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湾设计小镇以“创新设计+城市科技”为产业定位,致力于打造首都“国际设计之都的主平台”、“城市科技应用的样板区”、“ 24小时活力示范区”。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陈施君
未来设计园区成“点睛”之笔、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即将亮相、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凸显……在千年古镇张家湾,一座以设计文创和科技创新为特色的小镇,正在崛起。
张家湾设计小镇位于副中心11组团1102和1103街区,北邻城市绿心,距北京行政办公区约3.3公里,向西距环球影城约3.5公里,处于首都国际机场和大兴国际机场连线交汇处,城野交融、新老相映。小镇以“设计小镇、智慧小镇、活力小镇”为发展方向,以“创新设计+城市科技”为产业定位,致力于打造首都“国际设计之都的主平台”、“城市科技应用的样板区”、“24小时活力示范区”。
这里原是张家湾工业开发区,也是通州第一个工业区,承载了独特的工业文化记忆。2019年起,传统老工业园区疏解腾退后,向现代高科技园区转型升级。在规划之初,张家湾设计小镇就确定了最大限度保留存量建筑的思路,把该留的建筑留下来,尽可能保留其空间尺度、主体结构和场所记忆。
率先亮相并成为点睛之笔的,是老铜牛厂改造成的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在很多老北京人心中,一提起纯棉内衣,就会条件反射地想起“铜牛”。随着产业疏解调整,铜牛厂在张家湾的生产基地腾退,老厂区经过设计师们的精妙改造,已变身为高科技、现代化的北京未来设计园区。
大跨度的空间内,简洁的装修、透亮的玻璃、成排的绿植,一切都是现代化办公场所的模样。“在全北京都很难找到这么大的平层办公室,厂房没有地下空间,就像院子一样接地气儿,特别适合设计师办公。”北京未来设计院副院长郭少山介绍。仔细观察头顶的钢梁和立柱,以及门前的大烟囱,能依稀看到工业历史的痕迹。这里也是“智慧”的,聚焦设计产业及入驻人才办公服务需求,园区搭建了智慧生活实验室、智慧大屏、3D共享打印、共享办公等应用场景。自2020年底开园亮相以来,易兰规划等机构在未来设计园区相继落地。
在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南边不远处,是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项目,该项目正在进行幕墙工程收尾,本月将实现外立面亮相,一座新旧交融的国际设计新地标将在大运河畔展露容颜。北京国际设计周于2009年首次举办,目前已成为北京重要的年度国际文化活动。但每年展览结束后并没有留下有形的内容,每年的设计新品和历届精品也缺少集中展示的空间。永久会址的建成,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利用集聚效应,吸引国际顶尖设计机构进驻,打造国际设计中心。在设计周期间,这里将打造最大的户外展览场地;日常将开展设计类主题活动,带动张家湾设计小镇成为北京文化新地标。
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项目由原北泡轻钢厂区的夹芯板车间改造而成,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结构,是张家湾设计小镇片区体量最大的更新改造工程。目前项目已封顶封围,计划12月底完工。这些仅是北泡轻钢厂区一期改造内容,二期位于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北侧,为老厂区配套用房,改造后将兼具办公和商业用途;三期还要建设下沉广场,融入毯式街区整体规划。
不仅是未来设计园区和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设计小镇智汇园、创新中心等各个地块都在火热建设和招商中。腾笼换鸟,设计小镇的产业集聚效应逐渐凸显。今年,设计小镇完成新注册企业101家,注册资金逾100亿元。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注册企业231家,中国工艺集团下属单位中艺(北京)设计院有限公司、城市科技类领军企业孪数科技、人工智能业内百强企业声智科技、太阳能黑科技企业伞亮科技等一批高质量企业先后落地。
五大地块各具特色、创新应用场景精彩呈现、品牌活动异彩纷呈、国际化配套项目启动建设,一个年轻、活力、开放的张家湾设计小镇正在城市副中心崛起。“我们将紧紧围绕‘设计小镇、智慧小镇、活力小镇’的功能定位和‘创新设计+城市科技’的产业定位,全面做强园区‘承载、支撑、带动’功能,积极探索招商引资新路径,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将张家湾设计小镇打造成为城市设计发展高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家湾设计小镇专班组长余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