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219期 >2021-08-18编印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结核病防治事业
“通州榜样”马 玙 荣登“北京榜样”周榜
刊发日期:2021-08-18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讯(记者 刘薇)在结核病临床与科研教学岗位上奋斗66年;听诊前先捂热听诊器、亲自去CT室查看影像……年近90岁的马玙,在疫情中依然坚持出诊,是患者眼中可亲可敬的“马老太太”,漫长的从医生涯中,她始终奋战在结核病防治一线。日前,“通州榜样”马玙荣登“2021北京榜样”八月第三周周榜。

       马玙出生于1932年,小时候,看到百姓贫病交加看不起病,她就立志要当医生。1955年,毕业后的马玙来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成为一名医生。“在那缺衣少粮的年代,我们一天到晚吃窝头,设备老旧、药品短缺更是常有的事,条件艰苦,但我从没想过改行。”马玙回忆说。那时候交通不便,下村做筛查,她和同事们背着X光机常常要跋山涉水才能到村里。

       结核病患者中很多人家境贫寒,马玙就想方设法让他们少花钱,尽可能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给农民看病时,碰到家庭困难拿不出医药费的,她就自己垫上。当时,马玙的工资是56元,她每个月都拿出一部分钱给病人垫付医药费。“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尽己所能,为民解疾。”带着这样关爱患者的执念,马玙走过了66年,很多患者成为了她的朋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年近90岁的马玙一直坚持出诊。为了尽快作出准确诊断,她常常亲自到CT室查看电子影像,及时给患者打电话告知病情,让患者安心。她说:“医生最大的敌人是冷漠,最有效的处方是爱。医生的一点点关爱,就可能改变患者的一生;医生一个小小的亲近动作,都可能在患者心里播撒一片阳光。”

       从医半个多世纪,马玙每天坚持学习,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130余篇,参加了17部专著相关篇章的撰写工作,主编了《实用肺癌防治指南》《结核病》等书籍。1990年以来,她在结核病的分子生物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获得北京市科委、北京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8项。多年来,马玙还培养了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10名,很多学生已经成为全国各大医院结核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