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文化总第212期 >2021-08-09编印

马克思主义在通州的早期传播(上)
刊发日期:2021-08-09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列宁宣布苏维埃政权成立(油画,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4-4.jpg李大钊(1889—192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传播第一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4-2.jpg杨钟健先生工作照。

4-3.jpg杨钟健通县讲演组报告。

作者:杨家毅

通州为北京东部门户,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思想文化交流会通之地,在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杨钟健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通州。马克思主义在通州的早期传播,既具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共性特征,更有自身的一些独特之处。归纳起来,有三个显著特点:知识精英引领与大众积极参与相结合;国际化特色与本土实际相结合;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斗争相结合。

1917年10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对在黑暗中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人来说,就像一盏明灯,让大家看到了方向和出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馆长)李大钊同志等人为代表,开始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在北京东部的通州,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地区,并呈现出几个特征。

一、知识精英引领与大众积极参与相结合

为了向广大劳苦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3月23日,在李大钊同志的指导下,廖书仓、邓中夏、罗家伦、康白情、许德珩等北京大学学生创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以“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之自觉心”为宗旨,以“教育普及”与“平等”为目标,征求志同道合、有热情的同学加入,共同致力于平民教育的推行。讲演团利用演讲、出版等形式,普及平民教育,宣传科学知识。

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后不到两个月,“五四运动”爆发。位于通县的协和书院和通县师范学校等学校师生,还有一些通县的青年知识分子,都积极参加了这个运动。协和书院的刘士钊、张春和、李友真等人,组织了若干个十人团,深入到通县城内的学校、工厂、街道和张家湾、燕郊等集镇,宣传“俄国革命”、“反对各帝国主义巴黎分赃会”,给老百姓讲解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就要学习俄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通州的学生运动引起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注意,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杨钟健为代表,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点放在了通县。

杨钟健,陕西华县(今渭南市华州区)人,1897年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杨松轩是关中学派传人、中国同盟会会员、爱国教育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在少年时代就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1917年,杨钟健考入北京大学后不久,即加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开始与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交往。在新文化思潮影响下,他热爱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参与组织起陕西省旅京学生联合会。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他参加了天安门游行大会,参与火烧赵家楼,回校后听说有几十名学生被捕,立即参加讲演队,到街上发表激昂慷慨的演说。

1919年6月,杨钟健参加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逐渐成长为讲演团的骨干分子。翌年3月,杨钟健与邓中夏一起,当选为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总务干事,经常深入北京市内和通县、长辛店等地,进行宣传工作。同年10月,杨钟健与陕籍北大同学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刘含初等创办《共进》半月刊,并任该刊主编。该刊经常选登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和陕籍共产党人刘天章、魏野畴、李子洲、武止戈等人的文章,成为陕西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刊物。陕西地区一大批进步青年,如后来成为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的习仲勋,在这个时候受到《共进》杂志影响,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1921年,经邓中夏介绍,杨钟健加入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学术性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并连任两届执行部主任。他就任执行部主任后不久,主动联系远在湖南长沙文化书社工作的青年毛泽东,并督促他填补入会志愿书。1922年6月,杨钟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3年7月,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不久,在老师李四光先生的建议下,杨钟健赴德留学,在慕尼黑大学学习古脊椎动物学。此后,杨钟健终身从事地质学事业,成为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杨钟健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为马克思主义传入通县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20年3月,杨钟健当选为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总务干事后,坚持在城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将重点转向了北京四郊地区。当时所谓“平民”,主要是指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他平民,所以讲演团的活动最初局限于北京城内。开始他们是在街头或者庙会不定期进行讲演。从“五四运动”时起,与京师学务局商定,“就该局所开十讲演所中,择地点相当者四所”,每逢星期日按规定时间于东、南、西、北四城讲演所讲演。但是,北京政府的军警驱散他们,地方反动武装干涉他们,京师学务局还不时限制讲演地点和时间。在3月召开的讲演团第三次常务会作出决定:“除城市讲演之外, 并注重乡村讲演、工场讲演。” 根据这项决定, 从4月放春假时起,讲演团开始到京郊芦沟桥、丰台、长辛店、赵辛店、海甸、罗道庄、通县等处进行“农村讲演”。

为了推动在通县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杨钟健和同事们一起研究了八项办法,并亲自担任通县讲演组书记。在杨钟健的率领下,1920年4月6日,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的朱自清、田奇隽、汤炳荣、熊卫邦、周长宪、戴朝震、陈兴霜等一批有革命理想的青年人出现在通县的大街上。他们分两组,在通县城里的闸桥、万寿宫等人员密集的地方分头发表了“中华民国、皇帝与总统”、“破除迷信”、“靠自己”、“平等与自由”等内容的演说。他们向老百姓宣讲,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又来了个袁世凯专制,军阀统治换汤不换药。要争得平等与自由,还要继续革命,要像俄国那样彻底革命。

平民教育讲演团以“平民”为目标,所以在设置讲演题目,宣讲马克思主义时注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而且结合当时的时事热点,进行宣讲,让老百姓觉得马克思主义与自己息息相关。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通县的演讲引起广大群众,尤其是身处社会底层群众的强烈反响。在杨钟健和朱自清共同署名的《通县讲演组报告》中,他们说:“在该地最热闹之地讲演……计此行讲六次,听讲人总数500人左右,结果甚为满意。”

实际上,平民教育讲演团在通县的潞河中学、通县师范等学校的青年师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京兆通县师范学生魏恩铸就听过通县讲演组的演讲,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1921年秋,魏恩铸师范毕业后,在师范附小任教,利用课堂宣传马克思主义。他本人成为通县历史上第一个共产党员,而且不少学生受到他的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北京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团体和共产党组织与通县的工人农民建立了联系,并多次派人来通县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1925年6月中旬,他们发动学校师生、工人、农民上街集会游行,声援上海发起的“五卅运动”。这次集会游行由通县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师杨秀峰同志组织发起。潞河中学、男师、女师、女中推选代表在集会上演讲,声讨日、英帝国主义屠杀工人的罪行。这次集会号召全县人民抵制洋货,高喊口号:“打倒帝国主义!“抗议卖国政府!”会后学生查封了商店里的日货、英货。这些活动宣传了党“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革命思想,并为中国共产党在通县建立党组织奠定了群众基础。

二、国际化特色与本土实际相结合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将通州作为华北地区传教的重要场所。美国公理会、长老会、伦敦会和救世军等基督教差会在通州传教,影响最大的为美国公理会。为了拉近与民众的距离,便于传教,美国公理会在通州设立了学校、医院等教会机构。这些机构在服务教会传播教义的同时,带来了西方文化知识,也成为了传播各种思想的前沿阵地。

早在清末,位于通州的协和书院就开始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协和书院有一个好的做法,就是在为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们关注社会现实。国家处在民族危亡之际,不少师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积极思考社会问题和国家出路的问题,所以一些传播革命思想的书籍刊物受到师生们的喜爱。

由于教会学校的特权,师生们可以接收到美国传教士在上海开设的“广学书局”寄来的书报。这些书报包括革命党人创办的《名报》《民呼》《民立》等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纸。尤其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邹容等人的思想对师生们影响很大,人们常常为“革命”还是“立宪”争论不休。协和书院有个国文教师管万恭是个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人,针对学生们争论的问题,宣扬民主革命思想,对学生们的启发很大。

辛亥革命前夕,协和书院毕业生中有不少参加了同盟会。他们经常用信件的形式给学校的师生们介绍革命形势和革命理论。甚至有的学生本身就是同盟会的成员。如1911年升入书院的新生中,有一个叫蔡德辰的学生,一入校就积极参加到师生大辩论中,讲的革命道理非一般人能比。辛亥革命之后,大家才知道,他是武昌起义元勋蔡济民的胞弟,也是同盟会成员。

马克思主义传入到通州后,引起了潞河中学一些师生的关注和兴趣,通州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也诞生于由教会创办的潞河中学,通州第一个党支部书记周文彬同志为潞河中学学生,他本人是朝鲜人,使得马克思主义在通州的早期传播具有浓厚的国际化色彩。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立足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现实问题,所以从马克思主义传入通州第一天开始,就注意发动群众,与本土实际相结合。

(作者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常务副馆长,感谢通州区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