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白河、运潮减河二水汇流。生态补水对全线水质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资料图)记者 常鸣/摄
大量清水流入下游,使北运河干流水质明显改善,各类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记者 唐建/摄
上亿立方米清水从密云水库源源流出,最终通过小中河补进五河交汇处。记者 党维婷/摄
本报记者 叶晓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千年以前,李白用《将进酒》描绘出黄河奔流向海的壮观景象。
如今,一场大规模跨流域生态补水,让北京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拒马河五大河流全线流动贯通入海。
生态补水至今,短短3个月,北京水网格局已发生新变化:新增23条有水河道,增加有水河长418公里,增加水面32平方公里……
净水出库、引水进河、奔流入海、藏水于地。
首都治水工作正在不断开创新路径、开拓新空间、取得新成就,用碧水滋润京华大地。
曾经:水少断流 入海不易
虽然北京不临海,但辖区内有五条主要河流可以出境入海: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系的泃河。这些河流都发源于西北山地,乃至蒙古高原,穿过崇山峻岭之后,便流向东南,蜿蜒于平原之上,穿越北京、河北和天津,最终注入渤海。
北京因水而建,所以城市水系比较发达。
资料显示,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北京河湖水系的水面一度占市区面积的3%,河道大部分有水,水质也基本良好。在郊区,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河湖渠道仍大量存在。在那个时候,北京的五大河流与周边津冀两地河流互通互联,携手入海,很容易实现。
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扩张,城市河湖系统逐渐受到威胁。到了九十年代,北京城市河湖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长期干旱少雨,加之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了,沟渠干涸了,河道断流了。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除地处北京、河北交界的拒马河尚有水流,北运河承接城市、城镇排水之外,很多河道都枯水断流了。加上当时工业兴起,污水大都就地排放,污染了不少河道,大部分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状况。
在永定河,由于连年干旱、盗采砂石、污水直排等原因,河道水量逐渐减少,最终断流干涸。河床裸露、黄沙遍布,甚至还有大量违建涌入,一度成为城市的伤疤;在潮白河,由于气候变化、降水减少、城市用水量剧增,以及1999年以来的连续干旱、密云水库上游来水量锐减和应急水源地的过度开采,潮白河干流基本全年断流;在北运河,虽然这里常年有水,但因为是“九河下梢”,中心城区90%的河流都要流经这里最终出境,水中存在着大量的黑臭水体。
京城五大河流几乎“支离破碎”,离海更是渐行渐远。
改善: 让河流动 恢复生机
让河道之水丰盈流动,一直都是每个北京人心中的愿望。
新世纪以来,北京也持续多措并举,努力改善五大河流的水生态环境。
潮白河在2003年至2013年间多次实施分段治理工程,通过堤坡绿化、滩地平整、植被修复、堤顶路硬化等措施改善生态环境。其间,北京还实施了首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温入潮”,让干涸了十余年的潮白河顺义城区段“喝”到了从温榆河调来的水。
为了恢复永定河流域自然生态,2010年至2013年期间,北京启动实施了永定河“五湖一线一湿地”工程,包括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园博湖、调水管线和园博园湿地等项目,治理河长18.4公里,恢复水面400公顷,建成绿地440公顷。
北运河还清“战役”从2000年就已经打响,针对污水直排量大、河湖水质差、地下水污染严重、雨污合流比重高、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等问题,北京市政府还批准水务部门编制《北运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2009-2015年)》,统筹考虑北运河污水处理、排放、吸纳、开发和利用工作等,让北运河的水质有所改善。
2014年年底,南水进京之后,北京的用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民不仅喝上了甘甜的江水,北京的河道也因此带来了生机。越来越多的南水通过自来水厂流入南城千家万户,这些居民使用过的生活污水收集后进入再生水厂,通过再生水厂的处理,再输送到周边河道,让曾经疲惫的河流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让“臭水河”真真正正变成了“清水河”。
转机:天赐良机 五河入海
然而,虽然南水进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的供水压力,京城五大河流渐渐流动起来,但水网仍有断裂,河道生态并未完全修复。
主因还是缺水。
多年来,水务部门一直期盼着能统筹调度北京五大河流的水资源,进一步扩大地下水回补区域和地表河网受水范围,让河道生态得到进一步的修复,让更多的市民能享受到宜人的水环境。
“打个比方,水就像血液,不能让它们总在动脉里流淌,得让它们流进静脉和毛细血管,营养才能运送到全身。”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让河道恢复生机也是一样,如果想流进‘毛细血管’,就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和精准的调度。”
今年汛期的频繁降雨,让水务工作者意识到了“天赐良机”。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存储了大量“天上水”,成为了生态补水的“主力军”。根据方案,本次联合调度将配置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水源共计15.8亿立方米,其中8.5亿用于生态补水。
这是“天时”。
王俊文说,其实从2019年起,本市水务部门就开始尝试生态补水工作了。2019年3月,永定河启动试验性生态补水,来自山西册田水库的上游来水进入官厅水库,再通过官厅水库开闸放水为永定河生态补水。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永定河、潮白河均启动过补水工作。在多次补水过程中,水务部门在这些河道多次验证了“湿河底、拉河槽、定河形、复生态”的生态治河规律,获取水文、水生态及河床演变等方面监测数据,为本次大规模生态补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是“地利”。
作为水资源调度的“大脑中枢”,在补水过程中,北京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的水资源调度大厅内,每天都有超过1200条调水信息汇聚于此,工作人员需要24小时实时精准调度,充分发挥各类水利工程作用,均衡水资源时空分布,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此外,水务部门首创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生态补水原则,尽量不用工程措施,而是依赖“水往低处流”的原理,尽可能扩大受水面积。比如,密云水库位于北部山区、地势较高,水务部门就会加大在上游山区河道、平原上段河道的回补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南部进京、地势较低,就会充分发挥大宁调蓄水库作用、加大团城湖调节池以南河道的回补利用。
这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之后,大量清水源源不断流进河道沟渠,水网逐渐织布,京城五大河流不仅自身实现水流贯通,还与下游河北和天津的河道牵手,并最终实现入海。“虽然这五条河道并不是在同一个地点汇入渤海,但通过多水源、多流域、多路径、多目标联合调度给河道补水,让五大河流同时入海,这还是第一次。”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宇说。
效益:藏水于地 生态提升
这场历时8个月的大规模跨流域生态补水仍在进行,生态效益却已经显现。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全市平原区地下水平均埋深为16.93米。自2021年1月1日至今,累计降水量为922毫米,比上年同期增加66%,地下水水位比年初回升4.98米,地下水储量增加25.5亿立方米。“汛期降雨丰沛,再叠加生态补水回补地下带来的效益,9月以来全市平原区的地下水位一直处于稳步上升态势。”市水文总站相关负责人说。
尤其是永定河、潮白河和北运河等重要生态补水河段,沿线的地下水位更是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在北运河沿线,与生态补水前相比,受水区域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56米,最大回升值为6.14米,出现在昌平区营坊。东沙河沿线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3.36米,北沙河沿线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24米,清河上游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2.04米,南沙河沿线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1.58米。
生态补水还让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升。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干流,水质就因为本次生态补水有了显著提升,各类污染物浓度平均降幅在三成左右。
在大运河北京段的上游,有一段46万平方米的开阔水域,是温榆河、通惠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和北运河这五条河流的交汇处,被俗称为五河交汇处。生态补水期间,市水务局计划为北运河流域配置1.3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截至目前,已有上亿立方米清水从密云水库源源流出,最终通过小中河补进五河交汇处,再通过北运河、运潮减河等河道向下游流去。
“以前,因为水少,小中河、温榆河水质较差,导致五河交汇处和下游河道水质不佳,但是这次补水对小中河水质提升较为明显,大量清水流入下游,对全线水质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北运河管理处生态环境科科长杨子超说,与今年9月份生态补水前相比,北运河干流水质已明显改善,各类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
擦亮生态底色 打造“双奥之城”
河道水体健康且流动、地下水水位显著提升、水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加……全市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北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擦亮了北京的生态底色。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即将到来,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生态水环境将成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的醒目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