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301期 >2021-12-16编印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城市副中心优质教育资源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五所副中心学校上榜“我身边的好学校”
刊发日期:2021-12-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赵鹏)在昨天举办的2021年京津冀教育高峰论坛上,北京市教委方面披露,三地教育部门已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和对接沟通机制,北京教育系统与天津、河北签订了各类合作协议168个,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到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三地教育协同发展也迈向更高水平。当日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广播电视台、河北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了这一论坛。北京市教委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孙运科在论坛上特别表示,北京市将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的教育优先发展,会在雄安新区建设三所“交钥匙”学校,安排北京优质中小学、幼儿园对口帮扶雄安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北京名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呈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本市会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优质教育资源向河北的北三县延伸布局,实现北京实验学校(海淀)与三河市港中旅学校、通州区潞河中学与三河市燕昌中学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孙运科说,目前京津冀13所学校已成立美育联盟,长城沿线14所学校联合组建长城教育联盟,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如今三省市还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孙运科透露,北京多个区级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已与天津、河北的政府部门、学校签署相关教育协议41个。三地还先后成立了14个京津冀职教集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在河北廊坊挂牌建设新校区,北京市电气工程学校则在河北曹妃甸开办分校。

眼下三省市也在协力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据孙运科介绍,三地组建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建筑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联盟”等16个高等教育发展联盟。相关高校还在共享教学科研资源、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干部教师挂职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

随着京津冀教育合作的持续深化,协同发展的局面已蔚然成形。孙运科表示,北京市教委将继续鼓励北京优质中小学采取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对口帮扶、开办分校等方式开展区域办学合作,扩大教育资源向外辐射。北京也将与天津、河北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提升资源共享水平。本市还会鼓励职业院校通过联合办学、新建校区等形式与河北院校开展实质性合作。通过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北京还会鼓励高校发挥特色优势,开展协同创新攻关。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称,参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其实在很多方面三地可以尝试先行先试,例如在高考等方面。事实上,2022年正是北京新教材高考元年,也被称为“四新高考”——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方案、新高考教材。面对“四新高考”,论坛也传出消息,北京城市广播电台《教育面对面》栏目联合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推出了解答北京新高考备考疑问的专业指导书——《高考导航》。这本书基于实践和思考,带给了考生和家长全新的高考方法论,分享大量实践案例,集合不同视角的教学智慧与经验,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备考建议。

从“有学上”再到“上好学”,这不仅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也让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越来越多。论坛还推出了50所“我身边的好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中学等一批学校成功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