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版:要闻总第217期 >2021-08-16编印

农业“芯片”卡脖子技术在这里突破
刊发日期:2021-08-1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1-1.jpg

将于年内投用的国际种业研发中心可为园区提供科研办公、检验检测、会议展览等服务。记者 常鸣/摄

本报记者 金耀飞

国际首创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百余个,累计推广超3亿亩;西瓜、白菜等果蔬新品种成为国内第一大品种……北京汇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种业科研“国家队”,而“种业硅谷”就在通州区于家务乡。坐落在于家务乡的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多年来通过引导科技、产业等要素加速集聚,种业高精尖集群态势初显,瞄准“卡脖子”技术取得一系列突破。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4月初,北京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其中,明确提出聚力打造“种业之都”,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

其实,早在10年前,一片孕育希望的“种业硅谷”就已经落户在北京东部,生根破土。2011年,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成立了。截至目前,该园区已累计引入中国农大、北京农林科学院等4家高校院所和法国利马格兰等60余家企业,建立15个农业科技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培育孵化十余家科技型企业,其中澳佳生态等企业成功上市。

10年来,这块土地上,科技探索之路没有一天停歇,每天都在上演着神奇的“种业奇迹”。

在于家务乡的西垡村,有一片近300亩的麦子地,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位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的试验基地,该基地集新品种选育、示范及亲本繁殖于一体,著名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的部分研发工作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杂交小麦应用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大幅度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首选途径,更是国际农业高技术种业竞争的焦点。

如今,中国二系杂交小麦作为我国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正快速走向大面积生产。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创制的京麦系列杂交小麦正大规模推广应用。而这一国际领先技术的试验田,就位于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

“与常规育种相比,杂交小麦具有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显著特点,大面积应用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昌平告诉记者。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赵昌平等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现象并找到相关材料,历时二十余年探索,在国际上首创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攻克了杂交小麦的世界科学难题。中国二系杂交小麦体系的创立,也被认为是我国农业科技中继杂交水稻之后又一重大原创性成果。

此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陆续审定了京麦9号、京麦179、京麦21等一批丰产稳产性好、耐瘠薄土地、抗旱节水能力突出的北京杂交小麦品种。“实践表明,北京杂交小麦综合优势明显,与常规小麦相比,可增产20%以上,节水50%以上。”赵昌平介绍。初步统计,“十三五”以来,北京杂交小麦在北方麦区应用面积达到30万亩/年以上。

近几年,依托通州国际种业园试验基地开展的杂交小麦品比测试、亲本种子繁殖等工作,已育成京麦9号、京麦179、京麦21、京麦22等多个杂交小麦新品种,有力推动二系杂交小麦的快速推广应用。

玉米作为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农业科学家们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已育成京科系列玉米新品种百余个。其中,“京科968”推广种植超过1亿亩,全国年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超过2000万亩,增产粮食100多亿公斤,是我国当前推广面积最大的玉米主导品种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被誉为“我国近十年来作物育种的标志性成果、可与国外抗衡的品种”。

“不仅仅是粮食,园区内培育的系列蔬菜新品种为阻击跨国公司对国内蔬菜种业的冲击,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平台公司总经理王铭堂透露,诞生在该园区的“京秋3号”成为秋白菜育种的标杆品种,“京春娃”打破跨国公司对春白菜的长期垄断,“京欣”“华欣”“京美”系列品种支撑了北方保护地西瓜两次品种更新,“京葫36”西胡芦新品种打破跨国公司对温室西葫芦品种的长期垄断……

“种业硅谷”正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强化科技创新,瞄准“卡脖子”技术,打破一道道技术难关。

建成10年的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正加速集聚育种界顶尖科研和企业力量。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内,航天育种企业、花卉研究基地、蔬菜技术研究中心等星罗棋布,“国家种业硅谷”“科技农业小镇”等标识随处可见。

漫步其中,航天育种科技园的太空番茄一串串像是“葡萄”;太空辣椒比黄瓜还长,果实拖到了地面;工厂化育苗温室里,手拿遥控器的工人可以轻松进行自动喷淋装置的移动……最吸引人的还是高通量分子育种实验室,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检测数以万计的农作物DNA。

梦幻般的新科技,在这里不断呈现,高端人才也在不断汇聚。截至目前,该园区引进硕士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近200人,博士以上80人。王铭堂介绍,该园区目前提供基础服务、高端科技物业服务、高水平共性技术服务、高效率种业技术成果转移服务、高质量创新创业服务等五大服务,打造综合性农业科技服务平台。“孵化器育出‘金凤凰’。”王铭堂表示,目前该园区已培育孵化澳佳生态、方圆平安、神舟绿鹏等科技型企业十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