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观察总第313期 >2021-12-30编印

一村一品
刊发日期:2021-12-3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5.jpg

4-7.jpg

4-8.jpg

4-9.jpg

本报记者 冯维静 金耀飞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明确,到2025年,北京市乡村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发展取得新成效,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农村民生达到新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

对乡村振兴来说,“特色”已是当下的普遍共识。近年来,城市副中心西集镇沙古堆村、于家务乡果村、漷县镇柏庄村等一批村庄入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一批村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涌现。这些示范村放大自身农业资源和自然生态优势,探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路径,推进整村开发、一村带多村、多村连成片,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

西集樱桃    

提到西集,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樱桃”。每年入夏,从沙古堆村一路向南,沿河四五公里的河堤路车来人往,两边的樱桃摊点一家挨一家,热闹红火。

说起沙古堆村樱桃种植历史,82岁的皮兆泉最有发言权。他是土生土长的沙古堆村人,1966年退伍后,就一直在村里任职。1977年当选为村支书,一干就是30年,“那个时候老百姓都在种地,我们村呢,地多,收的粮食吃不完。于是,村支部班子就在琢磨除了种地,还能种点啥?西瓜、苹果、大桃、大樱桃,我们都邀请专家在试验田种植过,最后发现只有樱桃和我们村的土质、温度、光照、降水这些条件最符合,效益也最好。”

可是,樱桃好吃树难栽,树苗需要引进,种后4年见果、5年盛产,投资大、见效慢,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于是以皮兆泉为代表的支部班子决定带头先上,第一批种上樱桃树,对愿意种植的村民3年之内全部免费提供树苗、水肥、技术指导等。

1996年,第一批试种的樱桃盛产了,种植樱桃的村民乐开了花。“当时我们村的樱桃卖到了30元一斤。”皮老欣慰地说。

吃到甜果子,村民开始大规模种植樱桃,2005年西集镇第一届樱桃采摘季活动在沙古堆村举行,如今已经到了第十六届。2007年,沙古堆村全部种上了樱桃,也因此获得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地理标志称号。再后来,与沙古堆村相邻的儒林村、供给店村、小辛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樱桃种植专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樱桃。

目前,西集镇的大樱桃种植面积达1万亩以上。种植形成规模后,镇里又瞄准“西集樱桃”的旅游价值及生态效益,打造“农旅结合”精品樱桃园。带着村民走出去学技术,成立专业合作社,樱桃种植管理越来越规范,带动1200余人再就业。    

张家湾葡萄

张家湾葡萄是北京市首个以乡镇级别地域名称命名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据通县县志记载:金、元、明代通州区内开始葡萄种植,到如今,已有上百年的规模生产历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栽培管理技术。

每到成熟季节,张家湾中兴万佳生态园的大片葡萄飘香,颗颗饱满圆润,吸引不少企业客户前来订购。据介绍,目前该园区引进有38个葡萄品种,占地约36.5公顷,采用标准化、全天候的避雨栽培。同时,开发智能化种植,葡萄的所有信息都记录在一枚芯片上,帮助张家湾葡萄质量向有机转型,提升品牌效益。仅这一个生态园,亩产值就可达5万元,每年带动十余名农户再就业。

能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质量必须有保障。张家湾镇葡萄主题农业观光采摘园葡香苑园艺场(葡萄大观园)负责人许宝很有感触:“这些年,张家湾葡萄的生产栽培技术不断更迭,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比如过去葡萄是“单株双臂,龙干整形,倾斜上架”,现在则是“中小棚架,水平连接,龙干整形,倾斜上架,模式化修剪”,从而提高果品质量,改善田间小气候,利于观光采摘。此外,节水灌溉、管道打药、防雹网保护种植、自然生草、优质有机肥制作等技术,都需要不断学习。

现在,张家湾已经形成了完整成熟的葡萄种植经验,葡萄品种优、新、奇、特。通过承担国家“948”国内外鲜食葡萄引进等多个项目,张家湾已有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熟期的优质葡萄品种百余个,种植面积全市最大,品种最多。

如今,又探索采用温室加温栽培、温室不加温栽培、温室延迟栽培、冷棚栽培以及早中晚熟品种搭配栽培等方式,使葡萄采摘时间从“五一”持续到元旦,再加上晚熟品种入冷库,可以一年四季供应市场。

“随着全镇葡萄产业的发展,产业园还为当地富余劳动力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据张家湾镇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39万余平方米,共计80万余株,年产量70.9万公斤,年产值近千万元。年接待观光采摘客人3万余人次,观光采摘收入485万元,相关产业创收180万元以上。

果村芹菜

在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中,全国共有423个村镇入选,果村以芹菜产业成功上榜。

果村位于于家务乡东南,被誉为京郊芹菜第一村,有着40多年的芹菜种植历史。果村芹菜口感脆爽,嚼而不柴,带有淡淡的甜香,备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近年来,该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扩大了生产规模,村民专心种菜、村里负责销路,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目前,村内有600亩的设施农业,大部分用于芹菜种植。

“您忙着,我到棚里赶紧收拾一下!”蔡金剑在村口和街坊寒暄两句后直奔蔬菜大棚。“咱的芹菜品质好、产量高,但最担心的是销路。”蔡金剑说,他家有3个蔬菜大棚,今年年初收获了4万多斤芹菜,受疫情影响销路受阻,多亏了有北京通农果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统筹收购。

蔡金剑口中的北京通农果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果村“一村一品”项目中的重要部分:去年夏天,由北京通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果村经济合作社合作共同成立。

提起现在芹菜的销售渠道,蔡金剑连连称赞,“以前,每到芹菜收割的时候还挺愁的,需要自己提前与菜贩子联系。现在一通电话,公司的人就过来全拉走了,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村民卖菜难。”

“种菜能挣钱?搁在过去谁敢想!”种了半辈子菜的蔡金剑坦言,二十多年前,不少和他一样的村民主要靠种玉米、小麦为生,那会儿没大棚,只能种些时令蔬菜,规模小、价值低,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

“芹菜村”,不止于芹菜。

蔡金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9月种上芹菜,来年三四月份收获,几个月的空档期再种上黄瓜、豆角、西红柿,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拿今年来说,黄瓜和西红柿都是大丰收,卖了几万块钱。”蔡金剑望着大棚信心满满,今年的芹菜肯定也差不了。

念好“蔬菜经”,走上致富路。

据果村党支部书记赵士生介绍,十几年前,根据本村农业生产现状,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村内土地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把散包农户的农田土地以补偿形式返租到村委会,离村远的、地薄的地块对外流转承包出去,离村近的土地则确定为蔬菜种植区域。而后再加大配套设施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引导村民从低收入的粮田种植转向高收入的蔬菜种植。

“几年下来,全村大棚、小棚、露天菜地连成了片,也有利于管理和销售。”赵士生说,如今,全村半数以上农户都种菜,各类大棚有660多个,面积400多亩,去年农户人均年收入达2.8万余元。

柏庄生菜

上榜全国“一村一品”的还有漷县镇柏庄村生菜。

柏庄村位于漷县镇南,紧邻首都环线高速漷县出口,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我们是个小村,只有88户,但是家家户户种生菜,还种出了名堂。”柏庄村党支部书记、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军很是自豪。

“柏庄村的生菜种植可以追溯到2005年前后。”张军回忆说,村里耕地少,种蔬菜比种粮经济效益高。且生菜耐旱、产量高、市场好,村里慢慢将目标放在了生菜种植上。

随着首批“尝鲜”的村民品到了甜头,其他村民也陆续加入生菜种植“大军”,形成全村参与的局面。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升,生菜的品质、销路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2014年,柏庄村蔬菜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村里生菜种植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变成了“联合作战”。

合作社成立后,定期邀请专家走进田间地头,为村民在品种更新、种植技术上“把脉”,先后引进了生菜101、罗马绿、西班牙绿、罗沙红、雷达等具有高产、抗病性强、商品性好、市场需求旺等优点的新品种。在销路上,合作社搭桥铺路,逐渐打开了新发地、岳各庄、锦绣大地等多家蔬菜批发和商超等市场。同年,柏庄村还注册了生菜品牌——“四时鲜”,推动了生菜种植由“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

2014年,柏庄村完成全部老旧设施蔬菜大棚主体改造;

2015年,建设两个集约化育苗棚;

2016年,增设自动化机械卷帘机;

2017年,地埋线进行改造更换;

2018年,育苗棚进行了遮阳提升改造,保证夏季生产,以及部分地块进行了节水设施改造铺设滴灌;同年,正式入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

柏庄村生菜种植的脚步不断加快。目前,共有蔬菜种植面积370亩,其中设施农业种植300亩。随着软件和硬件的双提升,柏庄村形成了以生菜为主导产业的“蔬菜村”,一年春秋两茬,生菜年产量5000多吨。

今年,柏庄村再次对老旧蔬菜棚、育苗棚进行更新,对长年种植生菜导致肥力下降的土壤进行改良。为保证滴灌顺畅,又对机井增设了变频泵设备。谈及未来,张军表示还将推动农产品初加工发展及产销对接,提升生菜产业附加值。

通州区作为北京市传统的农业大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近年来,一直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一村一品”在让乡村振兴底气更足的同时,也让“通州味道”走向全国。

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通州区拥有西集樱桃、漷县生菜、张家湾葡萄、于家务芹菜等优势农产品产区和籽种,拥有“白玉”豆腐、“西集好农夫”大樱桃等50多个农产品名优品牌。同时,结合特色农业发展也在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重要抓手,以大运河为品牌,以旅游为核心,打造集观光休闲、养生度假、商务会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庄园综合体,实现农业与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据了解,通州区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深度发掘乡村功能价值,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持续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特别是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培育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创新创业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一村一品”示范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