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田兆玉 郭丽君
日前,2021年度首都学雷锋应急志愿服务“四个10”名单揭晓。通州区梨园镇群芳园社区上榜“十大最美应急志愿服务社区”。该社区的“54红管家”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为破解老旧小区各种“老大难”问题出谋划策,出人出力,成为街坊邻里之间、居民与社区之间的粘合剂,更成为大家的身边榜样。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近年来,通州区不断创新社区治理方法,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共商共治共建共享,涌现出一批批爱“管闲事”的百姓志愿服务优质团队,成为城市副中心一张张闪亮的“金名片”。
梨园镇
“54红管家”为邻里关系“破冰”
“这几天老张没来参加活动,听说她身体不舒服。咱们一会儿活动结束去看看她吧。”晨练时,梨园镇群芳园社区太极队负责人肖永庆的提议,得到了几位老伙伴的积极响应。老肖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他不仅组织起太极队丰富社区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更让陌生的邻居们逐步熟悉起来。
老肖所在的志愿者队伍,就是群芳园社区“54红管家”志愿服务队中的一支小分队。
群芳园社区老旧小区较多,老年人口占比大。为解决居民所需,社区探索培育出了一支以党员引领、社会工作者指导、志愿者参与的“54红管家”志愿服务队,招募志愿者157人。社区党总支书记苏娥解释,所谓“54”,是指提供爱心公益、疫情防控、治安巡防、健康文化、环境治理五个方面的服务,形成5个志愿服务小组,以及4支文体队伍。
说走就走,晨练后,大家提着水果、牛奶到老张家探望。因为骑车摔伤了,她这几天没出门正烦闷,看到大伙,老张很感动:“真没想到你们能来,我心里太暖了。”
这温馨的一幕,在以前并不多见。“说实话,以前社区里的凝聚力不强,平时也缺乏沟通,谁家遇到急事难事互相都不了解。但通过参加太极、书画等公益活动,邻里之间熟了,走动自然多起来。我同时还是社区书画班的老师,去年春节,社区里200多个楼门的福字、春联都被我们书画班的队员们承包了,分配任务的时候,大家都争着抢着‘多分一些’,真心愿为社区做点事儿。”肖永庆乐呵呵地说。
家住群芳三园社区的马淑萍是一名小巷管家,也是社区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在她看来,自从有了“54红管家”,“搭把手”的年轻人多了起来。前几天北京下雪,小区道路一夜之间被盖了个严实。马大姐一早出来扫雪,没想到一出门就看见几名年轻人早就拿着工具在扫雪了。“这几年在志愿服务队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街坊成了志愿者。大伙儿热情高,咱家的环境就更好。”
凝聚多方志愿力量,架起邻里和谐桥梁,现在,群芳园社区每年开展志愿服务达120余次,服务辖区居民3000余人次,居民共建为社区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北苑街道
“专管不文明行为”劝导队来了
“小伙子,这地方不能停车,你看那边有专门的自行车停车区域,麻烦你把车推过去吧。”早晨9点,60岁的志愿者马建来到万达广场,劝阻乱停车等不文明行为。今年,她参加了西关社区组建的文明劝导队,专门对万达商圈附近的自行车、电动车乱停乱放问题展开行动。
北苑街道西关社区紧邻万达商圈,人流车流密集,非机动车不规范停放、外卖车占道等现象时有发生。西关社区为此专门成立文明劝导队,34名志愿者每天都开展活动,对违停车辆登记,并贴上文明提示条。“刚开始,我一天能发出大概50张提示条,还经常要把车搬到停车区域。现在每天发出的提示条少了一大半,有时候一天也发不出去几张,大家文明停车意识明显提高了。”马建说起劝导发挥的作用,很高兴。
今年10月,西关社区又成立了一支“专管不文明行为”劝导队。“停车、垃圾分类、广场舞音量等‘闲事’我们都管,发现了将及时引导。”社区党总支书记马杰说,志愿者会带着铁夹巡逻,遇见烟头及白色垃圾及时入桶,维护地区环境。晚上广场舞高峰,志愿者也会提醒大家注意控制音量。
玉桥街道
17支老党员先锋队“管一管,劝一劝”
“防控意识不能放松,出门一定戴好口罩,家里多通风。”早晨7点,玉桥北里社区“小巷管家”的老党员们就出现就在小区门口,遇到街坊邻居聊两句,提醒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在玉桥街道,17支“我在副中心”老党员先锋队活跃在各个社区。
2018年11月8日,“玉桥北里社区小巷管家”正式成立,队员由10名离退休干部老党员组成,每天分两组开展社区巡逻,风雨无阻。遇到违规停车、垃圾不分类、环境脏乱,他们都会“管一管,劝一劝”。
离休干部李杜是一名“小巷管家”,同时还是一名文明交通劝导员。他每天不仅参与社区巡逻,还要到路口“指挥”交通,劝阻闯红灯等行为。“通州现在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不文明行为影响咱通州形象。只要我身体好,就会继续做好‘老党员先锋队’服务。”
在玉桥南里南社区,“十姐妹工作室”的各类手工艺品摆进楼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楼门文化。去年春节,“十姐妹”还亲手缝制了数十双棉拖鞋,一双双送到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的手中。
在葛布店北里社区,由社区退休干部和教师组成的“刘姥姥温馨小屋”,把服务送给在京务工人员子女。老党员们除了辅导和督促孩子们完成作业,还在区图书馆的支持下为孩子们配备了近千本图书。节假日,他们还带孩子们到天安门观看升国旗,去自然博物馆参观,让孩子们开眼界、长见识。
玉桥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我在副中心”老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品牌已成为玉桥街道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影响带动身边的居民群众,让一支支“小队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大作用。
中仓街道
“胡同主事”专盯乱停车
说起通州南大街,大家都会想到“十八个半截儿”胡同。虽然保留了地道的京味儿京韵,但这里大部分胡同狭窄,一旦车辆乱停放,势必造成堵塞,居民出行常遇困难。为保证平房区停车有序,位于南大街莲花寺、白将军、悟仙观三个社区的“胡同主事”共抓共管,自发当起了编外“交通协管员”,处理胡同乱停车问题。
“小伙子,把你的车往前边宽敞地方挪挪,否则影响别的车辆进出。”昨天,家住南大街白将军社区的小王开车回家,本想图省事把车停在家门口附近,还没等他停稳就被“胡同主事”盯上了。小王连称“不好意思”,乖乖把车子往前挪,找个不碍事的地方停放好。“车停得有点远,有时得走出去100多米,但行车有序不堵车,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虽然也有小抱怨,但胡同主事为大家好的初心,大伙儿都理解。
巡查胡同停车问题、提醒车主整齐停放,是“胡同主事”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遇到长期占用胡同资源的僵尸车,“胡同主事”还会第一时间上报社区,再配合相关部门清理。
胡同治理靠大家,保持更要靠大家。“胡同主事”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发动群众力量,鼓励老街坊参与劝导监督,良性互动,实现社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漷县镇
“吴营大妈”坚守垃圾分类
漷县镇吴营村有一群“吴营大妈”,坚守垃圾分类岗位。
“塑料袋不能放在厨余垃圾里,饭桌上擦手的纸巾要放在其他垃圾桶。”每天早晚,在吴营村生活垃圾投放站,总会看到几名大妈义务指导居民投放垃圾。她们平均年龄60多岁,是村民更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
听说村里要实行垃圾分类后,这些大妈立马报名当起了志愿者。在详细学习生活垃圾分类法后,她们每天认真指导其他居民,一起开展垃圾分类。
每天早晚定点投放时间开始和结束时,“吴营大妈”还会将分类垃圾桶擦拭一遍。在平时巡逻值勤时,大妈们也身兼“宣传员”,积极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
有了“吴营大妈”不仅村里垃圾分类越发井然有序,“一米防疫”也开展得特别好。村里设立了“吴营大妈”流动提示岗,随时进行巡查管理。在村内的果蔬超市前,就常见“吴营大妈”引导村民排队购物,保持一米安全距离。吴营村“一米线”已成为百姓放心购物的“安全线”,维护公共秩序的“文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