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279期 >2021-11-16编印

到副中心,来一场博物馆奇妙之旅
刊发日期:2021-11-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田兆玉 郭丽君  

摄影 党维婷 

       引人入胜的古代文明、琳琅满目的昔日宝藏……博物馆不仅集中展现着一座城市、一个省份独特的历史积淀,更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悠久历史、中国的灿烂文化。

       在城市副中心,无论是聚集了宝光寺铜钟、军粮经济密符扇、运河瓷片等珍品的通州区博物馆,还是帮老北京人找回童年记忆的胡同博物馆,亦或全球最大的私人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以及“藏”在村里的风筝博物馆,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成为一座座艺术殿堂,汇集成为地区文化的“百科全书”,全面而生动地展示着副中心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馆名:通州区博物馆

地点:西大街9号

穿越历史触摸通州记忆

4-1通博 密符扇 (1).jpg

4-2通博 密符扇 (2).jpg4-3通博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油画.jpg       要了解通州和运河文化,通州区博物馆千万不能错过。这里承载着老通州的前史,也见证着这片土地百年来的沧桑变化。

       通州区博物馆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二进四合套院,典型的北京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走进博物馆,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前言墙,“四千里的运河文化,两千年的通州文明”。博物馆的主要展示内容一目了然。

       博物馆共有六个展厅。第一展厅主题为四千年的运河文化。镇馆之宝——“宝光寺铜钟”就展示于此。铜钟高1.7米、口径1.1米、重1.75吨,钟顶两个蒲牢相背连体作纽,俯身探颈昂首凝眸,四臂肌劲,五爪力抓,十分形象生动。我国古代蒲牢视为龙之四子,生性喜好呜吼。钟身铸有四种纹饰:汉文、梵文、藏文以及道教八卦符号。钟为大明景泰年间所铸,距今已有500年历史。钟面布满梵文经咒,钟裙铸有道教色彩的八卦纹饰,可视为佛教与道教文化的互相融合。前几年,大钟寺博物馆曾出版一本介绍北京古钟的书,封面就是这个镇馆之宝——宝光寺铜钟。

       展厅里还有颇多关于运河文化的展品,如军粮经济密符扇、漕运底账、验粮盘、运河源流图、运河瓷片等。密符扇两面各有50个符号,每个符号下面都用小楷书写对应符号的名称,代表着当年通州漕运码头100位军粮经纪。军粮经纪验收漕粮后,在漕粮口袋外画上专用密符,称作“戳袋”。“如果转运中发现漕粮不合格,监察官员就会按图索骥,对照登记在册的军粮经济人施以严厉惩处。看似一把小小的密符扇不但防弊有道,还将地地道道的大运河文化展现其中,真是妙趣横生。”通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任德永介绍。

       第二展厅以新石器时代、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为主。除了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刀币也值得一看。“通州在战国时期属于燕国领域,所以此处出土的皆为燕国刀币。从这些燕国特有的尖首刀和‘明’字刀,可以看出那一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任德永表示。

       走进第三展厅,一幅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巨画”格外醒目,该展厅以隋唐时期文化为主。“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下令开凿永济渠。我们通过油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再现了当年宏伟浩大的修建场面。”任德永介绍道。河面上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河两岸粮仓星罗棋布……这幅巨型油画,让人们领略了运河繁华往昔。

       第四展厅以辽金元时期文化为主,一幅辽代通州手绘地图描绘了当时域内丰富的水系。第五展厅主要展示明清文化。明清文物多保存完整,加上技术上日臻成熟,这个展厅文物观赏性更强。第六展厅讲述清末、民国、抗日战争时期,通州人民不畏列强、抵抗侵略、浴血奋战的革命事迹,都很值得一看。



馆名:胡同博物馆

地点:南大街东侧

居民捐“宝贝” 老物件请上墙

4-8南大街熊家胡同博物馆 (1).jpg

 4-7南大街熊家胡同博物馆 (3).jpg       很多人都喜欢逛胡同,走进老胡同,仿佛能触摸昨天。在通州,说起胡同就会想起十八个半截儿、北二条、马家胡同等,每一条胡同都有着生动的故事、不同的韵味。

       作为通州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如今的熊家胡同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来这儿转转,你就会被胡同墙上博物馆吸引。

       熊家胡同位于南大街东侧,马家胡同与紫竹庵胡同之间,宽5米,全长约220米。沿着胡同往西走,就会看到造型各异的石碾、石磨,上了年头的碌砫、拴马、石锁……众多曾经在以往生活中常见,却随着岁月消失的石器,都在这里展示了出来。

       继续往前走,一侧墙上镶嵌着12个红木橱窗,里面陈列着50多个老物件。复古的老式收音机、带着怀旧气息的粮票,还有年轻人很少见到的鞋楦儿等。这些老一辈人的回忆整齐地安置在青砖墙上,成了胡同内的独特风景线。

      “这鞋楦儿快一百岁了,是许奶奶家祖传的,形状特别像鞋子,用它把袜子撑开,方便缝补。”年轻的妈妈刘娥正跟自己刚4岁的女儿讲解着墙上的老物件。看着这些新奇的老物件,小朋友兴致盎然,还指着多宝槅里的烟斗、香炉、算盘等好奇地问个不停。

       令人感动的是,这些老物件都来自于胡同居民。近年来,环境整治后的熊家胡同焕然一新,但干净归干净,看上去还缺了点啥。“还得有点特色!大家合计着,老物件是最能体现时代烙印、见证居民生活变化的载体,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中仓街道莲花寺社区居委会主任高艳辉介绍,2018年社区组织开展“老物件征集”活动,邀请居民贡献出老物件,用墙上“博物馆”的形式对这些珍贵的老物件进行集中展示。街坊邻里纷纷将家中珍藏的“宝贝”送到了居委会。随后,街道和社区又请来了专业人员,针对胡同的特点进行整体规划。

       当年居民买菜绕道走的熊家胡同,如今吸引了八方来客。胡同博物馆只是开端,这里打造的胡同“文化驿站”等创意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胡同文化感染带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其中。不少老街坊、新邻居都成为志愿者,主动擦拭、清理多宝槅等公共设施,让古老的胡同更加靓丽多彩。



馆名:北京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

地点:宋庄镇

“余则成”的间谍相机打这儿借

4-4大戚   爱迪生手摇电影放映机 (2).jpg

  4-5大戚.jpg 4-13.jpg       宋庄镇小堡环岛向东500米,一座套着红色外衣的高层玻璃屋格外醒目,这里就是全球最大的私人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北京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

       北京大戚收音机电影机博物馆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馆长戚建钢虽是“80后”,但论起收藏也算资深了。该馆收藏有不同类别、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生产的各种电影机和收音机,创造了业界多个第一。规模第一,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藏品数量第一,拥有各国不同型号、不同年代的收音机、电影机两万余件;种类第一,藏品包括收音机、放映机、电视机等;藏品年代最久,收藏的最早放映机为1895年。

       博物馆二楼入口处,一面高4米、宽近20米、堆满了胶片的背景墙旁,摆放着一台老式电影放映机,外形酷似一个人骑在马上。可别小觑了这台放映机。 “这是我们的镇馆宝贝之一,目前全球仅存两台,一台在美国,一台就在我们这里。”博物馆讲解员介绍。这台HELIOS牌马型固定式电影放映机,生产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二层前厅根据老上海电影院复原,木质大门上方写着“人民影院”,老电影的主题曲响起,时间仿佛一下子穿越回了上世纪70年代。展厅分为国外电影放映机展区、国内电影放映机展区、固定式电影放映机展区等区域,用电影放映机经典机型、老电影海报、电影画册等展品构建起一个电影的世界。

       您见过带皮包的放映机吗?展柜里几个精致的女士皮包引起了记者注意,原来这是以前生产的便携式放映机,专为女士设计,为易于携带,配套小包。

      早期的照相机也在二层设置专柜。一台超迷你的间谍照相机旁,摆放着谍战电视剧《潜伏》的剧照,照片中余则成手拿相机正在拍照。“这就是剧中使用的照相机,当时就是在我们这里租用的。”

       三层收音机展厅的展品同样丰富,除了收音机,还有电视机、留声机、手机等。播放“小喇叭广播”旋律的七十年代广播站,以及包含“三转一响”的上世纪70年代家庭布景,还有牡丹牌收音机、燕舞牌收录机、北京牌电视机等展品,都让四十岁以上的参观者倍感亲切。

       三层还设有科普体验区、科普实验与制作专区、收音机体验区和录像机体验区。参观者可以自己放映操作。小朋友们很喜欢这些体验展区,纷纷动手来感受“老物件儿”的魅力。



馆名:风筝博物馆

地点:永乐店镇临沟屯村

家家扎风筝 户户绘纸鸢

4-6临沟屯风筝博物馆 (1).jpg

       风筝深受人们喜爱。不过,相较于其它地区而言,城市副中心特有的“曹氏风筝”让北京孩子放的风筝与众不同。在永乐店镇临沟屯村,就藏着一间风筝博物馆,展出的就是地道的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的技艺据传始于清代,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临沟屯村人多以此为业,家家扎风筝,户户绘纸鸢,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风筝村。

       为了把这门儿老手艺留下,几年前临沟屯村建起文化活动中心,特意留出两间大屋,专门用来展示风筝、制作风筝。

       屋里摆放着几组大玻璃柜,展示各式各样的风筝。北京孩子熟悉的“沙燕儿”、张开彩色翅膀的如意蝴蝶、浓浓中国风的京剧脸谱、吉祥寓意的福寿蝴蝶,还有哪吒闹海等经典图案让人倍感亲切。“这些风筝大部分都出自村民之手。从几米长的龙串,到巴掌大的风筝,别看我们地儿小,但是很多外面看不到的风筝样式,咱这儿都有。”村委会工作人员介绍。

       风筝虽美,制作却难。风筝博物馆里有一张长长的桌子,摆放着竹篾、刻刀、绸布、颜料等制作工具。村民王永江是曹氏风筝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闲暇之余,他就会带着好学的年轻人,在这里做风筝,“风筝制作过程复杂,必须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心。”

       与普通风筝不同,曹氏风筝骨架精巧、彩绘严谨,雍容华贵、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它的制作一般要经过设计、选料、整形、扎骨架、裱糊、裁剪、绘画、装配、拴脚线、试放等十道工序,其主要过程可概括为扎、糊、绘、放四个部分,也有人总结为“扎、糊、绘、放、风、线”六门技能。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浓缩了百年精华的老工艺经历过辉煌,如今也面临瓶颈,销量大不如前。但在本地人心中,这里依然是远近闻名的“风筝村”。王永江说:“有了村里的风筝博物馆,这门手艺就不会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