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丽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八个省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途经七区,在北京城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在大运河沿线开展考古工作,先后在白浮泉、万寿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桥、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路县故城、大运河故道、小圣庙、善人桥等文化遗产取得重要成果,遗产类型包括河道、闸、堤、桥、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以及与大运河文化意义密切相关的城址、寺庙等。
上周,我们探寻了部分点段的考古成果,本周我们继续沿着北京大运河,寻找重要的考古发现。
万宁桥神兽守关
万宁桥,位于鼓楼和地安门之间,又叫后门桥,诞生于元代,万宁桥桥身就是中轴线的一部分。
这座古桥虽然不大,身上却隐藏着一个关乎北京城命运的传说:相传桥身上曾经刻有“北京”两个字,如果赶上洪涝之年,桥身之下的河水没过这两个字,就要水淹北京城了,这两个字相当于水情监测仪。如今,“北京”二字早就不在了,桥身附近只留下了几只造型另类的小怪兽。
万宁桥修缮要追溯到2000年,当时,什刹海这边的万宁桥还能看出桥的样子,而桥的东边则完全被填埋了。随后,文物部门启动万宁桥修缮,这次修复不仅是原样修补桥梁栏杆等,更深层次地清理了桥洞。在淤积了多年的河道里发现了四只形态奇特的石兽,两只在东边的河岸上,两只在桥洞里。
这四只石兽身长近1.8米,宽近一米,高约半米,个头着实不小,它们头顶一对鹿角,瘪嘴翘鼻圆眼睛,四只爪子,浑身鳞片,还有一条大尾巴。专家分析,这是古代的“分水兽”,或者叫“镇水兽”。专家按照它们原来的位置,把它们安放在了桥洞下和东侧的岸边。
根据造型,其中三只是典型的明朝雕刻,而趴在桥洞北侧河岸上的这只破损严重,无论是雕刻风格还是保存状况都和另外三只差别巨大。在它身上依稀可辨认出几个字——“至元八年”,这是元朝的一个年号,而万宁桥正是元代的产物,因此可以推测,这只镇水兽和万宁桥是同朝之物。
随后在文字资料里也找到了关于它的记载,这只石兽与安置在北海团城之上的渎山大玉海,是北京仅存的两件元代石雕,并称“大都双宝”。
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路县故城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为配合北京市朝阳区东坝北西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的开展,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工程建设范围内开展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在第七期的项目中,发现3座清代中期的大、中型合葬墓,以及房址、水井、驮龙碑等遗迹。结合现存古树群、文献记载、前期普查登记资料,以及考古成果,确定为清乾隆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裔园寝。发掘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乡后街村。
其中,固伦和敬公主与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墓规模硕大,由墓道、挡券墙、罩门券、石门、门洞、棺床、金井和金券组成。此次发现是清代皇家园寝制度的典型代表和实物史证。
据《清代园寝志》所述,固伦和敬公主及额附园寝葬在东坝城内,明代普惠生祠西侧,此次发掘区域位于该处西北。园寝原建有碑楼、宫门、红墙、朝房、享殿等建筑,月台上曾建有四座宝顶。民国时期,公主园寝曾多遭盗掘。新中国成立后文物普查中,记录了园寝两座石狮子以及墓碑情况,并保有碑文拓片。其他地上建筑已不存。在此次发掘地宫南侧保留古树群桧柏40余棵,应为公主园寝树木。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要。为确保副中心建设工程前期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来自全国各地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总人员达2000余人积极支援副中心建设。
2016年以来,城市副中心完成勘探近1000万平方米,发掘16.56万平方米。在通州区潞城镇发现了一处始建于西汉初期,以两汉时期为主体年代的大遗址——汉代路县故城城址,发掘出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7000余座,另外还有窑址、灰坑、房址、水井、道路、寺庙基址等多处,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工作开展最为全面的大遗址和古代城市遗址。
城址整体平面近似方形,北墙基址长606米、东墙基址长589米、南墙基址长575米、西墙基址长555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围绕着路县故城城址,发掘各种类型的遗迹4万余平方米,明确了相关遗迹的时代、形制特征以及所属城郊遗址区的范围与功能。
目前,已清理两汉时期水井150余口,这是北京地区首次考古发掘并记录的汉代水井群。路县故城的水井类型全面、丰富,主要包括木构井、陶井圈井、瓦片井、砖木混构井等。在城址外清理了不同时期的古代墓葬共8000余座,主要类型可分为土坑墓、砖室墓、石板墓和明堂等。此外,还有大量的瓮棺葬。据此,可以初步建立战国、两汉时期至隋唐、明清时期墓葬的型式序列。
这些遗迹和墓葬中共出土万余件不同种类的器物,既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器,也有专门用于随葬的明器,主要包括陶器、铜器、铁器、瓷器、玉石器、骨角器、金银器、漆木器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等。结合器物的用途和出土环境、所属遗迹,为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具体状况提供了重要资料。其中,木篦、木桶、木盘以及锛、耙工具的木柄是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汉代木制实用器皿。已出土带有陶文(分刻划、戳印两种)的各类器物70余件,对认识路县故城的建置、管理与对外交流等具有重要价值。在两汉地层中出土的炼渣、炉壁残块、石范残块等冶铸相关遗物,是首次在路县故城遗址周边发现大规模的冶炼相关手工业遗存,为研究汉代的冶炼技术、手工业发展、经济分工提供了重要资料。
市文物局局长陈名杰介绍,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是汉代1500多个县城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而且是在北方保存极为完整的一个县级城址。
路县故城是两汉时期渔阳郡下属的路(潞)县的治所,即路(潞)城。路县故城在北京作为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交通、经济、军事意义。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明确了城址的基本结构和形制,基本明确了手工业区、冶铸区、生活区、墓葬区等。
2017年1月9日,北京市市政府专题会议上要求将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工作纳入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畴,并与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统筹考虑,建设遗址公园和博物馆,挖掘和丰富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完成了《路县故城遗址保护规划》《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概念规划及先行启动区园林绿化设计方案》和《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水系(镜河北段)工程设计方案》等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路县故城遗址公园建设一期工程已完工,展示工程启动建设。
大运河故道、小圣庙和善人桥遗址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还发现了一段总长约3000米、宽160至320米的运河故道遗址。
该段遗迹应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以前的大运河故道。这一发现对中国古代漕运研究、运河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是元、明、清三朝大运河漕运兴衰的明证。
在小圣庙遗址考古发掘出前、后大殿及北侧庙门基址共三处,北门外踩踏面一处,残存北、东、西院墙三处。
根据乾隆时期通州志记载:“小圣庙,一在州北门外,一在张家湾。”目前发掘区所在地区当年属张家湾,清理的寺庙遗址应为《乾隆通州志》中记载的小圣庙。小圣庙是大运河北京段首次考古发现的祭祀河神的庙宇遗址,对研究漕运史、民俗史具有重要价值。
张家湾古城是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北京段的一处重要节点。为了解张家湾古城城址的基本形制与埋藏、保存状况,近年来对该城址的南城门、南城墙、东城墙等进行了考古勘探、试掘,初步明确了城址相关遗迹的具体位置与保存状况。
张家湾镇瓜厂村发现了善人桥遗址,其东西券石正中的题刻显示该桥为“大明万历三十三年建,陈进儒监造”,与相距仅1.4公里的张家湾通运桥题刻内容完全一致。善人桥与通运桥均为大运河水系上的重要桥梁,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北京段重要的水利工程遗迹,对推进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古塔凌云”燃灯塔
在通州老城区的东北角,有一座古塔非常显眼,这便是燃灯佛舍利塔。在元明清三朝,看见了燃灯塔,就等于到了通州城,这是通州的“地标”。清朝的王维珍有诗云:“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燃灯塔早已和运河一起,成为了通州的名片之一。
明朝嘉靖年间的《通州志略》中记有通州八景:古塔凌云、长桥映月、二水汇流、波分凤沼、万舟骈集、柳荫龙舟、平野孤峰、高台丛树。“古塔凌云”,指的正是燃灯佛舍利塔。
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1处京籍文物榜上有名。其中,已经1400多年的通州燃灯塔升级并入第六批国保单位大运河。
燃灯塔所在的这片建筑群被称为“三庙一塔”景区,包括文庙、佑胜教寺、紫清宫及燃灯塔,该景区与大运河森林公园和运河公园三大景点为主的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在创建国家级5A旅游景区。
记者从通州区文物管理所了解到,“三庙一塔”景区共有建筑37栋,总占地面积1.5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其中文庙1861.9平方米,佑胜教寺及燃灯塔546.33平方米,紫清宫建筑面积524.94平方米。近年来,多次进行修缮。
去年6月13日零点起,“三庙一塔”景区按下“暂停”键,全面关闭。随后,通州区文旅局委托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在景区先后启动通州三教庙电气线路改造工程和文庙泮桥及地面铺装修缮工程,竣工后紧跟着启动了“三庙一塔”环境整治工程。
此次景区文物修缮工程中,除了全面修整各处文物,更重塑了文庙部分历史格局,包括院墙和门楼等,并恢复西塔胡同。期间,对景区内各个文物建筑的墙体、台阶和门窗等全面修补,油漆彩画除尘,归整佑胜教寺院门,更换破损瓦片,重砌紫清宫后院墙。同时,粉刷整个景区内外院墙,修补墙帽,更换补配残坏瓦件。文物修整则涉及修复泮池、改造文物建筑电气线路、修补文物建筑墙体及台阶、保护修复通永道署铁狮、运河出土皇木等文物及石刻展示、安装文物建筑避雷设施和配备微型消防站等。
今年2月,“三庙一塔”景区门前两万平方米的广场已经提前投用。截至目前,项目主体已完工,通过了阶段性验收。“三庙一塔”景区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也已完成,对北关大道以南区域进行废弃建筑物拆除、垃圾渣土清理、绿化美化、完善空间布局和景观小品等。景区内还有一部分配合大运河文化旅游5A级景区创建的内容也已进入尾声,预计明年将恢复开放。
记者 党维婷 唐建 常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