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协同总第259期 >2021-10-19编印

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河北三河:打造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刊发日期:2021-10-1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关一文


       通燕高速燕郊出口立交枢纽正式通车,北京两所学校三河分校揭牌,燕达医院挂牌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医疗联盟燕达医院”……日前,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不断传来,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正加快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河北三河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隔河相望,地缘相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扩面纵深,三河市主动融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牢牢抓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落实“四统一”要求,科学定位、协同联动,加快推进交通、产业、公共服务、发展环境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全力支持服务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向着与城市副中心一体化、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加速前进。

交通 (1).JPG

互联互通 打造交通发展新优势

      “这条路开通后,上班时间最少缩短1个小时,盼这一天很久了!”家住燕郊的曹磊感叹。他的工作地点在北京国贸附近,三年来,他每天早上6点半从家出发,争取10点前走进办公室。得知通燕高速燕郊出口立交枢纽通车的消息后,曹磊有点小激动。

        这个立交枢纽是河北进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区的咽喉要道,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的重要工程。10月12日,通燕高速燕郊出口立交枢纽正式通车,过去五路汇聚的交通网络,被9条匝道及辅路、5座匝道跨线桥以及两座分离式立交桥取代,实现了通燕高速与思菩兰路和燕顺路直联,所有从燕郊西大门进出北京的车辆都有了各自独立的“封闭”车道,惠及当地近80万市民出行,进一步推动了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三河市与通州区交通全面对接,城市轻轨、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公交出行全面发力,与通州区交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呈现出全方位、高层次、立体化的发展态势。

       在燕郊镇四街村京唐铁路燕郊段施工现场,500余名建设者紧锣密鼓地施工,为燕灵路连续梁及潮白河3孔现浇梁进行模板支立及钢筋绑扎。眼下,京唐城际铁路燕郊段正抓紧施工,一切井然有序。“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75%,预计今年11月底完成燕郊铁路段全部工程,整体工程计划2022年建成通车。”中铁六局集团石家庄铁路建设有限公司京唐项目部二分部党支部书记马立峰信心十足。作为“轨道上的京津冀”中的重要一环,京唐城际铁路建成后,将大大缩减京津冀三地群众出行时间,有效缓解交通出行压力,使三河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建设。

        纵贯两地的城市轻轨也在稳步推进。投资183.5亿元建设北京轨道交通M22号(平谷线)是北京市首条跨省域轨道交通,潮白大街站、神威大街站作为首开点,已于6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京秦高速与北京东六环和天津蓟州区对接工程顺利通车;密涿高速三河段工程(首都环线三河段)顺利通车。

       干线公路多点开花。102国道与北京通州区通燕高速对接通车,102国道与北京通州区京榆旧路对接通车,燕郊高新区潮白大街与北京通州区徐尹路对接工程顺利通车。

       公交一体初显成效。廊坊市域内最大交通枢纽燕郊金谷大街已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拟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一期主体工程,建成后将满足燕郊区域城乡公交和京冀跨省公交接驳,并满足北京公交集团停车接驳需求 。三河市公交一卡通已经完成安装并投入使用,京津冀三地群众持带有“交通联合”标识的公交卡时可享受“一卡换乘”的便捷服务,“轨道上的京津冀”交通网越织越密。


产业 (1).JPG协同一体 集聚产业发展新动能

       原子荧光光度计、液相色谱—原子荧光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连续流动分析仪……走进兴远高科产业园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海涛满面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几款分析仪器,该公司立志成为实验室无机分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北京海光仪器有限公司是国内原子荧光光度计第一大生产商和销售商,为扩大再生产,靠近上游企业,经过多方考察,公司决定从北京朝阳区迁至燕郊兴远高科产业园,并于2016年底将生产部门、检验部门和库房搬迁至新厂房设立分公司。“这里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仅一河之隔,交通便利、配套齐全、服务到位。同时,一些上游企业也选择这里落户,聚集效应明显。”刘海涛说。公司入驻产业园后,生产面积扩大5倍,4款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仪器新产品顺利生产,销售收入节节攀升。

       产业协同是协同发展的关键。近年来,三河市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京企央企、总部企业聚集。据三河市科学技术和工业信息化局副局长张建介绍,为更好解决北京企业“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问题,三河市主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聚集。目前,三河市已形成以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休闲旅游、健康医疗、文化创意、总部经济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体系,成为京东地区深富发展实力、发展魅力、发展活力的现代化产业新区。

       切线、组装、电测试、包装、入库,准备运往北京……三河经济开发区岩峰汽车产业园内,廊坊莱尼线束系统有限公司第二工厂的车间里一片忙碌。作为北京奔驰的重要配件供应商,公司生产的整车线束涵盖了奔驰汽车的大部分车型。落户三河8年,廊坊莱尼生产规模迅速扩至三期,年生产量50万台套,产值实现30亿元,员工4300余人。“等第二、第三工厂产能完全释放出来,还会增加岗位,员工预计超5000人。”该公司项目负责人谷海楠介绍。

       紧邻北京城市副中心,三河市具有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天然优势。该市以科创园集群建设为抓手,全力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形成与副中心产业错位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三河市共培育科创园27个,已建成19个,入驻科技型企业781家,其中65%的企业来自北京。正在加快建设的8个科创园,可再承接北京科技型企业500家以上。


教育 (3).JPG同标共享 缩小公共服务梯度差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10月12日,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和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落成揭牌,推动了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北京潞河中学三河校区总投资8980万元,是一所8轨制的高标准现代化的初级中学,总建筑面积19965.6平方米,共有教学楼两栋,综合楼一栋,多功能厅、图书阅览室、创客教室等高标准专用教室齐全,提供学位2700个,已于今年9月1日正式投用。学校秉承与北京潞河中学总校“同形、同构、同质”的办学目标,力争打造成与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高起点、高质量、高品质的现代化学校。

       北京实验学校三河校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隔河相望,于今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其中小学部6轨制36个教学班1800个学位,中学部12轨制36个教学班1800个学位。

       “京”字号学校在三河落地生根,北京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了三河百姓家门口。近三年来,三河市全面提升办学条件,累计投入资金24.4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33个,累计可增加学位3.5万个。域内所有学校与北京80所学校开展合作对接。累计引进研究生学历高中在编教师204人,中小学、幼儿园聘用制合同教师2216人。在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师生比等指标上,努力缩小与通州的梯度差。

       推动协同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题中应有之义。眼下,三河市全域内教育、交通、医疗等人们最关心的公共服务水平正在加速提升,宜居、完善、便利的生活环境正在加速打造。

       “我们在燕郊居住,北京上班,用的是北京医保。以前生病去北京,跑一趟来回四个多小时,还不一定能挂上号。自从医保可以京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后,我们可以在燕郊看病,还有北京专家在这出诊,非常方便。” 燕达医院京籍患者家属陈能芳说。

       为进一步推进与通州区医保一体化工作,方便群众跨区域就医,三河市医疗保障局与通州区医疗保障局在医保筹资标准、报销比例、总额支付等方面加强统筹,建立起了两地医保政策“互通”、信息共享等机制。

       截至9月底,已有北京市、天津市共191家优质医疗资源开通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直接结算业务。北京市、天津市30家医疗机构纳入三河市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定点范围。三河市37家定点医疗机构均已开通京津冀跨省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权限,门诊直结业务已开通14家。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有效克服了北京、河北两地医保政策差异以及医疗资源空间距离的困难,携手开创了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新局面。

       为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北京标准”的公共服务,三河市深化公共服务领域对接合作,争取三年内实现“京标服务”全覆盖。目前,已运用市场化手段,相继引入北京热力、燃气、环卫、建工、水务、金都园林等6家京企,提高了城乡公共管理与服务水平。


政务 (3).JPG多管齐下 营造发展环境新高地

       “这个自助终端可以提供北京市的公积金、社保、教育等23类179项便民查询、打印等服务。目前,企业、群众已通过自助终端累计办理北京市各类业务3547次。”走进三河市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正向大家展示今年4月部署在此的北京市政务服务便民自助终端。

       三河市行政审批局党组成员冯乐乐介绍,三河市与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大厅均设立“跨省通办”专窗,双方通过对窗口人员进行远程视频指导、互寄审批材料等合作方式,实现专窗办理。三河专窗能按北京市标准办理城市副中心的32项政务服务事项;北京城市副中心专窗能够按照标准办理三河市“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等38项政务服务事项。近年来,三河市在政务服务领域主动对接北京城市副中心,双方携手推出政务服务“跨区通办”、企业登记不见面、工程项目“模拟审批”等改革举措。

       推动协同发展,三河市在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生态环境等领域多面开花,打造发展环境新高地。

       “以前办理这些业务需要开车到燕郊,费时又费力,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办成,节省了不少时间,真是太方便了!”前不久,家住通州的李女士在三河与通州区政务服务大厅工作人员的共同指导下,远程连线登录河北省“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填报信息并完成申报资料上传、网上实名认证和电子签名等,1个小时之内就完成了业务审核工作。

       三河市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在大厅设立企业开办专区,企业登记、印章刻制、发票申领等业务,实行一区受理,即时办结。同时,推广企业开办者通过登录省“企业开办一窗通”平台,进行全程电子化操作,足不出户完成企业设立登记,并通过快递接收营业执照,实现企业开办“零材料”“零见面”“零跑腿”。企业开办全面进入“小时时代”。

       守护碧水蓝天,筑牢首都东部生态屏障。新改扩建的5座河北省内最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京B标准排放;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国考、市考河流断面均达到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水体标准;22平方公里矿山治理全部完成。

       聚焦城乡环境问题短板,对标北京城市副中心标准,也推动北三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行动见到实效。改造提升50个老旧小区102.51万平方米,惠及1.2万户;新建泃河绿地、儿童公园等9个公园;拆除27家违规停车场,重新设立、规划1496个机动车停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