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热点总第199期 >2021-07-21编印

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展亮相张家湾
刊发日期:2021-07-21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

4-2.JPG

4-3.JPG

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展的实体展设在张家湾设计小镇未来设计园区,159件作品以图文形式展出。

7月12日起,张家湾设计小镇未来设计园区内,一场国际范儿十足的展览——第27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展,正式拉开帷幕。377平方米的展厅内,159件代表了国内顶级水平的建筑作品以图文形式展出,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的高水准和独特魅力。本月底,展览将面向公众开放。

据介绍,本次展览是第27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系列活动之一。国际建筑师协会每三年举办一次世界建筑师大会,每届大会聚焦于一个特别的建筑学术交流主题,世界各地数千名建筑师聚集一堂,围绕主题进行专业和文化交流。作为全球规模的建筑学术盛会、建筑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活动,世界建筑师大会被公认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

第27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及系列活动原定于2020年7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一年。各具特色的国家展是世界建筑师大会召开期间的重头戏,也是展现世界各国建筑师水平的舞台。今年的国家展因为疫情采取了云上展览的方式,中国展的实体展就设在北京张家湾未来设计园区,同步线上展出。

时隔22年中国北京再次发出邀请

“我们中国每年的展厅都是参展国家中规模最大的,今年我们把为巴西会场设计的‘中国馆’原封不动地搬来了张家湾设计小镇。”展览承办单位负责人介绍,本次展览规模是全球最大的,包括展板和电子屏幕,分为“文化-体育”“观演-博览”“教育-科研”“办公-商业”“医疗-交通-能源”“改造修复-居住”“城市设计-乡村规划”“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九大版块。

   “选择张家湾设计小镇作为本次展览场地,是看中了这里浓厚的设计氛围。同时,国际水准展览也将进一步提升张家湾设计小镇的影响力,带动设计产业在此聚集。”相关负责人介绍。

中国与世界建筑师大会渊源已久。1955年,中国建筑学会以国家会员名义参加国际建协并积极参与该组织的活动。1999年,中国北京承办了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那次大会是国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亚洲举办建筑大会,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会议以“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举办了主题报告和12场分题报告,组织了12场展览,来自全世界的6280名代表在北京畅言他们对新世纪的憧憬。大会通过了《北京宪章》,这是继《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之后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第三个宪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时隔22年,中国北京再次向国际设计师们发出邀请。据本次展览策展方执行负责人郭骏介绍,目前北京市正在申办2026年第29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邀请全世界建筑师们来到更加开放的北京。

本次北京申办大会的口号是:“回到均衡:为所有人美好生活的建筑”,包括“人与自然的均衡、人与人的均衡和人与技术的均衡”。“这也正是本届展览中国建筑的显著特点。所以,这次中国展具有特殊意义,这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和中国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窗口,其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将对北京的申办工作形成重要推动。”郭骏表示。

159件作品堪称国内顶尖之作

此次国际建筑师大会的“中国展”内容丰富、精彩纷呈。郭骏介绍,从1955年起,中国建筑学界一直积极参与世界建筑师大会的相关活动。自2011年起,中国开始在世界建筑师大会期间举办“中国展”,展示中国近阶段的建筑成果。

本次原定于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置的中国展,主题为“理性·人文——开放多元的中国建筑”。展览主办方是中国建筑学会,承办方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北京凯欣城市发展咨询有限公司,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的首席总建筑师孙宗列担任总策展人,几年前就开始着手筹备。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建筑师分会、室内设计分会、景观设计分会等,面向全国征集此次中国馆的展览项目,内容包括各类建筑设计(含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城市设计(含新建和改造作品),建成时间以近3年为主,申报类别包括单体建筑、群体建筑和城市设计。建设地点不限于国内,但往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展览过的作品不再申报,给更多“新作品”带来了向全世界展示的机会。

此次征集共收到由69家设计单位或独立设计师提供的288件作品。之后,由国家著名院士、大师、知名设计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进行投票审议,最终选出159件作品参展。

“这些作品堪称国内的顶尖之作,代表国内建筑行业的一流水平。”郭骏说,这些作品也准确地契合了本次中国展的主题——理性、人文。他表示,中国建筑业已历经多年发展,如今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整个行业开始有时间更理性地深入思考,并带着这些思考参与到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去。“曾经有一段时期,中国设计师倾向于追求新奇特的视觉冲击,想要做出‘世界上没有的建筑’。目前,这种格调的建筑已经很少了,设计观开始回归理性,回到从使用者出发的维度,追求‘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同时,设计目标也在回归理性,社会共识从‘满足目前的需求’转变为‘面向未来的发展’,要为后世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环境。”

“建筑设计也愈发关注人文。曾经在一个时期,伴随城镇化加速,城市面貌有‘千城一面’的趋势,每个城市感觉都差不多。其实,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国建筑师需要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为全社会提供更多元、更深入、更广泛的人文关怀,服务于人的需求。建筑可以同时容纳传统文化和新生文化,让它们各自生长,又相互交融。”郭骏说。

不同的族群、丰富的文化、辽阔的土地、多样的生态环境,使中国在历史的延续中成为“海纳百川”的多民族国家,而开放、多元的中国建筑正是这种文化传统包容性的具体体现。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已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建筑师的设计观、设计目标、设计方法不断回归“理性”,面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保护,中国建筑正在“理性·人文”的框架下,成为体现全社会、也服务于全社会的建筑。

精彩展示

1、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与综合换乘中心

    航站楼首次采用了双层出港高架桥及楼内层双出港厅布局,到港功能也分为国内和国际双层布置。航站楼地下共两层,主要功能是连接轨道交通。

    航站楼的外围护系统采用参数化设计编织而成,将建筑、主钢结构和室内设计高度整合,大跨度空间网架结构包覆了整个航站楼。

2、清华大学图书馆北馆

    为了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压迫感,新建建筑主体呈向后收分退让的姿态,而其双层围护结构以玻璃幕墙及外部红砖遮阳构架组成,内设书店、咖啡厅、展廊、自习室等多种公共活动空间,从而体现自身特点,彰显卓然新意。窗中云影依旧,槛外山光如昨,清华图书馆的奏鸣曲,得添又一华彩终章。

3、云在亭—北京林业大学花园节信息亭

    大风起兮云飞扬,信息亭取风起云扬之意,占地120平方米,用于“竹境·花园节”的信息发布,活动结束后作为师生日常休闲、聚会的户外场所。基地面向校园道路,被小树林、灌木、纪念石刻、休闲座椅环绕形成中心广场。

4、合肥北城中央公园文化艺术中心

   设计师试图在建筑与其外部空间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关联,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场所体验。当边界有了可以进入的厚度,日常生活、艺术活动也就有了空间的载体,可以是小朋友放学后捉迷藏的乐园,也可以是社区文化艺术展廊。

5、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设计师选取了藏地特有的空间概念——“天路”为设计原点:进入博物馆、园林的路径,既是体验自然环境的天路,又是感受建筑空间、遗产宝藏、民族文化的人路,更是通过转折攀升、明暗交替的空间体验,最终达至澄澈空灵之境,对望布达拉宫的心路。

6、松阳原舍·揽树山房

    项目位于浙江丽水松阳榔树村,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面对自然与传统,设计的宗旨启于对原始地块现状的敬畏与尊重和对原有生活方式的依赖与还原。设计运用类型学将公区、集中式客房和独栋Villa三种功能空间模块化,各功能模块置入时避让古树,并最大可能放置在原始台地标高上。

7、景德镇陶瓷工业博物馆

   项目设计遵循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强化社区记忆和认同感,将历史遗址融入当前的城市。设计将大尺度厂房改造成展览空间,重新利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业设备部件。同时将两侧较低的部分改为向城市开放的艺术商店等。现在博物馆已成为整个旧厂区复兴的地标,两侧的艺术商店、书店等为艺术家和社区提供了多样的服务设施,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片区的发展。

8、成都中车置业售楼处

    设计引入“新旧连接+互融”的理念。在设计目标上,通过老房子、老物件引发工业记忆、文化共鸣,也激发出商业价值,达到文化性和商业性过渡。具体设计上,保证建筑空间艺术性的同时满足当下售楼处的功能需求,以及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的考虑。最后在艺术处理层面,用新旧并置的方式,制造冲突,从而产生一种新旧连接+互融的时空对话的美学状态。

9、第十二届(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 

    项目核心是把原有荒废的山林、水体、采石场、养鱼塘等恢复生态功能,引入展示中国园林园艺的功能,给区域发展注入活力,成为一处人们喜欢的场所。在充分尊重现状地形地貌、山形水系的基础上,设计师充分依据现状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融入了多样化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和绿色自然的生态理念,将现状场地通过巧妙的设计,重新赋予生态活力。同时,引入园林园艺功能,变身为郁郁葱葱的山水场地,通过设计,让景点充满了回忆和惊喜。嬉戏的孩童、游览的行人、飞翔的白鹭、随风舞动的竹林、倒影景色的湖面,这些画面共同组成了生态自然、文化体验,景观与建筑完美交织的景象。

    目前,线上展览已经上线,公众可登录北京市申办第29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官方网站浏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