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286期 >2021-11-25编印

多元治理主体参与设计实施
“小微项目”探索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径
刊发日期:2021-11-25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1.JPG

利用小微项目资金,漷县镇军屯村便民广场实施微改造,体育健身器材也同步更新。(资料图)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陈施君)记者从区发改委获悉,今年通州区强化接诉即办与主动治理相结合,采取项目化手段实施小微项目192个,集中解决了一批空间修补、房屋漏水、路面修复、停车设施改造、公共设施更新等百姓身边的急难事。不仅如此,小微项目还发挥了引领推动作用,撬动基层多元治理主体参与设计实施。

聚焦民生的“小微项目”,虽然投资“小”,看起来事儿不大,但在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上发挥了“大效能”。在于家务乡仇庄村西环路南段,有一段长约600米的排水沟,沟内低洼不平,一到下雨天,不但不能排水,反而会积水,飘异味、蚊虫多成了困扰村民的烦心事。今年,借助小微项目资金支持,于家务乡将该排水沟明沟改暗沟,安装铸铁箅子。这样一来,排水防汛的问题解决了,周边环境也干净利落了。“现在好了,出门都舒坦。”村民杜振国对这个改造特别满意。 

西集镇车屯村村南沙尹沟北侧,原是一个常年“脏乱差”点位。空地成了垃圾堆,荒草、砖瓦、垃圾堆成小山,既影响环境,也带来不小的健康和消防安全隐患。“车屯村财务收入有限,村内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申请了小微资金,把这个点位改建成1200平方米的公园。不仅解决脏乱差问题,还为群众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西集镇相关负责人说。公园很快建成并开放,周边还栽种了绿植,美化景观设施,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活动场所。

不仅花小钱办好了大事,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区发改委还积极探索“小微项目+”新路径,集合各方力量参与民生共建。杨庄街道的锦园小区小广场长期处于废弃状态,几乎失去了使用功能,投入小微资金18.73万元进行改造后,广场修复了破损路面、拆除有安全隐患的景观墙,更新了路缘石,但大家却并未止步于此,区发改委、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经过多方协调,引导物业主动投入广场原有活动设施的修复,小区内的幼儿园还将为小广场提供滑梯等儿童游乐设施。基础性的修缮撬动了更多相关项目,激发了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漷县镇军屯村的便民广场的微改造中,也有后续的“惊喜”。在小微资金的支持下,曾经破损、裸露的水泥地面更新为塑胶地面,广场中间新画的太极图体现出镇域文化和村庄特色,增设的花箱则使小广场环境更加优美。令百姓接连叫好的是,在基础改造项目完成后,该小广场的体育健身器材也同步焕然一新。“进行实地踏勘时,我们发现健身设施老旧损坏,超过安全使用年限,就第一时间协调对接区体育部门,经核查符合建设体育类公共设施条件。”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基础改造项目完成后,区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立即进场,将该小广场的体育健身器材同步更新。

“今年在实施小微项目时,我们除了解决原有问题,一直在探索通过部门间的联动,实现政策效益最大化,避免资金重复使用和项目重复申报,把每笔资金用到刀刃上。同时也在探索以小微项目推动城市副中心全域基层治理同频共振,打造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范式。”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