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共谋发展。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集体采写
在昨天召开的通州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区长孟景伟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政府工作,谋划了未来五年政府工作重点,并对明年政府工作作出安排。报告字字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代表和委员中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
“城市治理的基础是城市,核心在‘人’。换而言之,基于城市发展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以便民惠民为服务宗旨,建设‘温暖有爱’的副中心,需要注重发挥文化治理作用。”区政协委员汪碧刚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打造一核多元、融合共治”城市治理创新体系”理念,说明探索构建与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市治理体系,建设更有温度与厚度的城市副中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汪碧刚说,“所谓‘一核多元、融合共治’城市治理创新体系,概括起来说就是‘1+X’社区治理服务创新模式。‘1’是指党的领导,‘X’是指社会多元力量。‘1+X’突出强调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辖区社会单位、社区中介服务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持续参与社区工作,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凝聚合力、多元共治、跨界联盟的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的社区治理创新体系。”汪碧刚建议,从北京城市副中心实际情况出发,构建“一核多元、融合共治”社区治理创新体系应当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服务,社区治理应当从“管制型”转为“服务型”,从“网格化管理”转为“网格化服务”,并满足市民个性化需求;二是共享,社区治理不但要体现工具化共享和信息化共享,更重要的要突出价值共享;三是融合,要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观念、新旧体制之间的融合和公共治理的融合,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立足基层服务,运用大数据,动员居民参与,从而真正实现“一核多元、融合共治”。
“脉络清晰、目标明确、非常接地气!”区政协委员韩娜说,政府工作报告为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韩娜第一次当选区政协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韩娜聆听大家发言、认真做着笔记,“毕竟是第一次,多听多学,争取早点进入角色。”
“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持续强化民生保障,建设更有温度和厚度的副中心,全力打造功能齐备、保障充分的共享之城、人文之城。”“新建养老照料中心11家,实现街乡机构养老全覆盖;新建养老驿站88家,实现村居养老服务全覆盖。”韩娜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增进民生福祉进一步做出了部署,“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区政协委员,我感受到了政府对民生事业的重视与关心,这让我们更加有信心、有动力。”韩娜说,接下来,会认真学习区两会精神,在基层、在一线,把工作做实做好做到位。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区人大代表郝红芬说,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
“依托丰富的大运河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在郝红芬看来,乡村振兴离不开生态宜居好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既是美丽乡村的外在表现,也是农村文明程度的直观反映。漷县镇多个村庄沿大运河而居,作为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有效切入点,乡村民宿大有可为。“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郝红芬认为,发展乡村民宿既弘扬大运河文化,又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受颇深,这是一个团结奋进、凝心聚力、振奋鼓舞的报告。过去五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和全区上下的奋发努力下,通州人民切实感受到了发展的成果,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区人大代表李军说,作为一名卫生工作者,今后的工作中将紧紧围绕百姓需求,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社区、养老机构,助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打造医养结合特色服务,力争让百姓满意。
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更有温度和厚度的副中心,全力打造功能齐备、保障充分的共享之城、人文之城”这句话,对区政协委员杨兰英来说印象最深。“让更多的市民爱上阅读,是人文之城建设的有力助推。”杨兰英介绍,通州区以“打造15分钟服务圈”为目标,目前已经完成了全区各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全覆盖,同时在村、社区基层增加微型图书馆设备的设置,借助图书馆三级网络的建设,全民爱阅读的良好风尚正在城市副中心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