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版:新闻总第249期 >2021-09-29编印

12个组团216条道路得名
城市副中心地名唱响“运河曲”
刊发日期:2021-09-2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地名既是指位的标识,也承载了地域文化。昨天,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地名体系规划(2016年—2035年)》草案已编制完成,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通州区人民政府网站启动为期30天的公示。按照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规范有序的原则,副中心12个组团、216条道路、116座桥梁隧道及18个公园绿地得到命名,听取公众意见。

系统梳理地名资源

副中心是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之区,地名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特色鲜明。地名体系规划的前期工作就是摸排区域的地名资源数量、类型、分布情况和文化特征。编制团队介绍,在全面掌握通州地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已梳理出各个历史时期地名发展情况、地名资源分布形成的历史逻辑,以及不同区域的地名文化特征,结合多种史料详细考证,对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地名、现存地名进行系统分析和整理,为地名体系规划奠定基础。

从整体情况看,此次地名体系规划要素包括片区名称、道路名称、桥梁名称、公园绿地名称,总量362个。其中,12个组团构成12个地名片区,地名体系规划分别给予名称,便于使用;道路名称216个,包括城市干道名称32个、街区道路名称184个,另有部分较小街区道路和留白区道路未纳入此次规划命名范围,给未来发展留下余地;命名桥梁、隧道名称116个,包括跨河桥梁名称114个,隧道名称2个。原有已命名跨河桥梁名称25个,予以保留;命名公园绿地名称18个。

“地名片区命名主要依据地域文化而确定,依据市民认知习惯,首先按照行政区名称命名,如宋庄、潞邑、临河里、张家湾、梨园、通运、召里;其次依据规划功能命名,如行政办公区、文旅区、城市绿心、通州老城;再次依据片区内部主要居住区或自然地理实体命名,如富河。”编制团队介绍。

重点突出文脉特征

通州自古就是运河文化名城。千年的漕运使得该地区拥有了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运河文化也成了标志性的核心文化。地名体系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留住地域文化、留住乡愁。

编制团队表示,此次地名体系规划编制对运河文化尤为关注,对历史上的漕运发展演变、运河河道水系变迁、商品物资流通、迁客行旅往来、区域文化传播等各方面,均加以细致考察,提炼出最具运河文化特征的元素,结合地块文脉特征和规划功能,有机嵌入地名体系规划方案中。

规划重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门制定了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对于重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名坚决予以保护;对于能够彰显地域文化的已消失历史地名,能恢复的尽量予以恢复;对于民间长期传承使用的老地名,充分保护并加以使用,既有文化传承,又能增加地名的指位性,从而方便人民生活。

以通州老城片区为例,对历史地名予以最大可能的保护。例如,老河路因位于原白河故道上而得名,与外河路呼应,体现运河故道之一的白河故道;岳庄路、芦庄路、西马庄路等利用老地名命名,保留乡愁;东水关路、富储路等则体现古城水文化和通州仓储文化。

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既要让历史街区的厚重文化在地名上予以展现,也要让新建城区在地名上彰显时代风采,此次地名体系规划充分展现了副中心古今同辉的人文盛景。

例如,城市绿心片区的彰新路寓意会议中心彰显新气象,因位于张辛庄,取谐音而得名。文盛桥、文旅桥取文化锦绣前程之意,星光桥、日出桥结合环球主题公园命名。梨园主题公园命名体现徽班进京聚集地的历史意义。

地名体系规划涉及面广,从学科层面来说,涉及历史、地理、语言文字、考古、民风民俗等诸多方面;从使用角度来说,涉及企事业、公安、民政、消防、邮政、乡镇街道等各社会层面。地名管理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让地名体系规划更加科学实用,满足社会多层面的需求,本次地名体系规划编制专门聘请涉及地名研究的各方面文史专家,多次研讨、反复论证;同时多次召开部门协调会,征求不同管理部门的意见,持续改进方案。此次通过公示,征求社会大众意见建议,力求使地名体系规划方案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