校建设的财政扶持,对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短缺的学校进行扩建改建,加大活动室、实验室、体育场、艺术教学设备等经费投入,为课后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教师是课后服务的主力军,但课后服务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尤其是部分同为家长的教师,存在无法接送孩子的问题。”黄孝斌建议,可出台教师双择校政策,允许教师孩子可按居住地和父母任职学校入学,减轻老师接送孩子的负担,提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保障课后服务中教师数量充足。

       同时,他建议家校联动,发挥家长优势,“家长轮流互助,充分利用不同家长群体的职业优势、专业特色等,定期开设家长课堂或参考豆荚学校模式,由家长轮流照顾并组织教学。”另外,探索推出家长每月半天带薪“亲子教育假”,用于学校、家庭活动。


方向华:各区都应设置公立护理院

       “我们家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家的老人能有品质的生活。”市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循证医学中心原主任方向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少高龄老人面临多病共患、社会隔离、失能、失智、卧床比例大等情况,这些老人更需要的是“长期照护”。长期照护的目的是减少、恢复和替代认知和运动功能的损害,帮助老人提高维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延长健康寿命。在老人失能失智和临终阶段能够得到有尊严的医疗照护和社会服务,保持最终阶段的生活品质和死亡质量,也能节约社会和家庭资源。

       2021年医药卫生界别通过在北京市养老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研,发现北京市在长期照护方面还存在短板。在政策制定、政府部门协作合作、养老院与护理院配置及分工,以及护理院的布局、数量和护理人员配置、资金保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方向华说,此次医药卫生界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完善我市高龄老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建议发挥制度优势,加强长护体系的顶层设计和规划,从政府管理层面加强医养结合体系建设,保证医疗和养老机构服务的连续性,加强卫生、民政、医保部门的协调与服务的互补性,制定保险政策和支付清单,鼓励社会资金参与。

       同时,合理布局养老和护理机构,各区都应设置公立护理院并作为公共卫生机构加以管理,给予全额拨款,并进行绩效考核。要鼓励社会资本开设护理院和护理站。政府应明确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院、养老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的任务、分工及合作关系。

       另外,将民政部门的补贴与长护险有机融合,设计好报销范围,避免医保和长护险重复报销、无序竞争。长护险要覆盖到养老机构、护理机构、养老驿站、居家养老中所有重度失能的人员。将护理院、护理站纳入医保定点机构,方便护理机构上门为居家的重度失能人员提供服务。而生活长护费用可由民政部门通过家庭社会评估,由政府购买服务或现金补贴的形式支出,补贴应对重度失能人员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