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协同总第188期 >2021-07-06编印

京津冀三地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任务书
刊发日期:2021-07-06 阅读次数: 作者:admin  语音阅读:


4-1.jpg记者 唐建/摄

本报记者 李如意 刘薇

日前,通州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21年折子工程正式发布。这两天,作为40项具体任务之一的萧太后河通州段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一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3.2公里河底完成清淤、3250米灌溉管线铺设完毕、种植乔木2633棵、建设生态护岸1690米……记者昨天了解到,作为今年城市副中心“蓝绿交织”生态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段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届时,萧太后河通州段将变身成为大运河沿线一道历史文化与现代景观交织的城市绿廊。

其实,6月26日,北运河通州段全线旅游通航就已经完成了折子工程40项重点任务中的关键一项。当天,北运河廊坊段也同时通航。推进北京段和廊坊段大运河游船通航,既是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传承利用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支撑,更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项目叠加的背景下,通过大运河文旅建设,将更加丰富京津冀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新理念,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为此,京津冀三地日前均再次出台相关文化带建设保护相关规划和措施,协同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区域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布今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40项任务

据统计,通州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21年折子工程中,涉及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内涵挖掘与数字展示、沿线环境治理、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休闲功能、引领大运河全流域交流合作、加强组织政策保障等7大方面、40项任务。

■保持河道生态原貌 不使用生硬材质

在目前已开工的萧太后河通州段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一期工程现场,记者看到,新修的河道宽敞整齐,挖掘机正在下游段开挖清理河道沿岸,工人们对河道内树木进行砌石护岸。据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为保持河道生态原貌,不使用生硬材质,不改变河道走向,尽量保留河道树木、水生植物等生态资源,通过水生动植物吸附、分解、净化河道的内源污染,恢复河道自净能力。

据介绍,萧太后河是北京地区最早的人工运河。此次通州段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一期工程,西起通州、朝阳交界,东至京哈高速公路,全长3.2公里。工程主要包含河道范围内的交通系统、展示萧太后河自然风光和体现生态休闲功能的景观广场节点、绿化种植、灌溉系统、照明系统等。

■加快推进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记者梳理40项具体任务发现,在文化保护传承方面,今年通州区将完成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先行启动区一期园林绿化工程,推进路县故城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设,开展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二期建设前期工作。加快编制张家湾古镇保护开发专项规划。

同时,依托大运河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工作,以“三庙一塔”景区为核心点,开发建设蕴含运河文化特色项目,通过科技展示、互动体验、视觉包装等手段,打造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区;研究实施标志性运河历史文化建筑恢复计划,推动瓮城遗址广场建设。

■从“流淌的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对于如何从流淌着的遗产中挖掘活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答案:“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所以,在文化内涵挖掘与数字展示方面,今年通州区将通过举办中国(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播,提升大运河文化影响力;充分利用3D影像科技、VR虚拟展示、场景模拟展示、多面体互动展示等手段,讲好运河故事;依托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组织做好古镇古村历史文化等课题研究,充分挖掘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平家疃村等红色文化资源,做好展示传承和内涵研究;完善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非遗目录,将雕漆制作、风车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文化街区、博物馆等展示内容。

同时,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支持传承人及项目保护单位在秉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促进非遗活态传承;围绕大运河主题,策划开展文创大赛、文化高峰论坛、艺术周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深度挖掘通州本土特色,创作一批反映大运河历史文化,推进“漕运三部曲”:《漕运码头》《漕运古镇》《漕运船帮》等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和城市副中心特色的精品力作出版发行。

■完善绿道系统建设增加亲水步道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在大运河沿线环境治理方面,今年将加快实施通惠河(通州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加快实施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完成一期工作任务,增加河道亲水性。同时,把观水、近水的滨水休闲空间作为河道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整体设计好运河天际线,结合运河沿线文化古迹和历史典故,注入运河文化元素,构建“河城一体”的大运河文化带整体风貌。

今年,还将加快通州堰建设,推进温潮减河前期工作、推进北运河(通州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展河道扩宽加固等工程施工,逐步实现北运河(通州段)防洪达标。完善大运河绿道系统建设,增加亲水步道,以大运河绿道串连绿色生态空间、历史文化遗迹、公共文化展示场所。

■“三大建筑”年底前完成幕墙工程

在文化项目建设方面,今年将推动大运河博物馆(首博东馆)、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建设,力争年底前完成幕墙工程。编制宋庄艺术创意小镇规划设计及艺术产业发展规划,以建设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为平台,落地艺术银行等。

同时,张家湾设计小镇将推进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园区建设,办好北京国际设计周,打造城市副中心东南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国际高地。完成台湖演艺小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交通体系专项规划,推进京城重工、图书城等改造提升,组建艺委会和运营平台,办好(台湖)影偶艺术周、台湖演艺艺术周、台湖星期音乐会等文化活动。

■打造通州新标志性景观

在提升旅游休闲功能方面,作为折子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北运河通州段40公里河道已在6月26日实现全线旅游通航。接下来,今年还将整合“三庙一塔”景区、运河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运河沿岸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一级游客中心选址、文旅平台组建对接等重点任务,以5A级景区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拓展体验性、互动性的特色文化增值服务。

同时,通过大运河5A级景区、城市绿心、环球主题公园、路县故城、通州古城、张家湾古镇等项目的推进,持续打造通州新标志性景观。加大对通州区大运河名人、名家、风物、名言和各类人文景观的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入大运河特色主题酒店、餐饮、民宿、娱乐等配套项目,打造大运河旅游精品,引导和推动大运河旅游向国际化、品牌化、高品质方向发展。

■引领大运河全流域交流合作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如何引领大运河全流域交流合作?折子工程中也明确,今年通州区将加强与天津、河北关于北运河历史文化交流,举办通武廊文化交流季等特色活动,加强京津冀的横向联系,不断扩大运河文化的影响力;办好“京杭对话”、文创大赛等全流域品牌文化活动,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共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


天津:将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日前,天津市举行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闻发布会。该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三个板块,总投资5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展现大运河历史风貌、呈现时代风采、彰显津沽文化价值的国家级标志性工程。

■摸清大运河文物“家底”

天津市发改委副主任梁军介绍,目前已摸清大运河文化相关文物“家底”,建立了保护传承利用清单。通过细致排查,天津大运河沿线共有实物遗存29处,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在完善“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的基础上,天津市将在大运河沿线竖立近30块石质基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两座“世界文化遗产”标识、100处遗产区界桩和57处缓冲区界桩,全面系统搜集梳理大运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建立档案资料库。

天津市文物局局长徐恒秋表示,天津将进一步实施文物古迹修缮工作。对九宣闸、北洋大学堂旧址、天津广东会馆等一批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有效保养和修护。同时,在大运河沿线开展静海区张官屯窑址、北辰区张湾沉船等重要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其中,张官屯窑址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强化文物安全制度,推动文物安全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落实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巡查制度,确保文物古迹安全。

■将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西青区委副书记、区长白凤祥介绍,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三个板块,总投资52亿元。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来津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

目前,已编制完成了运河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建议书,现正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考古挖掘推进方面则完成了元宝岛地块考古挖掘工作,正在进行文化学镇板块考古挖掘和文物保护评估审批工作。

设计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首先要充分了解大运河天津段。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介绍,天津大运河的特质是大运河北方唯一的河海联运枢纽,联系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枢纽,也是“双卫拱京畿”区域格局的水运枢纽。先有大运河,后有天津卫,拱京畿,连江南,通西域,达东海,坐拥首都空间地理格局的“津”角之势。

杨柳青年画就是基于运河而出现的民间艺术,是运河文化的精神展现。杨柳青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中国北方古代乡村发展的特质。未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整体风貌以突显明清天津运河的古风古韵为总基调,彰显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


河北:2025年大运河河北段文化遗产保护全覆盖

日前,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体系有关情况。目前,河北大运河已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有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

■“香河外滩”成网红打卡地

北运河最早开凿于东汉末年,千百年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以北运河为依托生存繁衍。北运河香河段上连北京通州,下接天津武清。在古代,流经香河的“龙头凤尾北运河”是入帝都的通衢要路、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香河因此被称为“首都之门户 漕运之咽喉”。缓缓流淌的北运河孕育了香河的一方水土,衍生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若干条历史文化带交叉聚集在一起,也使香河成为了京津冀运河文化中一道独特风景。

廊坊段通航后,又适逢周末,来大运河打卡的游客大幅增加,两岸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记者来到位于北运河安运桥西岸的运河文化公园,行走在滨河步道上,碧波荡漾的北运河在身边流淌;站在中式景观亭内,运河两岸茂密的林带一望无际。园内融入了古淑阳八景石刻壁画、文化墙和香河历史名人雕塑、民俗文化雕塑等文化元素,更彰显出千年古运河的深厚底蕴。如今,这里已成为香河群众喜爱的旅游“打卡点”,被形象地称为“香河外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表示,结合运河通航,香河县打造了中心码头、运河文化公园、景观大道、王家摆大桥,这些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同时,结合运河水乡的特点,香河未来也可成为京郊休闲旅游的目的地。

■94公里河道88个弯 保留原生古河道形态

据了解,大运河河北段包含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以及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河道总长约530余公里,流经河北省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五市一区的21个县(区、市)。

大运河河北段沿线河道、减河、分洪设施、险工、水闸、桥涵、码头及沉船遗址等遗产丰富,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其中,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沧州市东光县连镇谢家坝和衡水市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是“糯米砂浆”古法铸造运河大坝技术的典型代表。

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党组成员贾乐堂说,大运河河北段人为损毁较少,堤防体系相对完整,保持了漕运时期河道的规模与形态。其中,沧州至衡水段河道尤为突出,从东光连镇谢家坝到四女寺枢纽全长94公里的河道内就有88个弯,沿线“河、滩、堤、林、田、草”蓝绿交织,至今保留着原生古河道形态。

■2025年适宜河段旅游通航

据介绍,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已建成包括《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等在内的“1+6+1”的省级规划体系。

按照规划,到2025年,河北省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有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同时,绿化生态廊道建成,建成一批代表运河特色文化的旅游示范项目,形成河北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统一品牌。

“到2025年,生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违法违规项目有效控制,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根喜说。

到2035年,河北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生态发展走廊全面建成,与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共同打造形成世界知名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构建博物馆展示体系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介绍,还将建立健全分级分类保护名录和档案,持续推进考古工作,分期分类分批实施保护工程,建立安全长效管护机制,全面提升保护、管理、监测的整体水平。同时,严格管控周边历史风貌,切实维护遗产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文化的延续性。构建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展示馆(或陈列馆)的博物馆展示体系。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多层次文化遗产现场展示体系,阐释运河文化对两岸经济社会生活的作用。