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综合总第194期 >2021-07-14编印

村中办学堂 国学、农耕入“课表”
刊发日期:2021-07-14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3-1.jpg蒙正学堂内,孩子们迎来了“开学第一课”。  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陈冬菊

       “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在漷县镇榆林庄村的蒙正学堂内,伴随着清脆的乐器敲击的声音,孩子们将唐朝诗人王建写的乐府诗《古谣》缓缓唱来,韵律优美,童声清澈。

        据悉,为加强村庄运河文化建设,从小培养孩子爱运河的家乡情怀和知理知恩知足的优良品德,同时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提升村民整体文化道德素养,榆林庄村为村中孩子开办了公益课堂——蒙正学堂,以乡贤为“师资”主力,设计了国学启蒙、艺术、体育、农耕、法制、摄影、美食文化、中医等“课程”。随着暑期的到来,学堂第二期已正式“开学”,计划持续全年。

        蒙正学堂内,桌椅整齐,“知理、知恩、知足”的“校训”挂在教室前黑板的上方,教室后面的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而一侧墙则成了展览板,挂满了孩子们的书法绘画作品。学堂外,一张乒乓球台为孩子们的“体育课”提供了资源,在另一侧的小菜园内,孩子们还可以体验农耕乐趣,种植时令果蔬,并观察其生长过程,在增加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粮食果蔬的来之不易。

       在蒙正学堂第二期的“开学仪式”上,榆林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洪恩为孩子们讲解了蒙正学堂名字的来历,并上了“开学第一课”,介绍了村庄的历史及与大运河的渊源。

     “之所以叫‘蒙正学堂’,就是希望孩子们在童蒙时期,能够培养正知、正见、正言、正行,形成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郝洪恩介绍,为此,学堂的“课程”安排也非常注重文化道德培养,根据计划,将陆续开设国学启蒙、艺术、体育、农耕、法制、摄影、美食文化、中医、公益等“课程”,特别是村史和村庄的运河文化故事,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必修课”。

       而授课“教师”则以乡贤为主力,比如村中的老法官郝阔庭可以为孩子们讲解法律知识,并组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授课形式也将不拘一格,如美食课堂,计划带领孩子通过村史及本土文学作品,认识榆钱和榆钱糕,并有机会亲自体验榆钱糕的制作过程;公益课堂中,孩子们将和家长一起,成为村庄“美容师”,捡拾垃圾,清洁环境,做美丽乡村建设的践行者。

       其实,榆林庄村“蒙正学堂”虽然主要是为村中6到7岁孩子开设,但目的不只向孩子“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倡导家长能够陪读,和孩子们一起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对村庄运河文化的了解,陪伴孩子共同成长。同时,我们也号召村中党员,成为学堂的‘敲铃人’,轮班来为孩子们敲响上下课铃声,都来关注和支持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以此为抓手,提升村民文化道德水平,为村庄建设提供精神力量。”郝洪恩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