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关一文 刘薇
1至7月新设企业户数位列全市第二;一大批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企业加速汇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上周五,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成果专题发布会上,通州区委副书记刘东伟等介绍了一年来“两区”建设成果,晒出“两区”建设亮眼成绩单。
1至7月通州区新设企业13213家
刘东伟介绍,作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唯一的先导区和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州区“两区”建设聚焦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城市规划、文创设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等领域,探索改革创新,强化服务功能和保障体系,展现出开放发展、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2021年初公布的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将实现8000亿元投资落地,平均每年上千亿的投资,将为各类企业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商业机会。一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蓬勃发展。市场热度持续升温。1至7月,通州区新设市场主体13304家,同比增长42.74%,其中新设企业13213家,在全市排名第二;金融服务业态日趋完备,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企业加速集聚,总部企业、文化科技产业不断集聚。外商投资稳中向好。1至7月,全区合同利用外资26267.3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7675.65万美元。消费市场加快复苏。加快副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印发《2021年通州区促进商品消费增长工作措施》,1至6月,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2亿元,同比增长15.4%
刘东伟表示,通州正在通过布局金融服务业态快速改变外界的刻板印象,一大批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企业正在向这片热土汇集:2021年5月,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PWC)成功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6月,北京银保监局批准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在城市副中心开业,这也是我国第一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同期,坐拥A股千亿市值新能源上市公司的三峡集团,已经携旗下十五家子公司入驻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绿色金融方面,中美绿色基金、三峡清洁能源公司、北创低碳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等企业先后引入,北京银行、中国银行也先后在副中心设立全市首家、第二家“绿色金融”专营支行;全球金融市场数据及基础设施领域,路孚特中国总部落地副中心;金融人才方面,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正式启动……“正是副中心在‘两区’建设中创造出的营商环境,吸引我们落户北京。我们对在副中心发展业务充满信心。”上田八木中国区负责人黄洪评价道。
创新制定三项专题实施方案
刘东伟介绍,“两区”建设以来,通州区强化副中心意识,从“领域+区域+要素”三个维度,构建立体化工作格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形成“1+8+58”组织格局(即1个办公室、8个协调工作组、58家成员单位)。8个协调工作组细化年度工作任务,有效推进工作。
金融及高端产业协调工作组聚焦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领域加大政策机制创新力度,推动金融项目落地;科技创新协调工作组积极推进科创载体空间释放,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及应用场景布局;文化旅游协调工作组精准对接文旅资源,积极推动国际性文娱演出落地;营商环境优化协调工作组持续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京津冀协同创新;片区建设提升协调工作组统筹推进区域规划建设、环境提升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运营;招商引资协调工作组借力金融合作招商专班,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取得一定成效;人才领域协调工作组强化干部人才支撑,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宣传协调工作组构建媒体宣传矩阵,积极传播副中心“两区”之声。以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重点示范区和功能区为高水平开放核心承载区,深化“产业开放+园区开放”模式改革创新。突出副中心特色,聚焦绿色金融、城市科技与文创设计、京津冀协同发展三个方向,制定绿色金融、张家湾设计小镇、京津冀协同发展三项专题实施方案。
城市副中心“两区”入库项目184个
“两区”建设以来,通州区加强创新力度,从“政策+项目+机制”三个维度,构建创新体系。出台自贸试验区实施方案,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建设目标、时间表和任务图,借“两区”政策双轮驱动,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扩展国际视野、勇于创新实践,积极研究争取含金量高的政策先行先试,推出一批国家和首都战略需要、带动性强、自身禀赋好的创新制度。在绿色发展方面,编制《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建设实施方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副中心方案,加快构建“碳交易、自愿减排、绿证交易”绿色金融基础市场。
在京津冀协同改革方面,以通州与北三县联动为抓手,推动跨区域产业合作、构建跨区域联动机制,打造京津冀区域对外开放窗口。持续强化“三单管理”,梳理产业政策15项、重点产业空间资源199项、目标企业30家。“两区”入库项目184个,其中,外资45个、内资139个,已落地59个、在推125个。
同时,聚焦境外、京外开展招商引资,组建了区级“政府部门+咨询机构”国际化招商专班,由区政府特聘专家牵头,借助国际咨询机构关系网络和知识库,建设高水平招商和产业服务队伍。创新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招商引资方式,开展多场线上招商会,邀请中外企业、机构走进城市副中心,同时也赴上海、深圳、合肥等地举办招商推介会,打造城市副中心开放发展新名片。此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招商团队在全市率先上线了“开放通州”中英文招商网站,还结合疫情期间的复工实际进行了“3场线下招商活动”+“6场线上招商会”。
下一步,通州区还将设立一个定位于城市副中心战略咨询机构和战略资源交互平台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顾问委员会”,预计由政策战略专家、行业领军人才、高校及研究机构资深学者等各领域专业人士组成,从而更好地集思广益,为副中心吸引服务企业、建设美好宜居城市建言献策。
此外,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汤一原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透露,通州拟于9月6日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举办“千年之城,开放新篇”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活动,届时将有更多与重点企业的合作揭晓。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两区”建设是发力点、重头戏。下一步,通州区将继续深化“两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数字经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子”联动,一体推进,争取形成叠加效应。
【“两区”发力】
一年来,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亮点频出。记者带您一一了解各落地项目和为“两区”保驾护航的各类措施实施情况。
亮点一 运河金融城稳步崛起
“通州自古以来就是路通天下、漕运通济的京畿重镇。可以说,其开放包容的历史气质预设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时代定位。”运河商务区管委会主任林正航介绍,“两区”政策叠加下的通州,无疑迎来了自大运河漕运通航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
运河商务区1379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相当于3个上海陆家嘴;2024年底通车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是连接北京两个机场唯一的轨道交通节点,到首都国际机场15分钟、大兴国际机场35分钟、河北雄安新区1小时;“五河交汇”的优美环境,是北京流域面积最广的城区、北方不可多得的内陆水城,深厚的历史底蕴、便利的交通体系、浓厚的商业氛围、优美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理念,都在助推一座运河金融城的稳步崛起。
亮点二 北京国际设计周永久会址预计10月外立面亮相
“张家湾设计小镇将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永久举办地和主要会场,”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余龙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约1.8万平方米。筹建过程中,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亲自操刀,按照“尊重历史、延续肌理”的理念进行设计,通过新旧建筑融合的改造方式,将北泡老厂房变为了副中心设计、创新产业集聚的承载空间。
项目遵循设计小镇“毯式街区”的建设理念,结合整个小镇的绿化系统,进行绿色融合和空间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原北泡轻钢厂区的植被种类较为丰富,包括国槐、白杨、四季青、果树等,如今这些树木均被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栽种更多乔木,让建筑融于绿韵。另外,还首次引入了融合5G新基建、物联网、BIM协同等技术的“智能建造平台”,实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数字化管理。
目前项目已完成主体钢结构施工,正在进行幕墙龙骨安装,预计10月份实现外立面亮相。未来这里将成为集设计前沿信息发布、文化活动举办、功能性办公、展示交易于一体的设计小镇新地标。
亮点三 创新政策助企业加速落户
要想让副中心“高端金融”+“创意设计”的宏伟愿景得以落地,关键在于政策。区金融办副主任孙国卓说,通州区与市金融监管局在5月联合印发了《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措施》,在金融机构开办费补贴、人才落户支持、人才奖励、购租房补贴等方面给予金融机构落户副中心更有力的支持。而类似这样企业可感知的扶持政策,在城市副中心还有不少。
“两区”建设以来,城市副中心推动赋权下放,创新管理模式,提升服务水平,以“放管服”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0年,市政府集中赋予副中心管委会30项职权,真正实现“副中心的事副中心办”。2021年,积极对接市级相关部门申请外国人签证证件受理等权限下放。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降低企业开办运营成本,2020年,“新建楼宇项目住所证明新方式”制度创新举措成功入选商务部印发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第三批7个最佳实践案例,向全国复制推广;2021年,围绕知识产权、登记注册、监管执法等重点工作,优化服务保障措施和营商环境,全市率先试行网上“证照联办”,发出全市首张“一照含证”营业执照。深化法治环境建设,聚焦诉讼服务升级,建设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海关监管体系;完善包容审慎监管工作措施,探索引入“沙盒监管”模式,探索实施智能非接触监管。
此外,完善企业从登记注册到项目落地及产业政策全流程服务,建设国际化一站式服务中心,重点开展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核发“两证联办”“外埠人员工作居住证”“外资企业投诉服务”等相关事项办理服务;建立咨询导税服务体系,推行“国际税收业务套餐”,实现跨境业务网上办理;推进境内机构外籍员工薪酬结售汇便利化服务;深化“服务管家”机制,为重点企业定制个性化、一对一“服务包”,如为三峡集团提供公寓、班车等保障,积极协调绿交所落户政策及住房需求,为上田八木对接日常出行服务等。
亮点四 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孙国卓介绍,通州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推动中际联合、三峡新能源首发上市。其中,三峡新能源首发募集资金227.13亿元,首日市值突破千亿元,成为A股市值最高的新能源上市公司。同时,加强银政绿色合作,与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开展绿色金融战略合作,支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前7月,全区共办理绿色信贷113笔,贷款余额达129亿元。
加强绿色金融标准研究。支持路孚特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加强ESG标准研究,开展对绿色信用评级评估标准、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的研究工作。
今年8月,北京绿色交易所参与起草的两项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已由人民银行发布。加强绿色金融融资对接和交流合作。2021年5月城市副中心成功举办了首届金融支持绿色科技年会,近百家机构围绕“30·60目标引领下的绿色科技创新”进行深入研讨,未来将建立金融资源服务绿色科技、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生态治理等领域的常态化对接机制。
亮点五 副中心品牌“多点开花”
今年上半年,城市副中心首届全程马拉松比赛“绿色开跑”,首届“新区汇——城市新区国际传播与品牌发展论坛”共话新区建设,国际范儿十足的台湖爵士音乐节新潮亮相……搭载“两区”建设的顺风车,城市副中心在财富管理、协同发展、文化艺术、体育赛事等领域“多点开花”,打造“副中心品牌”。
通州区还探索国际化、市场化用人机制,在现有“两区”组织架构基础上,成立运河商务区产业发展服务公司,招募哥伦比亚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具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实习生。在加强副中心品牌建设方面,除了举办一系列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论坛活动外,还聚焦城市副中心开放成果,打造以“千年之城,开放新篇”为主题的城市副中心“两区”建设展,借助国家大剧院演艺资源,举办台湖国际舞美论坛,打造“台湖演艺艺术周”“台湖爵士音乐节”等文化艺术品牌。同时,深化对外交流,联合京、津、冀、鲁、皖、浙、豫、苏等8省市大运河沿线近30个城市的广播频率发起成立“大运河城市广播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