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276期 >2021-11-11编印

从排污河到生态河
刊发日期:2021-11-1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住在城市副中心的市民切身感受着身边的河道从排污河到生态河的转变。 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冯维静

       昔日有名的“蚊子河”,如今已成一河清水。今年10月,北京市水文总站水质监测数据显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干流水质有了显著提升,化学需氧量浓度下降、氨氮浓度下降、总磷浓度下降……各类污染物平均降幅在三成左右。城市副中心53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已全部完成,国家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住在城市副中心的市民切身感受着身边的河道从排污河到生态河的转变,水清、岸绿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

       通州区境内三级以上河流19条,总长239公里,干、支灌排沟渠311条,总长868.4公里。全市的河流大多汇到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带来灵气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治水的难题。由于地处“九河下梢”,水质黑臭、环境脏乱曾成为水系顽疾。

       2019年,城市副中心持续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开展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大力实施治污工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提升水系景观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承载着百姓生活更加美好的期待,区水务部门“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治理理念,通过实施细水急流、闸门轮调、投放种植水生动植物、改造生态护岸等技术手段净化水体;利用五河交汇处的槽蓄能力实施“人工涌浪”“潮汐式”水体置换,让水体生态及自净能力持续恢复和改善;有效促进了潮白河、北运河、凤港减河、港沟河等6处国家地表水考核出境断面水质的生态改善,水生态建设成果惠及沿河3万多市民。

       水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水鸟的回归,野鸭、白鹭、天鹅等过去难得一见的鸟类又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越来越多的鸟儿都飞到大运河‘安家落户’,这是北运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恢复的一种证明。”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鸟类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它们主要以泥鳅等小型鱼类为食,通常觅食在干扰较少的河渠、溪流等地,通过眼睛搜寻食物,只有水质清澈,才能满足它们的捕食需求。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通州候鸟监测站共监测到迁徙候鸟百万余只,仅北运河就记录到鸭类、雁鸭类等鸟类近百种,每年超过20万只次候鸟在此栖息或过境。2020年以来,城市副中心共监测到大天鹅、灰鹤、豆雁、赤麻鸭、绿头鸭等大量前来栖息的鸟类,其中灰鹤数量上千只。在数量庞大的迁飞鸟儿中,更有天鹅、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震旦鸦雀、黑鹳等不少“稀客”光临。

       今年,区水务局、区生态环境局以及各乡镇,实施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管线建设工程、污水处理厂站建设工程,以及小微水体整治和生态治理等一系列的工程,确保水环境进一步提升,打赢碧水保卫战。


河长巡河5万公里

       良好的水域环境离不开有效的管护。“拿个小夹子,能捡走的就捡了,弄不了的就拍照上传,也不麻烦,都是为了大家的生活环境嘛。”马驹桥镇村级河长邓广锋说,几乎每天都要巡河一次,一个季度下来共巡河350多公里。河岸边几乎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就连软件操作也从最开始的“好麻烦”到如今的“小意思”。

       目前全区重点河道已全面建立区、乡镇(街道)、村三级河长体系,像邓广锋一样的村级河长全区共有399名。今年以来,各级河长累计开展巡河检查50828.14公里,巡河率达99.9%,发现并整改水环境问题3724处。

       区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实施“清四乱”、“清河行动”、“小微水体治理”等行动,针对沿河发现的污水直排、水体黑臭、垃圾渣土乱堆乱倒等问题及时整改,督促乡镇完成治理85处。在第三个《推进城乡水环境治理工作三年行动方案》中,明确了今后三年农村污水治理、小微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七个方面重点工作,完成134个村庄美丽乡村污水管线建设工程及其它村庄污水治理工作,确保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实现“污水不外排、不露天”。同时,利用3年时间,新建污水管线90公里、再生水管线10公里,改造雨污合流管线15公里。到2022年,完成萧太后河、通惠河等骨干河道,三大水网工程涉及的沟渠治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防洪排涝、水系连通、水生态修复、景观提升、信息化管理等工程。按照计划,到2022年底,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3%,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