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221期 >2021-08-20编印

“硬约束”“软引导”
富各庄村垃圾分类有妙招
刊发日期:2021-08-20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2.JPG

垃圾分类红黑榜激励着村民更好地做好垃圾分类工作。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讯(记者 金耀飞)设立垃圾分类红黑榜,周周比、月月评,对分类正确率100%的奖励流动红旗,发放生活用品等小礼物,对分类不到位的“贴条”、督促整改;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明确奖惩措施,使得“垃圾要分类”成为一种公约、一种习惯、一种共识。靠着“硬约束”和“软引导”的推动,通州区于家务乡富各庄村垃圾分类户达到100%,垃圾分类正确率超过90%,今年还荣获了北京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称号。

富各庄村地处于家务乡南部,人口不足700人,是一个典型的小村。随着去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富各庄村坚持党建引领,集合村里、街巷、家庭、党员、村民代表、村保洁人员等力量,号召大家一起参与。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富各庄村党支部书记周克亮坦言,村民们多年的生活习惯很难靠一天两天就能改变,怎么办?搞好宣传是第一步。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的第四天,富各庄村就启动垃圾分类动员会并印制宣传单上门宣传。同时,利用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升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思想认识。“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活动,每周六组织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入户指导工作。”周克亮回忆说。

同年7月,于家务乡首个生活垃圾分类专题宣传教育综合性场所——富各庄村垃圾分类科普体验馆开馆迎客。

坐落在村委会院内的科普体验馆内设五大功能区,有知识学习区、模拟体验区、答题互动区、多媒体互动区、废品再利用展示区。“原来垃圾分类有这么多学问。”一时间,科普体验馆成了村民们的“网红打卡地”,大家在娱乐中明白了垃圾分类的意义,掌握了如何正确分类。

于家务乡各小学还时不时到科普体验馆进行体验式教学。废旧材料在孩子们的手下化身小吉他、小草帽、工程车……小学生们在体验手工快乐的同时,也将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理念内化于心。

“红黑榜的设立对村民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行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周克亮指着村口一人高的牌子说。

为提高垃圾分类正确率,富各庄村在村里10条街都设立了垃圾分类红黑榜,户户在榜、周周检查,分类正确的贴上红色五角星,不正确的贴上黑色的。

“农村是熟人社会,大家都不想丢了这个面子。”村民张志申说,垃圾分类是好事,倒垃圾时按类投放就行,用不了几分钟,现在大家都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张志申告诉记者,只要把垃圾分类投放在自家门口的垃圾桶内,每天上午都有环卫工人上门收集,环境好了,大家伙儿都高兴。

除了“硬约束”,还有“软引导”。为了更好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富各庄村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人人都有“信用积分”,“积分”直接挂钩村民福利待遇,对做得好的家庭进行物质奖励。

垃圾分类工作渐入佳境,可新问题随之而来:分类后的垃圾怎么处理呢?

“垃圾分类后有机垃圾产生量很大,有的村庄不能及时拉运,出现了堆积情况。”周克亮说,这些垃圾不仅影响景观,也容易产生气味污染环境和传播病菌,危害村民健康。怎么才能给这些垃圾找个去处呢?

“要是有办法,既能让有机垃圾不出村,不增加拉运和集中处理费用,又能生成有机肥料循环利用,你愿不愿意干?”在一次入村调研中,通州区政协委员、阳光盛景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民的点子,让周克亮眼睛一亮。

说干就干,由阳光盛景在富各庄村北投建有机资源生态站,更好地示范推广生物发酵垃圾处理技术。

如今,随着有机资源生态站建成运转,富各庄村的杂草、秸秆、厨余等垃圾找到了“家”。

“这可是个宝贝,‘吞’进去这么多垃圾,全给‘消化’成有机肥料了!”周克亮说,垃圾摇身一变成了肥料,村民们种点菜、养个花都有了“帮手”。

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由垃圾分类入手,从垃圾处理切入,富各庄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不断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