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人物总第189期 >2021-07-07编印

追忆峥嵘岁月 致敬抗战老兵
刊发日期:2021-07-07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本报记者 王军志 

84年前,“七七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曾亲历抗日战争的两位老战士、老英雄,听他们讲述那战火纷飞年代激动人心的战斗故事。

   

刘学文:背部至今留有日军炸弹弹片伤疤

老兵档案

刘学文:

通州区永顺镇苏坨村人,1930年2月7日生人,91岁。1943年入伍。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野战医院任医护兵,十多次为掩护野战医院与日军激战。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解放华北、解放西北、抗美援朝等战役,在解放西北战斗中荣立三等功。1954年复员。

4-2.jpg4-3.jpg

4-1.jpg

一进刘学文家,老爷子正认真地观看热播电视剧《大决战》。该剧讲述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三大战役”决战的历史性阶段,刘学文看得格外严肃而认真:“(他们)让我想起当年的战友。我们每个人虽然都很渺小,但信念非常坚定。”

采访时,刘老戴着一顶有红五星的军帽,胸前挂满勋章。虽然已是91岁高龄,但老人精神矍铄,除了视力、听力有些下降,身体还硬朗,脸庞黝黑,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深刻。尽管腿脚不太利落,可只要一提当年打仗的事,老人立刻来了精神,站起身来比划,身板儿笔直,还能看到这位老军人当年的飒爽英姿。“我永远是一名老党员,更是一名老八路战士,只要我活着,只要国家需要我,我随时可以站出来战斗。”刘学文说。

刘学文是通州永顺镇苏坨村人,是位地道的“老通州”。1943年,当时才13岁的他入伍参军。“就是为了抗日!”老人坚定地说。

当时,他被分配在晋察冀军区白求恩野战医院。“医院当时驻地在河北省河间县屯庄村,它是抗战时期白求恩大夫设立的战地医院。当年白求恩大夫在这里坚持工作,我参加时,白求恩大夫已经牺牲了。听老兵说,白求恩大夫除了抢救伤员外,还热情为当地群众治病,帮助群众干活,同当地群众结下深厚情谊。当时给我安排的是护士工作,一直和战友抢救伤员,有时候也拿起枪打仗。那个年代不分卫生员和战斗员,敌人来了都是战斗员。”讲起78年前的战争场景,老人眼中闪现神采。

那时候,每天天刚亮,他便和其他战士打扫院子、为医用包扎布消毒。同时,还要练习军事科目,学习用汉阳造步枪和中正式步枪射击,随时准备拿起枪和敌人战斗。“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多数是边干边摸索。我就跟着老战友学习伤口包扎等业务技能。老战友对我们这些小鬼要求特别严,如果发现医疗器械没摆好、晚上护理值班打瞌睡、没有为伤员洗澡洗脚等情况,老战友都要发火骂人。但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练就了良好的医疗业务能力,救助了不少在战场上受伤,甚至濒临死亡的战友。”刘学文深情地说。

“晋察冀军区主力部队到哪里,白求恩野战医院就搬到哪里。”刘学文回忆,野战医院随时面临危险。刘学文当时参加过十余次对日军的战斗,每次都惊心动魄。1944年的夏天,在张家口野狐岭地区,有一支日军小分队摸到了医院附近。侦察员探查到敌人要偷袭医院的消息后,他和战友赶紧收拾设备、抬起伤员转移。而兄弟部队也早已设好“布袋”阻击敌人,帮助他们顺利脱险。“子弹当时在头顶‘嗖嗖’地飞,我们不怕牺牲,最担心伤员的安全。能走路的伤员也和我们一起拿起枪,掩护医院转移,随时准备战斗。”刘学文说。

最危险的一次在1945年。

1945年8月初,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中国敌后战场抗日军民对日伪军展开了全面大反攻。8月20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开始向张家口展开进攻。已历经三年战火考验的刘学文,在这场激战中和20多名战友负责野战医院的安全,保护医生为伤员做手术。战斗中,刘学文背部被炸弹的弹片划伤。“只是擦伤,要不然我也和其他战友永远躺在那里了。”刘学文说的轻描淡写,但脱下军装,记者看到,至今老人后背上仍留有一道4厘米长的伤疤。“几十年了,只要天气有变化,我父亲的右背都会疼。”儿子刘铁清心疼地说。

刘学文随部队转战全国各地,参加过解放华北、解放西北、抗美援朝等大小几十个战役,在解放西北战斗中还荣立了三等功。1954年12月25日由北京长辛店华北部队复员,回家务农。

刘老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保持着强烈的军人本色。他一共有4个孩子,两个孩子都参军入伍。他告诉记者:“我一直教育孩子们,一定要珍惜和平,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要义不容辞地冲上去,八路军的后代没有孬种,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

2017年7月28日,刘学文参加了庆祝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在党的旗帜下》,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回想当时的情景,老人记忆犹新。“特别激动,无比光荣!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兵,这是我今生莫大的荣幸。”老人难掩兴奋之情。91岁的刘学文有着67年党龄,今年,他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老百姓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未来也一天比一天好。”刘学文感叹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离不开革命先烈的热血和付出。一路走来,风风雨雨,刘学文坚守初心,始终如一。



沈全孝: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继续战斗

老兵档案:

沈全孝:

通州区西集镇和合站村人,1928年6月8日生人,93岁。1943年1月入伍到冀东军区独立警备二团。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收复河北滦平、香河、承德、古北口等战役。解放战争中参加过解放济南、解放合肥等战役,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多次立功受奖。后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中南粤西军区训练队,1954年4月退役。   

4-6.jpg

4-7.jpg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刚见到沈全孝老人时,他正坐在轮椅上,在楼下听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已经93岁的沈老,精神还不错。

“我从小就立志从军。”沈全孝回忆起戎马半生的经历思绪清晰,1943年1月他参军到冀东军区独立警备二团,给时任连长耿兆江当警卫员。而耿兆江正是赫赫有名的冀东“五虎将”之一。他转战长城内外,屡立奇功,抗日战争结束后,冀东军分区授予他坚持冀东游击战争的“坚持中坚”勋章。受耿兆江勇猛杀敌的影响,17岁入伍的他立志抗击倭寇。说起驰骋沙场、饱经血火考验的战争经历,老人激动地拿来了从军时的照片:“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11年,从承德打到安徽,又从安徽打到广东,身上既有抗战时期留下的弹痕,也有解放战争时留下的伤疤。”

听老英雄讲起当年的战争经历,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惊心动魄的纷飞战火中。1944年9月,沈全孝所在的独立警备二团准备攻打滦平。那场战争异常艰苦,许多战友都光荣牺牲了,他也在攻打城墙时,因为梯子被炸断,从梯子上摔下来,右耳朵被弹片射穿。

1945年,上级命令沈全孝所在的部队收复香河县城。部队开到城外时,日军宪兵队和守备队大部分人已提前仓皇逃跑,城内只留下17名日本兵、1名翻译以及500多名伪军负隅顽抗。9月初,冀东军区的八路军从东、西、北三面包围县城,9月底开始攻城。在攻城时,沈全孝的战友靠着云梯登上城墙,将香河县城的东门打开后,他和战友向城内冲去,突然几挺机枪扫射过来,他和许多战友倒下了。“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半夜我醒过来发现,有一名战友牺牲后压到我身上。我起来后才知道自己被炸弹炸晕了,当时腿部也受伤,归队后几个月才康复。”沈全孝说。但那场战争很快胜利了,香河县被顺利收复,八路军共俘虏日军和伪军残敌约300余人。

老人撩开上衣和裤腿,只见他的背部、手臂上和右腿部都是伤痕。

后来,他又转战安徽、湖南、广西等地。因国防建设需要,他又由陆军转隶到海军中南粤西军区训练队,1954年4月复员,回家务农。“政府没有忘记我们,每年都有人来慰问。”老人说。如今,家乡已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日新月异,他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还能享受各项优抚待遇,晚年很知足。

西集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相关负责人王超介绍,沈老一直积极发挥余热,为红色教育作贡献,时常给西集镇的年轻人讲述战争故事,引导他们作为新时代青年要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记者 唐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