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292期 >2021-12-03编印

副中心标准
刊发日期:2021-12-03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2.jpg

本报记者 曲经纬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

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党中央重大部署,是北京建城以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2018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让副中心建设有了“大写意”和“工笔画”;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肯定“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机勃发”……一座千年之城,一砖一瓦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把副中心建设成新时代的精品城市,必须以最高标准“亮标尺”。五年来,城市副中心力求将每一项工程都打磨成精品,留下经典,不留历史遗憾。

最高标准“亮标尺”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既是党中央批复要求,也是副中心控规“立规矩”的重要内容。建设城市副中心,必须形成具有时代标志、地域内涵、实践价值的副中心标准,城市副中心控规就是副中心建设的总标尺。

为严格落实规划目标,保障各项管控要求的精准传导和有效落实,城市副中心创新性地建立了“1+12+N”的规划体系。

“1”为街区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总成果,“12”为12个组团控制性详细规划深化方案,“N”为城市色彩、街道空间、滨水空间等N个规划设计导则。“1+12+N”的规划体系在北京尚属首次,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体现的是副中心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势,兼顾刚性管控与弹性引导,保障的是规划自上而下有序传导,城市框架有序拉开,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N个规划设计导则大于等于23。”副中心管委会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伟说。早在副中心控规编制期间,为细化城市副中心控规管控内容,他们就组织编制了城市色彩、第五立面、滨水空间、街道空间、地下空间等23本规划设计导则。这些导则逐步应用于城市副中心规划设计方案审查工作中,指导了重点功能区规划设计、重大工程建筑设计、河道治理和道路设计方案等的编制审查,助力高标准设计,塑造富有活力的街道空间,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城市副中心建城创新展示出12组团棋盘式格局逻辑。以北运河为骨架的生态文明带,融汇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保护的丰硕成果,以东六环路为依托的创新发展轴,实现了从“割裂城市”到“织补城市”的转换,这“一带一轴”都是对现状已有城市空间的深化发掘,具有凸显公共空间活力和魅力、缝合城市空间和功能,联动系列重点功能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托水网、绿网、路网,科学划定12个民生共享组团和36个美丽家园,470多个细分单元和5800余个地块,最终形成“街区-细分单元-地块”逐级传导的规划管控体系,将均衡优质的公共服务落实到社区附近和居民身边,保障规划落地不变形、不走样。

高标准规划在城市,也在乡村,既服务市民,也服务村民。城市副中心规划不仅仅是面向155平方公里,更包括了外围乡镇和部分亦庄新城地区在内的广大拓展区,覆盖了全区906平方公里的范围,形成以城市副中心为统领,各乡镇“众星拱月”的整体城乡格局。9个特色小城镇,以及300多个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既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保障,也为示范带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建设新时代的千年之城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副中心控规明确了六大发展策略,建立了包含森林覆盖率、生态岸线比例、绿色交通出行比例等76项内容的核心指标体系,指导副中心的各项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给副中心建设定了性也定了位。

“很多也是已有的城市规划理论,比如海绵城市等,但我们是把各种理念都整合成为一个系统,最终形成规划,这个是比较先进的。”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规自局科员郭子渊说。

“《城市副中心控规》有许多创新,对于全国其他大城市新区建设具有示范作用。”2018年1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表扬,包括科学构建城市空间布局,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有序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推动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处理好政府规划引领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等诸多方面。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规划建设副中心,就是要先描出“大写意”和“工笔画”,让“首善标准”在副中心大地上落实落细,形成具有时代标志、地域内涵、实践价值的“副中心标准”,创造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副中心质量。

问题导向“补短板”

城市副中心建设不是简单地造一个新城,而是要打造一个不一样的和谐宜居之城,在一个人口、经济密集的建成区推动城市功能重组和资源优化配置。 

前不久,流传着永顺居民的“凡尔赛”:我也想去逛公园,可我们小区比公园还美。这说的是城市副中心老旧小区首个湖心岛改造项目。改造后的“逍闲岛”,湖面修了亲水平台,湖边建了个新亭子,木桥做了翻新,环湖步道既美观又防滑。一片绿荫,一波碧水,两杯热茶,在喧闹的城市中,闹中取静,共享风雅,这里还了老旧小区居民一个理想的家。这也是城市副中心“责任双师”的代表作。

去年8月,市规自委通州分局在城市副中心推广“责任双师”制,21支精锐双师团队上岗,这些来自国内顶尖规划院、国内一流高校及国际知名机构的规划师与建筑师们,已经成为居民意见的倾听者、社区问题的发现者、多方诉求的沟通者,深度介入城市更新的方方面面。

遇水架桥,逢山开路。一年过去了,在责任双师的“辅导”下,12个新芽项目在途,一个个凝聚公众参与的微改造落地,25个宣讲课堂走进社区,12组团和拓展区9乡镇的现状体检装订成册,厚达514页……城市副中心首创的责任双师制,让国内外顶尖团队的智慧成为副中心标准的创造者,助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功能重组,副中心标准上升至亚洲之最。

北京城市副中心枢纽——亚洲最大TOD城市综合体,首都一个新标杆。基于交通问题的加重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TOD模式应运而生。TOD模式是指,以包括火车站、机场、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开发,以500至1000米(5至15分钟步行路程)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新突破。这种模式将提升城市消费能级、缓解“大城市病”、促进城市职住平衡、发挥公共交通效能。

城市副中心正在创新发展路径。不久前公示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方案显示,未来副中心交通枢纽将成为新一代国际化商务区和站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半小时京津冀生活圈,航母级城市生活配套,将成为首都新地标。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实现的关键一环,将为区域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成为“副中心的心脏”,为副中心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

 副中心建设精细化、集约化程度高,离不开高位统筹。“任何手段都是为城市服务,为京津冀城市群服务,其实,我们要塑造的不是某个建筑,而是城市发展模式。”市规自委通州分局副局长黄超说。

用开放式街区理念“武装”城市副中心、营造围合式住宅就是城市副中心探索城市发展模式的一个侧面。所谓“围合式住宅”是指相邻的两排建筑围合而成庭院空间,建筑围绕环境而立,每个居住单元均得以面向中庭,共享景观资源,做到花园面前,户户平等,营造利于交流的庭院式生活,打造没有陌生人的家园。

“围合式住宅强化了‘小街区、密路网’的路网结构,利用半围合式的院落、参与性的绿地、多功能复合用地、兼顾商业和公共配套的街道等元素构建了高效且活跃的公共空间。探索集约节约、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黄超解释道。这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已在副中心粱各庄村民安置房、六小村安置房等项目中应用。 

创新驱动“焕新颜”

城市副中心要建设成为“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首都一个新地标”“新一代精品城市”,除了补短板,还要跳出思维惯性,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空中俯瞰,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东南侧、紧邻城市绿心的张家湾设计小镇犹如一颗位置绝佳的钻石,镶嵌在林海碧波间。在张家湾设计小镇的整体规划设计中,创新提出了“毯式街区”的更新改造模式。

“毯式街区”顾名思义,就像在这个区域铺开一张巨大的地毯,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城市开敞空间整体设计,形成融合型、开放性街区。建筑,成了镶嵌在地毯上的一颗颗“宝石”。“毯式街区”的概念,国外也有类似的提法,张家湾设计小镇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了本土化的延展和阐释,使之成为具有城市副中心特色的新标杆。

智慧城市要更加注重安全和抗风险能力,以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韧性城市”始见于国家规划,在城市副中心也被正式提上日程,正在探索成型。

今年夏天,北京共迎来79场降雨,7月5日、7月12日、7月19日、8月9日,城市副中心4天最大降雨点位均超过100毫米,意味着已经达到大暴雨级别。然而,暴雨过后,城市副中心居民们的朋友圈却画风安然。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超过八成的降雨被“海绵”吸收,有效缓解城市强降雨时的管网及抽排压力。副中心以洪涝防御体系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韧性城市”系统正在逐渐建设成型。

绿色是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城市副中心早已确立了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标准: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成国内规模最大应用地源热泵技术的综合能源系统,一期3座能源站可满足超过350万平方米建筑供热供冷需求,预计每年可为城市副中心节约2.2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8万吨,相当于多种植了10万棵树,达到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绿色能源方面,城市绿心着力建设“零碳公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41.2%,三大建筑地源热泵及光伏系统建设完成后,园区总计碳减排1.2万吨以上。

绿色交通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城市绿色发展和治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城市副中心正在推动水、路、绿三网融合的慢行网络,80余条道路建成慢行系统,滨水绿道正被盘活,慢行系统从“有”到“优”,高标准严要求,为副中心居民带来的是更高品质、更多选择的沿河亲水空间和绿道景观环境。

所有创新都离不开新理念、新方法,也离不开适应副中心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部门、资源等方面合力,才能提升副中心建设管理的整体协调性。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设立党工委、管委会平台,“接住”“接好”市级赋权。

继去年3月,市政府首次赋予副中心管委会30项市级行政权力后,今年11月6日起,又有158个事项市级权力在城市副中心落地生根,包括57项城市副中心812平方公里范围内行使的市级权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运河商务区和张家湾设计小镇组团约10.87平方公里区域内行使的市级权力101项,以及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类赋权29项。进一步优化城市副中心营商环境,把城市副中心制度性“软环境”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硬实力”。

为积极推动高端要素和创新资源集聚,副中心还提出了10项促进项目规划落地的创新性保障措施。其中,率先建立“多规合一”协同平台提高运行效率可圈可点,将发改、人防、园林、住建及交通等各部门会商时限由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一次性解决审批反馈意见,这是全市唯一一例。2017年,“一会三函”制度落户副中心,意在让副中心尽快发展起来,到如今,这一经验已在全市推广。“副中心的标准关乎副中心速度和质量,凝聚着副中心建设的强大力量,担负着建设管理好副中心的使命责任,必须勇于创新,从全局视角、历史维度和发展眼光创造性谋划工作,要有‘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意识。”市规自委通州分局局长助理欧阳远说。

只争朝夕、干在当下、谋划长远,副中心建设近乎苛刻的标准都是敢为人先的尝试,推动副中心建设掀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