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关一文
河北保定紧邻北京、环抱雄安,区位优势明显。“十四五”时期,保定将更好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通过推动协同创新一体化、产业联动一体化、生态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融合一体化、营商环境一体化和社会治理一体化,把保定打造成为与京津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环京津核心功能区发展排头兵。
产业联动强链延链补链
去年以来,335家央企和在京知名企业与保定市共谋合作,推进保定与北京产业链精准对接,“北京研发设计、保定产业化制造”的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截至2021年6月底,保定市累计与京津合作项目达591项,总投资8272.61亿元,保定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数量显著增加。中船重工、五矿集团、金隅集团、京东集团、北京联东集团等一批央企、京企及大型民企与保定开展合作。河北京车、京能热电联产一期、河北高碑店新发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中央广电总台涿州文化产业综合、阿里巴巴云计算中心、中船重工涿州海洋装备园等项目建设速度加快。尤其是总投资45亿元的河北京车项目,仅用两年半时间成为“京冀合作新典范”。
此外,保定市打造了保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河北涞水经济开发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7个省级重点承接平台,承接方向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商贸物流等领域,截至目前共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项目150个,占全市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项目34%。
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保定市精准对接北京优质医疗、教育、康养资源,加快提升全市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
实施以引进“名医(名科)、名医院、名诊所”为重点的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通过医院托管、联合建院、设立分院等方式,引入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目前,保定市有105家医疗卫生机构与北京(天津)65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对接。
2015年,保定市儿童医院被北京儿童医院托管。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首家推行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的医院,5年来门诊和手术人次分别增长2.4倍和2.87倍。保定市儿童医院、第一中医院分别与北京儿童医院、广安门医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区域医疗中心。
依托区位优势,保定市委书记党晓龙提出在保定高铁车站片区建设国际医疗基地,将其打造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重要医疗功能区和世界级肿瘤治疗康复康养目的地,疏解北京就医压力。目前该项目的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已基本编制完成,正启动起步区7500亩土地征收工作,储备首批入园项目31个。
保定市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教育联盟”,引入京津中小学素质教育办学理念,与清华附中、人大附中、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八一学校集团等多所名校开展实质对接合作,京保两地联合实施了北京市“老校长下乡”、对口帮扶支教等108项协作项目。
实现交通领域率先突破
协同发展、交通先行。保定将推进京津保交通一体化作为协同发展工作率先突破的重中之重。保定至北京已形成京昆、京港澳、大广三条路的交通大通道,国省干线多处对接北京的交通“大动脉”和“毛细血管”的“梗阻”已打通,保津城际铁路建成通车,太行山高速西阜段、涞曲段,津石高速、京雄高速、荣乌新线建成通车。打通京保间G230京冀界至码头段断头路,保障雄安新区建设的安大、容易两条建材通道今年5月建成通车。开通涿州、涞水至北京多条公交路线,极大方便两地居民工作出行。积极谋划推进雄忻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重大铁路项目,Rl线延伸至保定东站项目已开工建设,“米字型”区域综合铁路枢纽格局初步形成。
强化科创成果孵化转化
围绕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保定市全面加强区域产学研对接合作。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技成果在保定落地转化,组建了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应急产业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保定市与中科院古脊椎所签署合作协议,加快推进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深化自然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搭建社会教育的重要平台。
石保廊全创改试验区顺利推进,保定市中关村创新中心入驻4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国农大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作物分子育种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落户保定。
发挥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出台《关于吸引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到保定转化孵化工作方案》,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果转化的首选承接地,形成“北京研发、保定转化、服务首都、联动雄安”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