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初步形成“六横四纵”骨干路网,图为东六环路与京津公路交叉的土桥立交桥。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郭丽君
“的哥”李万国,今年54岁。2014年,他成为一名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几年来,他每天载着乘客穿梭于城区大街小巷。城市副中心的巨大变化,他是见证者,也是亲历者。每次说起这些变化,李万国总有说不完的话。“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咱副中心城区就新增了好几条市政道路,为我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广渠路东延、运河西大街运通隧道开通后,大大缩短了东部进入中心城区的路程,给乘客出行节省了不少时间。”
不只是李师傅提到的这几条路,五年来,从“六横四纵”骨干路网到高速便捷的轨道交通;从地面公交系统不断优化到慢行系统大幅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路网结构逐步完善,通行能力稳步提高,道路交通压力得到缓解。四通八达的道路、方便快捷的交通,让居民的出行环境更加便利,市政道路面貌焕然一新。
初步形成“六横四纵”骨干路网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道路建设步伐加快,道路交通设施稳步推进,初步形成“六横四纵”骨干路网。所谓“六横”,包括潞苑北大街、通燕高速、新华大街、玉带河大街、运河西大街(含运通隧道)和云景南大街;“四纵”包括新华南北路-通马路、京塘路、东六环路以及通怀路-通济路。水仙东路、将军府路等11条次支路和潞苑一街、翠华西路等10条微循环道路相继开通,打通了7条梗阻路。
同时,城市副中心重点路段和区域建设蓬勃发展。广渠路东延、九棵树中路、宋梁路北延通州段(京平高速-潞苑北大街)、武窑桥改建、九德路二期、日新路(京哈高速-湖亦路)及马大路提级改造工程已建成通车。通清路、孔兴路、漷马路等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厂通路、姚家园路东延、石小路、通宝路等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道路已推动前期工作。环球主题公园六环立交和京哈立交已经完工,东六环入地改造、京哈高速拓宽正在按计划推进。在环球影城周边区域,万盛南街、萧太后河南街等33条道路及非现场执法设备全部建成。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通州区公路总里程2494公里,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区域内道路里程达623公里,城市路网密度已达4.01公里/平方公里。同时,全区公路国省县道61条、乡道和村道1134条,副中心以外公路总里程达到2100余公里,初步形成“八高速、十二横、七纵、多支线”骨干路网格局。
地铁站周边公交接驳率已达100%
轨道交通的建设工地遍布城市副中心的大街小巷,每天都在拔节生长。截至“十三五”末,全区共有4条轨道交通线路,分别为6号线、7号线、1号线-八通线和亦庄线,共有轨道交通车站23座,运营里程39.8公里,其中副中心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37.2公里,轨道交通线网密度达到0.24公里/平方公里,高于中心城区以外的其它区。
随着城市副中心轨道交通建设的推进,城市交通面貌将不断“刷新”。2018年至2020年,开通市郊铁路2条,分别是城市副中心线和通密线,为副中心增添2条快速通勤走廊。2021年5月,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全天客运量达2640人次,通密线达306人次。
伴随着地铁、公路的不断完善,城市副中心地面公交系统不断优化。目前,全区公交专用车道总里程约69.4公里,现有常规公交线路164条,配车2914辆,其中,新清能源车2599辆,新清能源占比89%,日均总客流量约65万人次。规划63处公交场站设施,建成并投入使用25处公交场站。城市副中心区域内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为93%,地铁站周边200米范围内公交接驳率已达100%。五年来,城市副中心累计新开或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23条,其中新开47条,优化调整76条。开设定制公交37条,配车37部,日均服务1000人次。
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
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向往美丽雅致的“慢生活”,推行城市慢行系统,既是解决公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绿色出行理念的具体措施。
近年来,城市副中心慢行交通环境大幅提升。老城区道路多采用“一块板”形式,采用机非混行方式,为切实保障自行车和行人路权,对符合改造条件的道路进行慢行机非分离系统改造,释放人行道和自行车路权空间,已完成82条道路66公里的慢行交通标线施划,慢行系统逐步连片成网。
目前,2家共享单车企业已在通州区投放车辆约4.5万辆,共施划电子围栏1610处。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不断提升,至“十三五”末达到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