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247期 >2021-09-27编印

凉水河的变迁
刊发日期:2021-09-2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凉水河畔 (6).jpg自古及今,凉水河都与北运河有着密切关系,如今的凉水河畔风景优美宜居。

4-4.jpg张家湾古城

4-1.jpg凉水河畔


陈喜波

凉水河全长58公里,流域面积629.7平方公里,自古及今,凉水河都与北运河有着密切关系,这条河流一直起着为北运河提供水源的作用,其水源丰沛与否对北运河漕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有着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

如今的凉水河仍是北运河的一条主要支流,源于丰台区后泥洼村,流经丰台区、大兴区、经旧宫于马驹桥西入通州区,经马驹桥镇向东经高古庄,然后折向东北,经新河、北姚园、张家湾折向东南于漷县榆林庄入北运河。不过,虽然今属北运河水系,历史上凉水河也曾是永定河的一支。


汉魏㶟水与潞县

通州南部地区主要位于永定河冲积扇上,历史上受永定河影响最大。永定河古代称㶟水,发源于今山西大同一带,横穿太行山脉,进入北京小平原。

《水经注·㶟水》记载北魏时㶟水(永定河)出山后的流经路线,记载着㶟水当时又称清泉河,当以河水清澈得名。根据常征先生研究,《水经》成书于东汉延熹元年至中平六年之间的31年当中。按照《水经》的记载,东汉末年㶟水流经广阳县、蓟县之北,广阳故城在今房山区的广阳城村,蓟县即后来的前期蓟城。清泉河流经蓟县南,东南流,进入潞县境,河流水势分散,离析成多条细微河流,并与潞水汇合。这是北魏时期的永定河在通州境内的情形。


隋唐永济渠与桑干河

隋炀帝为东征高丽,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形成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五大水系的隋唐大运河,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

永济渠在征伐辽东的几次军事行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唐太宗李世民也利用永济渠征辽东,《旧唐书》记载,贞观年间,唐太宗打算兴兵征辽东,为了运送粮草,太宗以韦挺的父亲在隋朝曾任营州总管,经略高丽有经验,并有相关著述为由,决定由韦挺担任运粮官。贞观十八年秋,韦挺来到幽州,“令燕州司马王安德巡渠通塞。先出幽州库物,市木造船,运米而进,自桑干河下至卢思台,去幽州八百里。逢安德还曰:‘自此之外,漕渠壅塞。’挺以北方寒雪,不可更进,遂下米于台侧贮之,待开岁发春,方事转运,度大兵至,军粮必足,仍驰以闻。”上述记载明确表明永济渠是利用桑干河河道,只是桑干河的具体走向没有详细说明。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认为,永济渠北段自天津经由潞水北上,至武清县西北之旧县村东北,转向西北,再循桑干水直达涿郡蓟城。永济渠利用桑干水一段路线大致沿凉水河东南行,进入通州南部约马驹桥、于家务、永乐店一带进入天津武清境内,沿今凤河路线汇入潞河。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中永济渠路线与谭其骧的观点略同,只是在具体路线上略有偏差,他认为永济渠大约沿凤河东南行至大兴区东南的周营村东行进入通州境,沿通州与廊坊交界北侧一线入武清,再沿凤河进入潞河。

严耕望则认为永济渠自幽州城南东南行,经安次县城东郭外,又东经永清县东境,又东南至淤口关北注入巨马河,合流后向东至独流口。其流程之西北半段(安次以北),利用桑干河河道,东南半段(安次以南),则利用《水经注》所记载的滹沱河枯沟与八丈沟,下巨马河。

史念海认为,“永济渠就循着淇水东北行,到了今河北静海县独流镇折而西北行,于今永清县北合桑干水,再西北达于当时的涿郡,也就是唐时的幽州。”

这几位学者关于永济渠北段的上游河道路线的看法比较一致,即大致沿凉水河一线,但关于永济渠北段的下游河道路线分歧明显。谭其骧和侯仁之认为永济渠下游河道利用潞水,而严耕望和史念海则认为永济渠下游河道自安次、永清下行至淤口。

对此,笔者则认为永济渠从蓟城城南沿着今凉水河东南行,经小红门向北偏离凉水河,然后入通州南境,沿着东石、次渠、水南村北一线,再经行大杜社、南堤寺、德仁务村折而向南,进入廊坊市境,很可能经旧州镇东,东南经码头镇,再向南至霸州信安镇,然后西南至文安,再东南至青县,与南运河相会。由于北京至天津之间地势较陡,河水下泄较快,而运河需要保存一定的水量,才能浮送漕船。金元明清时期,为了确保北运河有足够的水量,在河道治理上,采用了使河道弯曲的办法,降低河流的纵比降,减缓河水流速以保持足够的水位。据此推测,隋唐时期的永济渠为保持河道存有足够的水量,当时也是采用弯曲形状。


元代引浑河济运

辽金以前,永定河及其支流河水清澈,可以进行漕运。金元以后,随着北京成为都城,金元两朝大量砍伐北京西山森林,导致永定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入河,河水日益浑浊。辽金以后,永定河称作卢沟河、浑河,就是因含沙量大的缘故。元代永定河下游一支流入通州南部,《元史·河渠志》说:“浑河,本卢沟水,从大兴县流至东安州、武清县,入漷州界”。元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重开通惠河,为保证水源从浑河、榆河上源引入运河。《元史》记载,至元三十年九月,漕司曾进言说:“通州运粮河全仰白、榆、浑三河之水,合流名曰潞河,舟楫之行有年矣。今岁新开闸河,分引浑、榆二河上源之水”。

这说明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曾引用浑河助运。郭守敬开白浮泉引榆河上源之水,史有确载。但引浑河之水,却无相应史料支撑。值得注意的是,凉水河历史上有“新河”之称,《明史·地理志》漷县条记载:“有漷河,一名新河,东入于白河,即卢沟之下流。”康熙《通州志》也记载有南新河,“在州西南二十里,其上源曰凉水河,自大兴县流入,又东北流至张家湾城南,东北流入白河”。凉水河自南苑至马驹桥,然后东流至高古庄,明显向东北拐弯,在高古庄东北的凉水河北岸有一村曰新河村,其名称颇耐人寻味,当与开挖新河有关。   

另外,京东地区的河流多为西北东南流向,唯有马驹桥以下凉水河却拐向东北,似乎为非自然形成的河道。按该河为明代浑河,即清代凉水河。康熙《通州志》所说南新河即今凉水河通州段,但该书显然认为南新河引自凉水河,从大兴县引入通州至张家湾入运河。根据上述历史记载、现状地名以及河道情形判断,此河当为元代引用浑河水济运的河道。


明代的浑河

明初的《顺天府志》记载:“桑干河,旧名㶟河,今俗呼浑河,又名卢沟,一名小黄河,以其浊流故也。其源出大同府马邑县桑干山,经太行诸山间,由旧奉圣州二百余里入宛平县境,出卢沟桥下,东南至看丹口,冲决漫散,遂分而为三:其一分流往东南,从大兴县界至漷州北乡新河店,有东北流达于通州高丽庄,入白潞河;其一东南流经大兴县境清润店,过东安县,今已淤塞;其一过良乡县、固安、东安、永清等县入霸州,汇于淀泊,出武清县南入于小直沽,与白潞河合流,入于海。”

这说明至少明初,永定河在看丹口附近分成三支,一支东北流入通州入运河,一支流经凤河一线,一支大约沿今永定河一线流至天津。当时中支已经淤塞,至明万历年间永定河已经分为两支,这在万历《顺天府志》有明确记载:“浑河,固安县西二十里,乃黄河伏流至桑干山发源,东经上谷及蔚州黑龙潭,奔流澎湃,势如殷雷,东经土木,复折而南,入太行山,经宛平入卢沟水,至看丹口分而为二:其一至通州入白河,其一至小直沽与卫河合流入海”。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漷河在县西,一名新河,自卢沟河分流至县界析而为三:其正河为漷河,东入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南流入武清县界;其一为黄沤河,东注马家庄之飞放泊,各去县十里”。  

明嘉靖《通州志略》记载:“浑河,在州城南,源出西北桑乾山,流经卢沟桥,下至看丹口分为二派,其一流至州南高丽庄,入潞河,今张家湾入潞之处,名浑河嘴是也。”

从以上记载来看,元明时期,永定河一直是分流状态,凉水河就是永定河派分出来的一个支流,在元明时代称浑河。其流向自马驹桥向东经高古庄然后经新河、南北火垡之间,仓头、南北姚园之间,经齐善庄至张家湾入北运河。

明代浑河自高古庄东北流至张家湾城南汇入北运河,北运河当时叫作白河,汇流以后的以下河段民间又称作“泗河”,《长安客话》有相应记载:泗河,在漷县东四里,即运河也。四水会流,故名泗河。一发源自塞外,东流经密云,与潮河川合流,注通州城东北入白河,即通州潞河也,一自塞外西流入白羊口,经榆河下流沙河,由顺义南界至通州城东北入白河,即通州富河也。一发源于昌平白浮村神山泉,出西南汇为西湖,东入都城积水潭,入宫墙太液池,南至玉河桥,由东南大通桥迄东入庆丰等闸,即通会河,入白河。一自都城左安门外草桥流入南海子,东出宏仁桥,由水南新河至张家湾板桥入白河,总名运河。凡江南粮运自是达于京仓。河岸俱白沙,不生寸草,故亦名白河。

上述文字中描述了泗河的名称来源、位置及构成泗河的四条河流名称。今漷县镇以东的一段河道历史上被称作泗河,这是由潮白河、温榆河(明代称富河)、通惠河、浑河(凉水河)四条大河汇流而形成。这四条河流中,潮白河在通州城北与富河汇流合为白河(潞河),通惠河自京城东流至张家湾入白河(潞河),浑河(凉水河)在张家湾板桥入白河。张家湾板桥即今通运桥,当时还是木桥,万历三十三年十月才建石桥。


浑河清代改称凉水河

清代以后,浑河改称凉水河,依旧在张家湾入北运河。

嘉庆十三年北运河从小圣庙附近改道东移,凉水河自张家湾以下沿潞河故道东延,经由何各庄、烧酒巷、里二泗,贾各庄、上家店南东南流至姚辛庄入北运河,地名盐河口。张家湾历来是北京地区食盐批发之地,嘉庆年间北运河改道以后,盐船依旧至张家湾交卸食盐,故自张家湾至盐河口这一段河道依旧承担盐运,故这一段又叫作小盐河。民国元年,为防止运河水涨时河水外溢,遂疏浚运河,堵闭苏庄北的鲇鱼沟。同时为了避免运河之水溢入凉水河,又将盐河口堵闭,凉水河于是不能泄入北运河,遂经烧酒巷村西导入港沟河,经港沟河下注。

凉水河历史上一直起着为北运河提供水源的作用,其水源丰沛与否对北运河漕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清雍正四年,怡贤亲王允祥治理京东水利,为解决京东通州、武清、安次一带沥水,决定开挖凉水新河,从高古庄开河,经堰上、小杜社、东马各庄、于家务、果村、王各庄、富各庄、南堤寺、小南地、德仁务、半截河、兴隆庄出通州境至武清侯上村,导水入凤河。凉水新河修建成以后,京东一带沥水得以疏洩,农田水利大兴。但是,开凉水新河后,水势分洩,入运河水量减少,致使运河航运用水不足,河道浅涩,影响漕运。为了保证漕运用水,清廷遂堵闭高古庄引水闸,凉水新河遂废弃。《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卷》记载:“后因运河病浅,仍自高各庄截归张家湾,而新河遂废。”民国时期,通县南部的凉水新河河道还在,春夏水涨之际,凉水河中溢出之水经由凉水新河河道排水,俗名小沙河。

新中国成立前,凉水河河道年久失修,堤防残破,水南村至新河村河段芦苇丛生,荆棘满坡,河道淤积严重,每到汛期,行洪不畅,河水漫溢,两岸人民饱受其苦。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通县地区各个河流均得到治理。1955年和1961年,通县两次大规模疏浚凉水河河道,加宽加深,改建阻水建筑物,使凉水河改道由榆林庄入北运河。

在治理凉水河工程中,因河道调整,张家湾附近的河道水系出现较大变化。凉水河河道原来经马营、宽街向北直接到立禅庵村东,然后沿着张家湾古城南侧向东经张家湾通运桥,约在张家湾古城东南入北运河。北运河改道后,凉水河注入小盐河。

1955年春,河北省政府通县专区组织施工疏挖治理凉水河,裁去弯道,调直展扩河道,将凉水河下游河道自宽街村东拐弯,经张家湾镇村(长店)南的旧有沟渠,向东流向瓜厂村,从瓜厂村北进入港沟河,同时将港沟河张家湾至许各庄段作为凉水河下段治理,凉水河河道沿着港沟河河道向东南延伸,于榆林庄入北运河。港沟河的起点南移至许各庄。凉水河新河道脱离了经张家湾城南的老河道后,原来作为凉水河支流的萧太后河遂沿原凉水河下游河道东延,穿过通运桥,在桥东与玉带河汇流,进入凉水河。今人已经不知道凉水河和萧太后河变迁关系,张家湾城南的通运桥渐被称为萧太后河桥。

(作者为北京物资学院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感谢通州区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支持)

(摄影 党维婷 部分图片由马驹桥镇党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