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交织的大运河。(资料图)
本报记者 冯维静 柴福娟
一座城市的发展,既要有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大蓝图”,也要有用心编织百姓幸福的“小目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土地上,一座座美丽建筑不断崛起,一个个工程项目紧锣密鼓。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背街小巷颜值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美丽村居加快建设……居民们的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描绘了未来五年全区发展的宏伟蓝图,引起代表、委员热议,其中“打造宜居之都”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依靠科技为城市治理提供“硬核支撑”
“五年来,城市副中心不断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围绕城市品质提升,推出了一系列整治城市环境秩序的新举措、新办法:在精细化上‘以克论净’;在智能化上‘高效简净’;在垃圾资源化上‘吃干榨净’……”提到副中心城市管理的进步,区人大代表程卫民如数家珍。
“城市的管理水平,体现城市的文明水平和宜居程度。”程卫民建议,应健全完善城市大脑,依靠科技为城市治理提供“硬核支撑”,让城市治理方法和手段变得“更聪明”。“比如,在通州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有一个智能应用场景系统,可以对街面秩序、渣土管理等实时监管,未来应该有更多类似的应用落地,让数据真正实用。”程卫民说,要实现数据实用、管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采集的实时、动态、全面,在此基础上,通过大数据的智能化整合分析,实现城市管理的转型升级。
用生态方法解决水生态问题
“过去一年,622名各区、镇、村级河长累计开展巡河检查50828.14公里,发现并整改水环境问题3724处;建成区污水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1.41%;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总体改善3—4个水质类别;53条段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长治久清……”区人大代表曹树常向记者亮出一组数据。
他说,近年来,城市副中心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开展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治污工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推进水系景观建设。先后完成大运河、潮白河、萧太后河等水系绿色景观提升工程,纵横蜿蜒的河流、大尺度的林地,已成为城市副中心充满生机的底色,“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画卷美不胜收。
曹树常建议,用生态的方法来解决水生态环境问题,构建和恢复良好的水生态,尽可能地实现污水中营养物质的资源化利用,实行清污分离、雨污分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生态湿地来涵养水源,最终促进区域水环境高质量发展。
让小微项目惠及更多百姓
“谁家下水管道坏了,楼顶防水需要修,路灯不够亮,路面不平……我们定期将居民代表聚集到一起,听需求,将辖区内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一列出,通过申请小微项目的形式进行修缮。”谈起打造宜居之城,区人大代表马杰更关注的是解决百姓身边的宜居问题。
“小微项目通过小修小补,解决了以往看得见管不了的难题,最小的一个项目投资仅500元,以小资金带来大成效,引来群众叫好声一片。但是在小微工程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足,有待改进。”因此,马杰建议,小微项目要扩大覆盖面,对于物业力量薄弱的小区和其他公共区域给予优先考虑,让小微项目能惠及更多的副中心百姓。
加大力度留白增绿
“今年,我们身边多了不少绿色,不仅公园多了,留白增绿的地方也多了。”生活在马驹桥镇的区政协委员高国庆对环境的变化深有感触。要建成和谐宜居之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随着马驹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闲置土地和腾退土地用于留白增绿、提升环境、补充生活服务短板等,曾经被违建占领的土地空间,现在变成了一个个“林窗”。
高国庆建议,优化用地结构,降低土地开发强度,加大力度留白增绿,让百姓真正享受美好生活、享有惬意而舒适的生活休闲空间,这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